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诸葛亮率军到汉中沔阳,与众将商议如何进军,这时候哨兵报告称魏帝派遣驸马夏侯楙率领关中诸军来对付他。
魏延乘此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夏侯楙乃是膏粱子弟,懦弱无谋,我愿意率领五千精锐部队,经过褒斜道,沿着秦岭向东走,穿过子午谷的北方,只需要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长安城,夏侯楙听说我突然来到长安城外,一定会放弃长安城向着横门邸阁撤退,我却又从东方向西进军,丞相你可以率领主力大军从斜谷进军,如果按照我谋划的这样做,咸阳城以西的地方,可以一举平定。
诸葛亮却嘲笑魏延说:“这并未万全之计,你是欺负中原没有人才么?假如有人进言夏侯楙,在山僻之间设下伏兵拦截你,不只是这五千精兵可能全军覆没,还会大大挫败我军锐气,这个计策绝对不能采纳!”
魏延依然不甘心,又进言道:“丞相你率军从大路进军,夏侯楙必定尽起关中之兵在你必经之路上阻击你,那么我军和魏军将陷入旷日持久的相持战争,什么时候能够恢复中原呢?”
诸葛亮说:“我从陇西地区进军,取平坦的大道,依照兵马进军,怎么会害怕不取得胜利?”于是不采纳魏延的计策。
那么历史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真实存在呢?答案是否认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有人说,你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在史书上是记载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哦!关于魏延子午谷奇谋的记载出自《魏略》: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魏略
《魏略》的这段记载和《三国演义》的记载差不多,子午谷奇谋的进军路线是统一的:魏延率领五千精兵走褒斜道,然后沿着秦岭向东,经过子午谷的北面,出现在长安城下。诸葛亮率领主力走斜谷道,与魏延在长安汇合。诸葛亮的反对理由也是统一的:这个计划太过危险,不如安稳的走平坦的祁山道,可以步步为营夺取陇西地区,这才是万全之策。
读到这里,不要以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发现可信度更高的《三国志》,出现了与《魏略》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记载称: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之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三国志》果然惜墨如金,简简单单两句话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注意这里与子午谷奇谋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记载:
第一,出动的兵力不同,子午谷奇谋出动的兵力是五千,而《三国志》记载魏延申请的兵马却是万人。
第二:汇合地点不同:子午谷奇谋汇合地点是长安,《三国志》记载的汇合地点却是潼关。潼关是长安东边一个关卡,处于黄河与渭水的交界处,是进入关中平原的必经之路,关中屏障,而潼关再往东,则是魏国的首都,洛阳城。
魏延如果能够夺取潼关,就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止魏军进入关中平原,而魏延假如仅仅只是夺取长安,那么魏国东边的援军会通过潼关源源不断的进入关中平原。
魏国兵多将广实力强大,即使如同魏延子午谷奇谋所言,夺取咸阳以西,只要潼关还在魏国手上,蜀汉就很难守住,夺取潼关则不同,因为夺取了潼关,就可以将关中地区与魏国东部割裂开;只要守住潼关,阻止魏国东边的援军,那么关中地区,陇西地区划入蜀汉版图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魏略》记载已经被《三国志》推翻。
综述,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子午谷奇谋!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