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诸葛绪和诸葛亮关系(诸葛绪是谁的儿子)

诸葛绪和诸葛亮关系(诸葛绪是谁的儿子)

诸葛绪和诸葛亮关系(诸葛绪是谁的儿子)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两晋的历史,在我眼中,就是“乱”。这一“乱”字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这是一个伦理思想混乱的时代。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自汉以来,从来没有过哪一时期受儒家思想的束缚如此之小。士族们都以谈玄为荣,以谈儒为耻,玄而又玄的思想充斥了这个时代,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两晋的历史,在我眼中,就是“乱”。

这一“乱”字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这是一个伦理思想混乱的时代。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自汉以来,从来没有过哪一时期受儒家思想的束缚如此之小。士族们都以谈玄为荣,以谈儒为耻,玄而又玄的思想充斥了这个时代,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在放纵了思想的同时,也放纵了人们的行为。所以两晋时期又是一个伦理纲常混“乱”的时期。

没有了伦理,没有了上下,兄弟之间一切都以利益为重。“八王之乱”是国家的动乱,是社会的动乱,同时也是伦理纲常的混乱。正是没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限制,进入东晋以后,强大的世家门阀可以随意更替天子,以至于问鼎。一百多年的东晋历史实际上就是门阀政治的兴衰史,“天子”与“皇权”不过是门阀政治的装点而已。

诸葛绪和诸葛亮关系(诸葛绪是谁的儿子)

诸葛绪和诸葛亮关系(诸葛绪是谁的儿子)

两晋的历史,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社会极为动荡的“乱”世。华夏纷乱,长江两岸、南北社会同时动荡不安。先是皇室内乱,八王纷争,后是五胡乱华,北人南渡,而后又门阀更替不断。在这一“乱”世中,人命如草,最缺的是人,最被残虐的也是人。在这个时代里,白骨如山,屠城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次屠杀,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甚至十几万人。排除异己是这一时代所有枭雄的“正常思维”,在他们的眼中,人是最脆弱,也是最可怕的,不为我所用者,必须尽快铲除。另外,在战斗中报复性的屠杀就更为常见了。

两晋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族思想相互混杂,“乱”在一起的时候。当时,因时势的变迁,居住在北方早已被汉化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这一结果就是使早已经汉化后的少数民族,在破坏摧毁中原文明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接受、亲近汉族文化。本来过着半原始生活的游牧民族,其文明程度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从单纯的游牧生活,迅速转变为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模仿汉族文化,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权。虽然都不长久,往往一战而亡国,而从兴到亡的这一过程,本身也成为了汉化的重要步骤。

“乱”是这一时代的特征,也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封建思想的确立是漫长的,代表中国封建思想特征的就是儒学,但儒学是在汉朝武帝时期才得以确立的思想。而在汉朝,在吸取了秦亡教训,否定了独尊法家,以吏为师的同时,汉人是既重视黄老的无为,也重视儒家的人世的。所以,如果说两晋时期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进一步筛选的话,那么其所有表现,就可以看成是在独尊黄老后的社会状况。以吏为师,驱民为奴,必将人心崩溃,同起反抗;而以黄老治国,以无为而达无所不为,虽有利于休养生息,却不利于长治久安,往往导致奢靡之风盛行,将帅各怀其志,久则生变,四海分崩。

不过,自两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真正确立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直到隋唐才形成了以孔孟为本,黄老与申韩并用的统治模式。总之,两晋社会是“乱”的社会,这一“乱”的结果,有其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

西晋为三国时的司马氏家族篡取曹魏政权所建,其建立于公元265年,于公元316年灭亡;其始于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存在了五十二个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西晋虽为武帝司马炎所建,但其帝业的基石是由司马炎的祖父,曹魏政权时期的权臣司马懿所奠定。

司马懿,字仲达,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即公元179年生于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也就是今天河北省的焦作安乐寨村。司马氏家族是河内郡的世家望族,据说其宗族为祝融的后裔,原本并不姓司马。司马氏家族的先祖在祝融以后,历尧、舜、禹、夏、商数代,世代充任夏官。夏官在周代以前是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职,到了西周,周人将夏官一职改称为“司马”,由于司马氏家族功勋显赫,在周宣王时被恩准以“司马”这一官名为姓氏,自此才有了司马氏。而司马氏家族定居河内一事,还要从楚汉时期说起。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起义势力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当时的赵将司马印与诸侯共同伐秦,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封司马印为殷王,“都河内”,从此司马氏太守;量子司马隽,字元异,任颍川太守;隽子司马防,字建公,历任京兆尹、尚书右丞。司马防有八子,皆有才识,时称“八达”,他们是长子司马朗字伯达、次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子司马孚字叔达、四子司马旭字季达、五子司马恂字显达、六子司马进字惠达、七子司马通字雅达、八子司马敏字幼达。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青年时期的司马懿曾为河内郡上计掾,因他勤于职守而名声远扬。东汉末年,黄巾党人起义,自此天下大乱,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当时的南阳太守杨俊听说了司马懿的言行后,觉得司马懿“为非常之器”,尚书崔琰也常对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明且明辨是非,处事平正,果断独特,这些都不是你所能企及的啊”。司马懿娶妻张春华。张春华是温县北平皋人,出身世家名门,她为司马懿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子司马仙和南阳公主。最初,曹操为司空时,听说司马懿博学多才,欲擢用,便派人去请司马懿。司马懿看不起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就以风痹之病为借口推脱不仕。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献帝拜为丞相。曹操再次派人去请司马懿。这一次,来人态度强硬,说:“如果司马懿不能去,就将他抓去。”司马懿无奈,只得到丞相府做了文学掾。

司马懿自知已经得罪了曹操,因此在曹操手下办事,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先后迁为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及主簿。另外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也被曹操征辟,先任陈思王曹植的文学掾,后迁为太子中庶子。司马懿本来一直都被曹操所猜忌。他人生的转折点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年东吴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并怂恿曹操自立为帝。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如荀或、崔琰等著名人物都持拥汉的态度,对曹氏代汉颇有异议,也因此而不得善终。司马懿看出了曹操的野心,他对曹操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这一番话是很合曹操心思的,从此司马懿成为曹操的亲信重臣。在曹操称魏王以后,就用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司马懿和曹丕的关系非常好,“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银号为四友”。后来司马懿为曹丕“篡汉”更是出了大力,所以他才一直为曹丕所“信重”。曹丕代汉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渐渐重要起来,由尚书、督军、御史中丞起,官至抚军将军,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黄初五年,曹丕以尚书令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当时,军权主要仍在曹氏手中。论地位,曹真、曹休、陈群也略在司马懿之上。公元228年曹休死。公元231年,曹真死。公元236年,陈群死。这以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突出,对蜀战事,多由他来主持。

在曹丕一生中曾两次伐吴,每次都以司马懿居守许昌,到曹丕临终时,更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魏明帝曹睿。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成为魏国政治舞台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只是曹睿的谋臣,同时还掌握着军权,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首领。

司马懿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的人,他第一次展示这一才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那时蜀将关羽围攻樊城,水淹七军,虏于禁,斩庞德,威镇华夏。而汉献帝都许昌,离樊城很近,曹操为避关羽的兵锋,曾打算迁都河北。时为曹操军司马的司马懿向曹操建议说:“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持其后,则樊围自解」曹操听后,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暗地与孙权联系,达成了联合攻蜀军的密谋。结果关羽丢失了荆州,自己最后也身首异处。

魏明帝时,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他长期参与领导对吴作战,有一天,魏明帝向司马懿询问对吴作战的方略,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搭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在公元231年和公元234年,司马懿曾两度领兵于祁山和五丈原抗击蜀丞相诸葛亮的北伐。虽然魏军在当时有二十万左右,而蜀军为十万,在数量上占优势,但诸葛亮善于治军,蜀军又经过长期北伐准备,训练有素,故在战斗力上胜魏一筹。当时魏明帝向司马懿下令:“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掳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司马懿则对此进行了有效地执行。尽管被他的将领讽刺为“畏蜀如虎”,司马懿仍轻易不与诸葛亮交锋。在司马懿这种坚壁不战的策略下,诸葛亮竟一筹莫展,不能越雷池一步,结果他的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曹丕死后,原蜀汉降将孟达在诸葛亮的策动下,欲叛魏归蜀。司马懿时领兵驻宛,听到这一消息后,他一面写信给孟达假意安抚,一面立即潜军进讨,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赶到上庸城。当时“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魏军“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果断地采取速决战,他一面派兵分拒蜀、吴对孟达的援军,一面亲率主力分八道猛攻上庸城,仅用十六天的时间,司马懿就破上庸,斩孟达,结束了战争。

自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公孙度就割据辽东。公孙度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度死后,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对魏则更加不逊。景初元年,魏明帝派毋丘俭率兵伐辽东,结果大败。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并引诱鲜卑对魏进行侵扰。于是,魏明帝改派司马懿领兵四万继续伐辽东。临行前,司马懿对魏明帝说:“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

司马懿率军进入辽东后,公孙渊派步骑数万在辽水东岸的辽隧坚壁拒魏。司马懿则在强渡辽水后,直取公孙渊的老巢襄平,辽东军大惊,只好离开壁垒往堵魏军,司马懿于是纵兵迎击,三战皆捷,辽东军退保襄平,魏军于是开始围城。时逢连日暴雨,平地水深数尺,魏军无法合围,辽东军利用水势仍可樵采、放牧。有人向司马懿建议,断辽东军樵牧,司马懿说:“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结果,辽东军错过了突围的大好时机。不久雨停水退,魏军将襄平完全包围,并“起土山地道,楣橹钩槿,发矢石雨下”,昼夜发动猛攻。公孙渊这时才开始突围逃跑,结果被魏军击斩,辽东悉平。

司马懿在防吴、拒蜀的过程中,他由抚军大将军升大将军,最后迁为太尉。当他平定了辽东,正准备回朝的时候,洛阳送来了紧急诏书,要他迅速赶回。司马懿回到洛阳时,魏明帝已经病重。在明帝死前,魏宫廷中出现了一次小的纠纷。明帝原拟以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夏侯献、曹爽、曹肇等共同辅助齐王芳。中书令刘放、中书监孙资,居中掌权日久,曹献、曹肇心内不平。刘放、孙资害怕燕王曹宇等掌权后对自己不利,就向明帝诉说燕王不堪大任,并向明帝推荐曹爽和司马懿。不久,燕王宇被免职,曹爽则被任命为大将军,与司马懿共同辅佐齐王芳。结果在魏明帝临终时,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也就是后来的魏少帝。

曹芳继位时,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不久,曹爽一是为防止曹氏大权落入司马懿手中,二是为独掌朝纲,开始排挤司马懿。司马懿的军权很快被夺去,由太尉转为没有实权的太傅,而曹爽则引用心腹何晏、邓阚、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人,开始专断朝政。但曹爽是一个缺少雄才大略的人,论能力、心机都不及司马懿。面对于己不利的形势,司马懿韬光养晦,伪装生病,表面上不问政事,实际上却在暗中布置,等待消灭曹爽势力的时机。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了,也多少有些怀疑,就派自己的亲信官员李胜去打探。李胜当时被派去荆州做刺史,就以向司马懿告别为借口去试探。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使唤丫头正伺候他吃粥。司马懿似乎没法用手接碗,只能把嘴凑到碗边去喝,就是这样,没喝上几口,粥又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李胜在仔细地观察司马懿,觉得司马懿真是病入膏肓,实在可怜。

李胜不忍多看,他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荆州刺史,故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听了,喘着气说:“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听了,纠正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似乎还是听不清,疑惑地看着李胜。李胜于是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这次总算搞清楚了,苦笑着说:“老了,耳朵聋,听不清了。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向司马懿告辞,回到曹爽身边,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然后叹了口气说:“现在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也就不用再担心了。”曹爽听了,也十分高兴。可他们谁都没想到,司马懿是装病的行家,当年他就是用这招儿蒙骗曹操,不去做官,如今也不过是故伎重施罢了。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都跟去了。因为司马懿“病重”,也就没有请他同去。可曹爽陪曹芳刚离开洛阳,太傅司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马上披戴起盔甲,带着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与兵库,发动了政变,控制了京都。并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在城外的曹爽兄弟等人得知消息后,曾有人给他献计,要曹爽挟持少帝退到许都,然后召集人马,对抗司马懿。可曹爽兄弟都是缺少胆量、养尊处优惯了的人。他们听司马懿派来的人说:“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就愚蠢地投降了。不久,司马懿稳定了局势,便又以谋反的罪名,杀死了曹爽及其党羽。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了司马懿的手中,司马氏取代曹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终年七十二岁。九月,按其生前所嘱,土葬于首阳山,不起坟头,不立碑,不随葬祭品,死后遗孀不得与其合葬。逝后赐谥号“文宣”。晋立,追为宣帝。

曹爽死后,曹魏的统治在形式上又维持了十六七年。这是因为,曹氏已统治了几十年,朝里朝外忠于曹魏的势力还相当强大。在司马懿与曹爽的斗争中,司马懿也是尽量抓曹爽的缺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明帝托孤的元老忠臣。所以,在当时有些忠于曹氏的人也是多站在司马氏一边的。在他们眼中,看到的是曹爽的缺点和司马懿的忠贞。而司马氏要想取代曹魏政权,还必须在整个统治阶级人心中培养出自己的威望,并对那些曹魏的忠臣进行一次次地清扫。

司马懿死后,他的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代司马懿主政,不久,进位为大将军。嘉平六年,司马师杀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李丰在中书两年,魏少帝常常召见他。司马师问李丰皇帝同他说了些什么,李丰不以实告。于是司马师怒,以刀镶打杀李丰。杀夏侯玄则是因为他与曹爽是姑表兄弟,张缉则是魏少帝皇后的父亲。三人都与曹魏的关系密切。同年,司马师逼皇太后废了魏少帝,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东海王霖的儿子,当时只有十四岁,改元正元。正元二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

史文钦于寿春起兵,共同讨司马师。不久,两人战败,毋丘俭被杀,夷三族;文钦则南奔,降吴。平毋丘俭后不久,司马师病死在许都。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代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甘露二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司马昭挟持皇帝曹髦东征,围寿春,寿春破,诸葛诞被杀。自此,忠于曹魏的内外势力大体被司马氏剪除干净。不仅满朝大臣大都是拥护司马氏的人,连宫内近臣和宫中卫士也多半成了司马氏的心腹,曹魏大势将去。

曹髦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终于忍不下去了,甘露五年四月,曹髦决定与司马昭做最后一拼。他对近臣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尚书王经听后,赶忙劝道:“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曹髦也是年轻气盛,从怀里取出讨伐诏书扔在地上说:“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耶。”随后曹髦入宫将自己的决定禀告皇太后,可王沈与王业也是司马昭的人,他们赶忙跑去告诉司马昭,要他早做准备。曹髦禀告皇太后后,拔剑登车,率领殿中宿卫,宫中奴隶数百人,鼓噪而出。曹髦先遇着了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仙。司马佃的兵士见是皇帝,不敢犯驾,一哄而散。很快,曹髦又遇到贾充,贾充是司马氏的死党,他的部众看见是皇帝,也想跑。这时候,有个叫成济的人问贾充:“事急矣,当云何?”贾充听后说,“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成济听贾充这么说,赶上去一枪,就把曹髦刺死在了车上。

消息很快传到司马昭那里。司马昭听说成济杀了皇帝,连忙赶到朝堂上,召集大臣们商量。司马昭问老臣陈泰:“您说,现在叫我怎么办好呢?”

陈泰回答说:“唯有斩了贾充的头,才能多少向天下交代啊。”

司马昭当然不会同意杀贾充,就又问陈泰:“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啊?”陈泰正色说:“只有比这更重的办法,没有再轻的了。”司马昭一听,就不吱声了。

起初,司马昭想不了了之.他用太后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给曹髦加上许多罪状,将其废作平民,企图把曹髦被杀的事轻轻掩盖过去。可群臣依旧议论纷纷,责问司马昭为什么不惩办凶手。司马昭没法,就把罪责全推给了成济,将成济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满门抄斩了。

司马昭立了曹操的孙子、燕王宇的儿子、十五岁的曹奂为帝,就是魏元帝,改元景元。从此,司马氏改朝换代所缺少的,就剩下对外立威了,于是灭蜀与灭吴也就自动提到日程之蜀汉后期,庸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政治昏麒。大将军姜维也因害怕黄皓陷害而不敢驻在京城成都。公元261年,吴派使臣薛翔访蜀,回国后薛诩对吴主孙休回报蜀国情况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统兵三万,钟会率主力十余万,分兵三路攻蜀。蜀汉大将军姜维集中蜀汉主力于剑阁,守住关口要道,进行阻击,双方于剑阁僵持不下。邓艾见蜀军主力死守剑阁,于是领精兵绕道到剑阁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向南进军。这里本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率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深入七百里,仍没被蜀军发现。最后,他们挺进到一条绝路上,那里山高谷深,已经没有路了。此时,邓义军所带粮草也已快吃完了。在这种情况下,邓文孤注一掷,身裹毡毯,从悬崖峭壁直滚而下。将士们见主帅已经拼了命,就也跟着滚了下去。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并继续挺进,拿下

了蜀汉的江油。由于蜀汉后方兵力空虚,这以后邓艾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直攻成都。

邓艾军先攻下培、到雒,离成都已只有八十里。无能的蜀汉后主采用了光禄大夫谯周的主张,向邓艾投了降。后主的儿子北地王刘谟,见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便带着妻儿在祖庙里大哭一场后,先杀死妻儿,然后自杀了。后主投降后,命姜维向钟会投降,蜀汉将士无不悲愤,都气得拔刀乱砍石头。史书记载,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男女九十四万口,将士十万二千人,吏四万人。

邓艾灭蜀汉以后,后主刘禅仍留在成都。不久钟会与蜀汉降将姜维发动兵变,失败后两人都被乱兵砍死。司马昭为防止蜀汉死灰复燃,就派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了洛阳。经钟会兵变后,蜀汉的大臣多是死的死,走的走,随同后主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郃正和刘通两人。刘禅不懂得如何为人处是,一举一动全靠郃正指点。到了洛阳,司马昭以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并将他的子孙和原蜀汉的五十多名大臣一起封了侯,以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有一天,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蜀汉的大臣看到这些歌舞,联想到亡国的痛苦,便多伤心地流下眼泪。只有刘禅看了,开怀大笑,就像在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看到后对贾充说:“刘禅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恐怕就是诸葛亮能活到现在,也无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几天后,司马昭又一次接见刘禅,他问刘禅:“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很好啊,我已经不想念蜀地了。”司马昭看到刘禅是这样的一个糊涂人,知道他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也就没有杀他。蜀汉已经灭亡,司马氏对外立威的效果已经达到。而曹髦死后,魏元帝完全听命于司马昭,司马氏改朝换代的时刻即将到来。早在公元263年,司马昭兵发三路进攻蜀,捷报频传的时刻,司马昭就已经加紧了废魏自立的准备工作。这一年的十

月,他担任相国职务并晋位为晋公,并接受“九锡”。次年,也就是公元264年的七月,司马昭胁迫魏帝晋升自己为晋王,与此同时命令党羽贾充、裴秀等分别主持制定礼仪、法律和官制,并在封国之内开始设置百官,王室子孙爵命皆如帝者之仪,一个新的王朝已经有了雏形,司马氏代魏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但司马昭并没能成为皇帝,他于咸熙二年,即公元265年的八月突然病死。司马昭去世后,改朝换代的工作自然就落到了司马昭长子司马炎身上。司马炎,字安世,尽管司马炎在司马昭的诸子中处于嫡长子的地位,但他的世子权力却并不是轻易得来的。司马昭在诸子中更为喜爱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次子司马攸。司马昭最初是打算把王位传给司马攸的。他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子,表示天下是司马师打下来的,将来的王位当归司马攸。所以司马炎开始所处的地位并不乐观。司马炎为了能取得继承权,极力拉拢、巴结司马昭身边的要臣,通过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作手段。也许当时的司马昭也有了私心,终于在他死前三个月正式确立司马炎为世子。在此之前,司马炎曾在曹魏政府中担任过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中护军、假节、中抚军等职务,初封爵为北平亭侯,后改封为新乡侯。在取得世子名位的同时,魏帝又授予他抚军大将军、开府、副贰相国等职。在司马昭去世后,他继为相国和晋王,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几个月后,司马炎示意家臣逼魏元帝退位,由他称帝,国号为晋,改元泰始,西晋王朝建立。退位的魏帝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从洛阳徙至邺城,时年司马炎三十岁。魏王朝从曹丕称帝,到魏元帝退位,历时四十五年,只传了四代,便这样完结了。

野心不是生来就有的。司马懿想没想过要窃夺曹魏的政权呢?至少在曹操在世的时候,他是不会去想的。他的这种想法可能是在魏明帝死后才有的吧。当时的曹芳只有八岁,曹爽又在极力排挤司马懿。论才能,论资历,司马懿都在曹爽之上,这一时期曹魏中也再也没有比他更有实力的老臣了,他能甘心丧失自己手中的权力吗?

而司马懿能够得势除了一些他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外,也不排除一些偶然的因素。司马懿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身为“司马八达”之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又是一个十分工于心计的人,一生中两次装病;自知已经得罪了曹操,在曹操手下时就开始勤于工作,避免引火上身。他也是一个很能忍的人,诸葛亮给他女人穿的衣服时,他忍了;曹爽排挤他的时候,他又忍了。能忍耐,所以他能成大事。但只有这些还不够,司马懿无疑还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他的官职最高不过是军司马。但他幸运地赢得了曹丕的赏识,更幸运的是在魏明帝死后,与他一同辅政的是曹家的公子哥曹爽,魏明帝死前的那场小小的政治角逐帮了他的大忙。

历史就是这样,有很多的必然,也有很多的偶然,当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时,历史的天平稍微向他偏移一点,就可能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一篇: 黎族姓氏有哪些(黎族的姓氏有哪些)
下一篇: 明天启年间的骇人奇灾(明天启年间是什么时候)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