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桂永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 兰封)

桂永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 兰封)

桂永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 兰封)1939年,杜聿明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一份文件,名叫《皇风万里》,里面记录了南京保卫战期间的一场战斗:桂永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兰封)两名中国士兵舍不得政府重金买来的德国坦克被丢弃,躲在坦克里打了一场阻击战,歼灭日军上百人。日军恼羞成怒,对这个钢铁堡垒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依然没拿下

1939年,杜聿明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一份文件,名叫《皇风万里》,里面记录了南京保卫战期间的一场战斗:

桂永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兰封)

桂永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兰封)

两名中国士兵舍不得政府重金买来的德国坦克被丢弃,躲在坦克里打了一场阻击战,歼灭日军上百人。

日军恼羞成怒,对这个钢铁堡垒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依然没拿下。

最终这两个中国军人子弹打光,想趁夜色逃跑。遭到日军扫射,一人当场牺牲,另外一人竟然突围成功,从南京逃了出去。

看到这样的资料,杜聿明非常震惊,赶紧下令去找到这个突围的人,根据文件里提供的线索,最终锁定了这个英勇的战士。

可惜,他已经在昆仑关战役中牺牲了。经调查,当时军队里没人把这次战斗当回事,时间久了,也就无人知晓。

1:100,这应该是南京保卫战期间,中国军队打得最漂亮一仗。然而,中国军人创造的奇迹,却需要通过日本战史来了解,这挺讽刺。

这就是南京保卫战,一场被集体无意识遗忘的战役。

我们对1937年底的南京,始终缺少凝视的勇气——这段历史不能细看,它的纹理里藏着一个民族的心理创伤,这创伤不仅由日本人造成。

【血性】

1937年12月,南京城外,麒麟门下,来自广东的洛中洋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很快就要和日本人打仗了。

那一年,保家卫国打日本,是全中国热血青年共同的志向。

紧张的是,他所在的83军,本该是驰援上海的,但是现在他们却来到了南京,这说明前线吃了败仗——从太湖方向不断有伤兵撤回,前线的情况就写在他们的脸上。

19岁的洛中洋踮起脚尖环顾四周,在人群中,他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竟是哥哥。

兄弟二人紧紧相拥,他们聊了十几分钟,临行前,哥哥大声鼓励他:“要为国家战斗!”

远处的枪炮声越来越密集,洛中洋心中热血沸腾,他想过最坏的情况:

哪怕战死沙场,爸妈和哥哥都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

这个寒冷的冬天,15万中国军人汇聚在南京,他们之中一小部分已经在上海遭遇挫败,一大部分是全国各地补充过来的新兵。

他们都像小洛一样,带着朴素的愿望而来:

保家卫国,保卫首都。

南京保卫战,虽然结果很尴尬,但过程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毫无血性、一溃千里。

无论如何,这里是华夏首都,“保卫首都”四个字,对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而言,本身就有巨大的感召力——

12月1日,川军穿着夏装、脚蹬草鞋,徒步前往南京东南100公里的泗安阻击日军,战士骆周回忆说:因为天冷路难行,官兵脚裂出血,只能用麻线缝合皮肉继续赶路。

为了炸毁日军坦克,川军独立14旅卫兵连的胡连长大喊一声:“不怕死的带一束手榴弹,跟我来!”话音未落,20多名战士鱼贯而出。此战,卫兵连全员殉国。

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陷入重围,表示:“绝不能在敌人面前屈膝示弱,给中国人丢脸!”拔出手枪自杀成仁……

川军团没能挡住日军,确实是武器装备相差太远,战士并没有辜负这个国家。

12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南京外廓阵地,在南京以南20公里的淳化镇,王耀武率领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6个德械团奋勇抵抗,激战5天阵亡3200人,几乎打光了有生力量。

12月10日,在光华门,南京保卫战最惨烈的一场战斗打响。为了对付日军集团冲锋,教导总队采用惨烈的火攻战术——敢死队点燃汽油,在熊熊大火的掩护下冲向敌人,身后友军用机枪扫射。

12月12日,南京城陷前一天,为保卫六朝古都的文脉象征——中华门,264旅旅长朱赤引爆了几十箱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262旅旅长高致嵩战至最后一人,最终拼刺刀阵亡……

据统计,南京保卫战中共有1.6万将士阵亡,其中包含9名将军。

殉国职位最高者,是身兼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六大要职的萧山令中将。

他在城陷当天,率领直属警察部队与日军肉搏,激战5小时,数千警察壮烈牺牲。

最后关头,萧山令拒不投降,他怀揣首都关防大印,在滔滔江水中举枪自杀,用这样一种古老的方式,正式宣告南京的陨落。

【崩盘】

如果说萧山令有什么遗愿,那应该是给他的领导唐生智一梭子。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半个多月前,蒋介石在南京开会商讨首都防务,李宗仁等地方派系出身的高级将领认为:南京是个军事上的绝地,不可防守,不如早撤。

对他们来说,南京只是蒋介石的首都,他们心中那个首都可不在这里。

各派地方大员中,唯有唐生智慷慨陈词:“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面对总统在天之灵?”

蒋介石暗自思忖,唐生智是湘军出身,而湘军早就在1928年中原大战中被收编,他这个光杆司令,或许能和自己站在一条船上。

得到眼神默许之后,唐生智大义凛然:“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

在所有心腹大将都沉默之时,蒋介石只好把守备南京的任务全权交给了唐生智。

11月底,蒋介石最终决定固守南京,并公开宣布,希望能守住“3个月乃至1年”。

话虽如此,但是从兵力调配上来看,几乎可以断定,他对南京真实的打算,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去拖延日军、而并不是真的想固守。

为什么这样论断呢?因为,面对日军20多万精锐的攻城,如果按照淞沪会战的标准来看,中国守城军队起码需要50万人;但蒋介石只是准备了13个残编师的兵力,算上伤员也只有15万,实际上有战斗力的不足一半。

唐生智作为南京保卫战总指挥,对军队调度了如指掌,他自然也搞清楚了大领导的意图,心安理得地当起了背锅侠。

12月初战斗打响,唐生智继续在记者发布会上慷慨激昂打嘴炮,各种誓与南京共存亡,并将长江船舶悉数调走,以示破釜沉舟;戏演完就回家喝茶抽烟晒太阳,甚至连基本的阵地部署都不愿意去管。

这让守城高级将领十分迷惑,如71军军长王敬久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还在天天打麻将。

87师副师长回忆:我在南京城打了五天仗,都没和上级见过面,也没收到任何作战部署。

12月12日,唐生智从蒋介石电报中寻章摘句,找到了“可相机撤退”这五个字,立刻乘坐事先藏好的渡轮逃跑。

然而蒋的本意是能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最好守半个月,等待支援。

主帅一走,部队高级指挥官夺路而逃,甚至为了抢船发生火拼。

这才出现了萧山令身兼六职的奇葩情况:高级将领大多数临阵脱逃,但南京好歹是首都,还是需要有人领导。

萧山令万万没想到,他这个仕途无望的首都警察厅长,竟然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连续加官进爵,各种市长、司令、总指挥头衔……全部扣到他一个人的头上。

【伤疤】

萧山令出身警察系统,缺少号令军队的威望。12月12日唐生智带领中央军高级将领渡江逃离后,城内十几万军队立刻分成了三部分。

他们的命运,有天壤之别。

第一部分是粤军,66军和83军由粤军将领叶肇领导,在日军正面发起突围,他们与日军顽强拼杀死伤过半,3位将军阵亡,但依然有近1万人得以顺利突围。

粤军,也成为整个南京保卫战中发挥最好的部队——不是因为装备好,也不是因为战斗素质强,而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军长还在指挥岗。

第二部分是首都警察部队,他们在萧山令的带领下,与日军巷战肉搏5小时,最终弹尽援绝,参与肉搏的全体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虽然惨烈,但他们以简陋武器重创日军,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下场最悲惨的,恰恰是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的中央军。

他们被日军分割包围在江边,8万人惨遭屠杀。

按理说,训练有素的中央军即使没有指挥、依靠本土优势打巷战,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惨案?

因为中央军领导不仅在生死关头撂挑子、还顺手给了日本人一个助攻。以蒋介石压箱底的3万德械精锐教导总队为例。

12月12日唐生智下令撤退,教导总队总指挥桂永清闻讯立刻丢弃大部队逃窜,唐生智本已下令让教导总队各自突围,但因指挥系统混乱,教导总队最终接收到的指令却是往下关江岸撤退,等待渡船渡江。

由于唐生智在战前演戏,大搞破釜沉舟,此时的江边,哪里还有船可用?

更令人气愤的是,唐生智战前在江边部署了一个师的“督战队”,专门用来射杀想从江边撤退的国军。

他逃跑时,竟然没有通知这些督战队,导致中国军队在江边发生激烈火拼,彻底崩盘。

在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中国从来不缺少死战报国的战士,他们带着满腔热血而来,希望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国家换来些许生机。

他们的热血,是如何一点点凉下去的?

试想,如果你是那些战士,在城外血战一周满身是伤,眼睁睁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倒下,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城内一看,师长军长已经走光光,只留下一个向江边撤退的小纸条。

你跑到江边,却被督战队当成逃兵射杀。

你又想跑回阵地防守,心想战死沙场也算是光荣的。

没想到阵地已经回不去了,几万人全被日军团团围困在江边。

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日军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1937年12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

“(中国守军)是以1000人、5000人、10000人计的群体(自行投降),连武装都不能及时解除……他们己完全丧失了斗志,只是一群群地走来。”

关于教导总队的下场,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士兵东史郎在《东史郎日记》中写道:

“攻下南京后,20联队在紫金山周围俘虏了近7000名中国俘虏,他们都被押往麒麟门附近用机枪集体扫射屠杀。据队长介绍,这些俘虏大多来自南京的精锐教导总队,他们在紫金山给了日军重大创伤,故而联队将俘虏屠杀以泄愤。”

-------------

参考资料: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卫戍军战斗详报》,七八七-7593;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宪兵司令部战斗详报》,七八七-7595;

3、张宪文:《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马振犊:《南京保卫战》,江苏:凤凰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 带感是什么意思(带感百科)
下一篇: 焦裕禄后代(焦裕禄的后代是什么情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