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是清朝末期,也就是晚清,晚清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门被迫打开,列强侵入,清廷沦为案板上的鱼肉,正面临被列强蚕食的危险。然而在这种水深火热的时刻,当时的四位大臣,正在努力地延续着摇摇欲坠的清政府,那么这四位大臣谁的功劳最大呢?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任湖广总督(晚清四大名臣排名)
他们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分别是“曾、李、左、张”,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四位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的当属曾国藩了,但是也是最“短命的”,其他三位活了七十多岁,他六十一岁就寿终正寝了。曾国藩官至总督,封一等侯,又是四大家,分别是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和战略家。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八岁熟读四书五经,21岁考上了秀才,27岁中进士。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咸丰三年曾国藩自发的筹建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还购买洋舰洋炮筹建水师。咸丰四年到九年,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历经五年事件终于攻取了安庆。又三年攻占了南京,又提出主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承认西方科技的先进,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然而在同治七年的“天津教案”中,充分显示了曾国藩的懦弱,屈服于西方列强“淫威”之下,不敢反抗。同治七年,在华的天主教堂设立育婴堂被民众怀疑暗地里拐卖人口、虐杀婴幼儿,于是这些民众聚集在教堂门口讨要说法,法国领事认为清廷没有负责任的去镇压这些民众,于是在和天津知县发生冲突时开枪射杀了知县的仆人,民众见状极其愤怒之下发起暴动,杀死了领事代表、几名修女和两名神父等人。曾国藩被调往处理此事,他是很害怕这些“夷人”的,在了解这些“夷人长技”的同时,心里也是惧怕的,面对“天津教案”,据说离家前还预测了此行凶险留了封遗书。来到天津后他没有异议地听从法国人的无理要求,处死了这期暴动的8个带头人,流放25个人,革职的革职,发配的发配,最后还要赔偿法国人的损失近四十多万两白银,一时之间全国哗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纷纷骂他是“卖国贼”。
曾国藩是个矛盾的人。政治上“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同时又要求“重农”,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又愧于学习西方;军事上奉行“兵贵在精,不在多”,先自治才能制敌,改世兵制为募兵制,同时又用儒家思想去治理军队;文学思想上奉行程朱理学和儒家思想。
李鸿章,世人多叫他“李中堂”,是曾国藩的学生。17岁中了秀才,21岁考中举人并结婚,24岁中进士,比曾国藩早了三年考中。李鸿章有幸拜在曾国藩的门下,一直很敬重他的老师,然而在咸丰十年,曾国藩想要转移驻地并且弹劾李元度守城和剿匪失利,这与李鸿章的意见相左,于是李鸿章愤怒离营,然而事实证明李鸿章是对的,最终曾国藩在朋友和众将劝说下请回了李鸿章。经过此事也显现出李鸿章在战略和用人上逐渐超过了他的老师。他也组建了一支淮军,与他老师的湘军一起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除了军事上,最主要是他的外交上,李鸿章“是个腐败”的人,他在晚清与日本、秘鲁、英国、法国签订了各种“不友好的条约”,其中还有些是秘密签订的,私下里收受列强的贿赂好让他更快的“签字”。面对这些“欺负人”的条款,他也曾据理力争过,但是“胳膊拗不过大腿”,无奈屈服。
曾国藩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西式的水军,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也参与过洋务运动,希望晚清政府能“喘息”的时间久一点而努力过。
最后两位是左宗棠和张之洞。左宗棠在二十岁就中了举,面对如今世风日下的局势,他努力研究学习“经世致用”之学,涉略中国的地理、经济、水利等,在他后来参与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产生一定影响。他最主要的功绩就是收复了新疆。面对列强的“蚕食”行为,严厉反对投降派。光绪九年越南问题上,71岁高龄的他请求亲自奔赴前线,病故前还在积极上奏请求设立海防大臣,最终设立台湾省。
张之洞就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了,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了汉阳铁厂,造炮厂和冶铁厂,发展实业,来增强晚清的军事实力。13岁中秀才,15岁中了举人,不久又取得了进士。任国子监期间,中俄交涉,极力上奏慈禧太后,面对强大的俄国依然列举“十不许”,坚守自己的底线。光绪九年抗击法军,多次挫伤了法军锐气,只因军队配合不利导致战败,清廷却连忙求和撤军,张之洞却要求延缓撤军,遭到李鸿章的斥责;光绪十二年起,张之洞多出兴办学堂,其中不乏技术学校,例如铁路、陆军和水师学堂等,振兴教育;扩建工厂,创办了铁厂和织布局,振兴实业;中日宣战,张之洞请求援助旅顺被李鸿章拒绝;又参与洋务运动和镇压义和团起义等,这才是实打实的忧国忧民、救国于水火的大义之举。
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身居要职,位高权重,我们无法忽视他们的政治、军事上等一些举措使得晚清在格局上能够稍稍“喘息”一下,能够延缓“寿命”,但是同时他们的一些行为多多少少也让民众寒了心,一个屈服于列强的威势,无法硬气地直起自己的脊梁;另一个在国家危亡之际还不忘敛财。身居高位,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反观之左宗棠和张之洞,在外作战舍生忘死地平定叛乱,对内主张自立自强,不愿屈服列强淫威之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地护国之举。虽然,还是无法挽救清政府最终的命运,但至少他们曾经那么努力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