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意思(必不再寻寻觅觅的意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主旨: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情感。
常考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两个“不见”,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悲怆之情递进。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独怆然而涕下”。
运用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悲愤。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体现的哲理。
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出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二、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诗意: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主旨:通过描写泰山的雄浑景象,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常考题:
1.“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泰山的绵延、高大。
2.你认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①“钟”字用得好。一个“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②“割”字用得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雄伟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雄伟高大。
4.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的理解。
①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③抒发了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的赞美。
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诗意: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主旨: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大无畏精神。
常考题:
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①“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封上古塔之高,表现了诗人的立足点之高。
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时,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诗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
3.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如何展现诗人的人生态度的。
①直抒胸臆,通过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不怕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②诗人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用“不畏”加以限制,表现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5.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四、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诗意: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主旨:诗歌刻画了农民淳朴的品性,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常考题: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
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诗人是如何描写山西村的淳朴民风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首联,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从正面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颈联,写出热闹的乡俗民事,从侧面表现出山西村的淳朴民风。尾联,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3.请从练字的角度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
①“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浓密,“明”字则突出了鲜花的娇艳美丽。这一“暗”一“明”二字别具一格地描绘了山西村的独特风光,表达了作者看到眼前美景的惊喜之情。
②“疑”字一方面写出景色的曲折多变,路径难寻难辨,另一方面又写出诗人留恋郊野,陶醉山水的迷失情状。
③“又”字渲染出诗人沉醉其中时,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惊喜心情。
4.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
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而意无穷。
5.陆游的诗语言“晓畅平易,精练自然”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
“从今”和“无时”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抒发出诗人希望以后随时都可以来此闲游拜访的心愿,表达出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惬意生活的感情。
五、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诗意: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主旨: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不甘沉沦,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愿意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常考题:
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或点名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概括诗歌写出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情。
既有解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报国的信念。
4.《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
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5.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好的新花。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