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本小说是成功的,至少他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愤怒。从来没有哪一部小说,让人读完如鲠在喉,心上如同压了一块石头,躁郁到想要暴走。
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余华是个狠人!他用钝刀割肉的方式,让人体验了一把什么叫身不由己的不得已;什么叫鲜活的转瞬即逝,苟且的人才能忍痛偷生。
穷人的作者是谁(穷人的作者是谁是俄国的什么家什么家)
福贵亲手埋葬了家里的三代七口人,他用残破如败絮的人生经历,告诉人们什么叫做活着。
下面先说福贵这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生离死别后的苦难,他为什么还能活得咿咿呀呀,唱着戏文战天斗地?
福贵其人,一开始就是个没心没肺的纨绔子弟。
小时候上私塾,学得了几个字,他马上翘起辫子,拿着《千字文》站起来对私塾先生说:“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
先生对徐老爷说:“你家的少爷,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
果不其然。
成年后的福贵整天穿梭于花街柳巷的破事不必细说,光是他的好赌,就让他爹头疼万分。
徐老爷骂徐少爷是“孽子”。徐少爷来一句“去你娘的。”双手一推,他爹就跌坐到墙角里去了。
可以说,福贵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凡事不往心里去的性格。天大的事情,在他脑子中就是眼皮一耷拉就能糊弄过去的事儿。
通俗一点讲就是福贵大大咧咧,不走心,什么爹爹闹,媳妇哭,一觉醒来屁事没有。
事情的转折在于,龙二看上了福贵家的百亩良田,还有他的雕花大宅院。他用赌场骗术,让福贵输得片瓦不留。
这是福贵第一次面对生存困境,体验到了恐惧的滋味。他想死上吊又舍不得死,自我安慰说:“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
“算啦,别死了!”
这样大落的人生,丝毫没有影响福贵的心情,他唯一担心的是会被父亲打死。结果是,徐老爷被他气死,又被他亲手埋了。
而后,他果然把苦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挑着担子浇水,拿着锄头挖地,露着大板牙看着老婆孩子眯眯笑。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福贵豁达、随遇而安的性格,让他在告别荒诞青春,直面惨淡人生的时候,过渡得毫不费劲。
人首先得活着,才能追究活着的意义是不是?像那些脆弱的,经历一点债务危机就去寻死觅活的人,还是要学学福贵。
这世界我们只来一次,拼搏一生,执着一生,还不是带不走一丝一缕。所以,想开点不吃亏。
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爹气死、娘和家珍病死、儿子抽血死、女儿难产死、女婿意外死、小外孙吃豆子胀死。
福贵的人生就是一个送别亲人的过程。
他把每一个亲人的过往都储存成记忆,不定时地在脑子里回放,念叨着他们曾经一起经历的欢喜和哀愁。
当年的家珍是一个漂亮的女学生,她穿着月白色旗袍,踩着叮当作响的高跟鞋,俏皮地走过湿漉漉的街道,路过的福贵看得入了眼迷了心,仗着家大业大,他通过媒妁之言娶了家珍做老婆。
女儿凤霞聪颖美丽,打小爱说爱笑,就算这个爹再怎么不成器,她也向着他,拉着他惹了祸的爹快跑,别被爷爷打。可怜这孩子后来生病烧了七天七夜,没钱医治,成了聋哑人。
儿子有庆的短暂生命,更是让人想来心头滴血。
记忆中的画面是有庆脱了鞋子,拿在手上快速飞奔的样子。他心疼生病的娘,他舍不得穿鞋子。他朴实勤劳,他把他的小羊养得比人都肥。
就这么一个鲜活的生命被医生一句“你真是胡闹”搪塞而过。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地上,像是洒满了盐。
月光怎么会像盐?因为那月光照着的坟茔洒满了苦涩的眼泪,齁人的咸。
福贵因为活着,才有了家珍,有了凤霞,又有了有庆。命运给了他这一切,又带走,一来一回,他还是他。
身外之物,身外之人,改变不了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二: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最后一个亲人苦根死后的第二年,福贵拿着攒了好几年的钱买了一头流着眼泪待宰的老牛。
他心疼它一生劳碌,老弱时被人无情宰杀。
福贵也老了,他干活时需要帮手,生活中需要陪伴。
他懂它,怜它。
人们笑着说:“看,这一对老不死的。没用的人买一头没用的牛。”
福贵也笑。
繁华过眼云烟,青春一去不返,唯有同样年老迟钝的人和物才会同频,相互不嫌。
任何别人的看法,都代表不了个人的感受。
就像杨绛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看似纷繁复杂,其实本质却还是一个人的世界。
三:生命是一场又一场悲欢离合的重叠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青草在风中摇曳,宁静在遥远处波动。苍茫的土地,动态的画面,看起来辽阔深邃,却也只是一岁一枯荣的重复,没有很实质的意义。
人的地位,层次有高低之分,归途却只有一条,谁也不能活着离开。
福贵的一生,做少爷时风光无限,出来进去都有人形马背着骑着,落魄倒霉后,凄惨一生。
他活着的目的只为活着,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限制了他的思想和眼界,如同草木动物一般,本能的只是想活着。
底层人的活路就是不断地隐忍,历经劫难,见证时代变迁。
《时代周刊》写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
福贵人生当中的唯一一次想到寻死,是他输掉全部家产以后。虽然,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但他的悔是真的:
仿佛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但是疼得死去活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价值的自我实现。
底层人一生都在追逐温饱,在生理和安全线上来回徘徊。
特别是经历了家庭变故,失业打击的人们,屡屡放宽心中底线,只为能度过眼前的苟且。
多少人败给现实,他们曾经拥有的一腔热血和满腹柔情,最终都在现实面前变得凌厉而冷硬。
三年前看完《活着》,感觉到的只是难过和愤怒。
三年后回想《活着》的画面,探寻作者的意图,却猛然惊醒:活着的意义首先是为自己而活。其他的,顺其自然,一切随缘。
经历了这么多才突然感悟,穷人拼尽全力,也只不过活成了苟且偷生的模样。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附加给你的亲情爱情会陪伴你,也会离开你。
生命是如此脆弱,活着本身就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生活。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