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送杨少尹序(送杨少尹序翻译及原文)

送杨少尹序(送杨少尹序翻译及原文)

送杨少尹序(送杨少尹序翻译及原文)送杨少尹序送杨少尹序(送杨少尹序翻译及原文)——韩愈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

送杨少尹序

送杨少尹序(送杨少尹序翻译及原文)

送杨少尹序(送杨少尹序翻译及原文)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译文:从前疏广、疏受两位先生,因为年纪大了,终于有一天辞去官职,离开了朝廷。当时朝中的公卿大臣在都门为他们饯行,送行的车子多达百辆。在路旁观看的人多是叹息落泪,都在称道他们的贤良。《汉书》已经记载了这件事,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了这个动人的场面,那画卷至今还光彩照人,清楚得就好像前几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先生,精通《诗经》并以此教导学生。一到年满七十,也禀告丞相请求辞职还乡。世人常说今人不能与古人相比,如今杨先生与二疏相比,他们的志趣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我当时也在朝中任职,因为有病没能去送行。不知道杨先生离京的时候,有多少人到城门外去送行,去送行的车辆有多少,马匹有多少;路边观看的人是否也在叹息,是否知道他的贤良;当朝史官是否宣扬了这件事,是否能为其作传以承接二疏的事迹,而不至于让他受到冷落?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人,不过画与不画且先不论。然而,我听说杨先生辞官离京,丞相曾表示怜惜叹惋,上表举荐他担任家乡的少尹,不中断他的俸禄,还作了诗劝勉他。京城中那些擅长写诗的人,也都作诗奉和。也不知道当年二疏辞官离京的时候,有这样的事没有。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是不能知道的了。

中古时候的士大夫,以官府为家,一旦离职就无处可以归宿。现今则不同。杨先生刚成年的时候,通过乡试中举。在《鹿鸣》的歌乐声中前来京城为官。如今归入,指着某些山水树木说:“这树是我的先人种的。那条河、那个山丘,是我儿童时代钓鱼玩耍的地方。”家长的人无不更加敬重他,告诫子孙要以杨先生不忘故里的美德为榜样。古时候所说的“乡先生”,就是那种死后可以在社庙里享受祭祀的人,我想就是杨先生这样的人吧!就是杨先生这样的人吧?

上一篇: 锯子是谁发明的(锯子是谁发明的)
下一篇: 郑观应(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的主张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