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瑶丨沈阳炮兵学院?王蕙存丨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
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关系(李成梁个人资料简介)
李成梁(1526~1615)
铁岭李成梁家族是晚明辽东军功家族,“其发于有明者,宁远公一门最著。勋业官阶,炳列史册”。李成梁(1526~1618),字汝器,号银城。辽东铁岭卫人,祖籍朝鲜,女真族后裔,“李氏世将,起自废籍中”。嘉靖四十五年(1566),李成梁袭指挥佥事职,开始了晚明时期辽东一代名将、军事家的军事生涯。很快因战功升任险山参将、协守辽阳副总兵等职。隆庆四年(1570),辽东总兵官王治道战死,李成梁临危受命,代理总兵官,开始了镇守辽东总兵官生涯。万历七年(1579),功高至封宁远伯,深受张居正器重。一代“边才”,“进攻型”将领李成梁,先后镇辽三十年,“身亲百十余战”。“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师出必捷,威振绝域。”《明史钞略?李成梁传》说:“成梁父子,固亦人杰也哉!”威镇辽东、叱咤风云的李成梁,其成人、成才、成功的家族背景又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李成梁家族世系源流的考证,了解家族环境、时代背景对李成梁个人成长的影响,从中发现个人的起落、家族的盛衰和王朝兴亡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李成梁家世之源 说到李成梁家世之源,李成梁的籍贯、族属及世系是必须交待清楚的。 (一)籍贯朝鲜 “李氏出陇西,盘根挺秀,蕃衍遍海内。而吾宗则自朝鲜迁铁岭”。《李氏谱系》还记载,“李氏原籍朝鲜人也。明初渡江内附,游至铁岭。因慕风土淳厚,遂家焉。卜茔域于铁岭东南崔公堡之东,族人称为老坟”。《明史?李成梁传》记载,“高祖英自朝鲜内附,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壬辰战争中李如松赴朝作战,其父宁远伯李成梁写信勉励“逐倭援朝”的李如松奋勇杀敌。李成梁在信中说:“朝鲜乃吾先祖乡”,记得家为朝鲜“理山郡”。李成梁的祖父李春美夫妇合葬的墓志铭记载,“先籍朝鲜国秃鲁江人。自我太祖龙兴,祖鹰你渡江而归,遂家铁岭焉”。《李如松墓志铭》记载,“按李氏其先雁门,牧北地广,世名将家。其苗裔浮沉沱潜间,乃不知何时度辽。洪武初曰鹰者以其聚七十五户附,授总旗铁岭卫”。汪琬撰的《李思忠墓志铭》也记载:其先朝鲜人。在广东番禺县发现的《李氏族谱》记载:“铁岭李氏”家族的先祖“从朝鲜陇西郡楚山迁来”。那么,李英为什么要“自朝鲜内附”呢?李如松对朝鲜兵曹判书李桓福说:“五代祖因有罪,逃入中国。”又是什么罪使李英要背井离乡呢?李如松在房内对李如梅私下说:“吾祖世居豆满江,以干淫事移居东宁卫矣。”通过甄别、分析、考证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李成梁的籍贯应该是,“原籍朝鲜”。李英是沿着秃鲁江(江界)——楚山——东宁卫(辽阳老城北)——铁岭卫的路线迁居辽东的。 (二)族属女真 女真族后裔之说,主要是日本学者园田一龟根据《李氏谱系》考证出,疑为鸭绿江右岸的女真人。理由之一,李成梁的这些先人曾经在朝鲜楚山地区居住,其地位于鸭绿江南岸,元末明初为女真人所据。《李朝实录》中提到李氏祖先在朝鲜境内的居住地点有三个:理山郡、豆满江、独(秃)鲁江(江界地)。 《东国舆地胜览》卷55:“理山郡……北至鸭绿江十二里……建置沿革:本女真所居豆木里。自高丽恭愍王(1351~1374年在位)时,人物渐实。本朝太宗二年(明建文四年1402年),以山羊湖(一作会)、都乙汉、烽火台、等伊彦等地合之,称理州。十三年,例改今名。”《大东地志?楚山》:“建置:高丽忠烈王(1274~1298年在位)四年(1277)始设豆木里万户,本高句丽渤海时契丹女真代有之地也,后二年改号理州,忠惠王后三年改楚山,本朝太宗二年以山羊会、都乙汉、烽火台、等伊彦等地合之,复为理州,十三年改理山郡。世宗朝移治于央土里,世祖朝置镇管车岭山羊会,景宗四年升都护府,正宗初年改楚山。”可见,楚山、理州、理山郡实是一个地点,只是建置沿革更改过名字。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东国舆地胜览》卷55:“江界都护府……建置沿革:古代称秃鲁江,高丽恭愍王十年置万户……本朝太宗元年,以立石、等伊彦二地合之,称石州。”等伊彦,《东国舆地胜览》和《大东地志》两部朝鲜古代地理典籍都有记录,梳理一下:李朝太宗元年,以立石、等伊彦二地合称石州,即后来的江界都护府;太宗二年,等伊彦又合并到理州,即后来的理山郡。这样,《李朝实录》中提到李氏祖先在朝鲜境内的居住地点:理山郡、独鲁江(江界地)就有了交叉点——等伊彦。即使不能机械地断定李氏先人就是居住在等伊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个大的地区都有一个叫“豆木里”的老名字,而这个地区曾经是女真人的居住地。 再说“豆满江”,其实就是图们江,是朝鲜和日本的译法。《东国舆地胜览》载:“训春江,女真之地。至东林城入于豆满江,斡朵里野人所居。”元代辽东版图广大,南至朝鲜半岛中部,东至海,北至黑龙江以北,皆元为有,此区域内之人民大半为女真人,久历辽、金、元三朝,将及四个世纪均安居于此。因此,即使不能确认李氏祖先就是女真人,但他们当年在朝鲜的居住地曾经长期是女真人地区可以确定。另,李如松说:“吾祖世居豆满江,以干淫事移居东宁卫矣。”考《明史?地理志》:“东宁卫本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直五千户所,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明初东宁卫曾设女直(真)千户所,是否也算一个佐证? 理由之二,李成梁五位先祖的名字不像汉族人和朝鲜人命名习惯,相反倒很像女真人。如哲根穗(Che-ken-sui)、哈山(Ha-shan)、厦霸努(Hsia-pa-nu)、把图理(Pa-tu-li)等。今日用满语语言学分析李成梁先祖名字,也可以作为其可能是女真人的一个有力佐证。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膺尼五位先祖,其中一位叫“李把图理”的先祖,名字中“把图理”无疑应该是满语“baturu(巴图鲁)”的音译。汉语意为“英雄、英勇、勇士”。从“李把图理”这个女真味道十足的名字来看,园田一龟的推断是有道理的。 对于一个迁入民族来说,与其他民族成员的通婚是使其被多数民族融合,最后被同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 辽东总兵李成梁,一方面扶持建州的努尔哈赤,使其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另一方面以通婚的方式,把女真人拉入其家族中来,以便缓和与女真人的关系。如李如柏的侧室就是努尔哈赤之弟速尔哈赤的女儿。 朱相吉在《对“铁岭李氏”家族的考察》一文中认为:“‘铁岭李氏’家族既脱离了本家族的源流——‘星州李氏’,又完全区别于现今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其家族的历史,给我们描绘了明初朝鲜人的迁入及被同化的缩影。” (三)世系源流 兹根据李树德重修的《李氏谱系》、明朝末年手抄本的《李氏家谱》、《明史?李成梁传》、《朝鲜李朝实录》、墓碑等史料记载特将李成梁一支(老长房)家族世系整理如下:
李氏家庭老长房世系
铁岭李氏一世祖,应该是李哲根穗。关于铁岭李氏一世祖是谁?《李氏谱系》、《明史?李成梁传》、手抄本《李氏家谱》和李春美夫妇合葬墓志铭几种史料说法不一。 《明史?李成梁传》记载为,“高祖英自朝鲜内附”。《李氏谱系》记载,“第一世,李英,公以军功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卒葬铁岭东南樊(凡、汎)河北山之阳。族人称为新坟。娶李氏。卒与公合葬。子一,文彬。”二书均记载李英为铁岭李氏的一世祖。 李春美夫妇合葬墓志铭则记载,“先籍朝鲜国秃鲁江人。自我太祖龙兴,祖鹰尼渡江而归,遂家铁岭焉。世以武功卫国,升副千户,逮于公已四世。”《李氏谱系》又记载,李树德“修谱时有关东九世孙(李)廷相送宗图一张,系讳如楠公亲笔。据载云:一世祖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授总旗。二世祖(李)英。”两个史料记载一世祖是李膺尼。 明朝末年手抄残本《李氏家谱》,则记载,“一世:李撒把奴,回籍;李哈山,回籍;李者根穗,(妻)李氏,生一子(即李膺你);李把土里,回籍。二世:李膺你,授千户,(妻)李氏,生一子(即李英);三世:李英,袭千户,(妻)李氏,知生五子,宁远伯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宁远伯;四世:李春美,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宁远伯,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生二男,长子(李)泾,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宁远伯,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妻)楚氏,生四子,二(子)李滋,无嗣。”此谱追溯“明初渡江内附”前李氏一世始祖是,并列的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四位。二世是李膺尼。李英则位列三世。 一世祖虽然确定为李哲根穗,但是他的事迹无从考证。目前除了明朝末年手抄本《李氏家谱》外,未见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 二世祖李膺尼,定居铁岭,成为辽东军户,先“受总旗”,后“世以武功卫国,升副千户”。开铁岭李氏武将世家的先河。 三世祖李英,“公以军功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卒葬铁岭东南樊(凡、汎)河北山之阳。族人称为新坟。娶李氏。卒与公合葬。子一,文彬。” 四世祖李文彬,“袭指挥佥事。卒葬新坟。以曾孙成梁官,诰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宁远伯。娶晏氏。卒与公合葬。诰赠夫人。子五,春美(老长房)、春茂(老二房)、春芳(老三房)、春芙(老四房)、春蓉(老五房)”。 第五世,李春美,“[字景华,号兵楼。生于明成化乙未年(成化十一年,1475)十一月十一日]袭指挥佥事。[甲午年(嘉靖十三年,1534)奉简命叆阳守备,诰封定国将军。卒于嘉靖壬子年(嘉靖三十一年,1552)二月二十六日。年七十有八]卒葬[铁岭以东]新坟。以孙成梁官,诰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宁远伯。娶汤氏。卒与公合葬。诰赠夫人。子二,泾、滋。[女二,长适千户金君铸,次适张君成]”李春美是李成梁的祖父。“正德辛未(正德六年,1511)中,流贼刘六、刘七等倡乱,副总兵刘晖、总制陆公,知公之忠勇,出于性生,调从麾下把总。公奋然从之,誓不与贼俱生。”正德七年(1512),李春美随总兵刘晖率军参加镇压刘六、刘七起义,在江南作战。因“破流贼有功,塑像狼(郎)山,名登国史”。这是李氏家族青史留名的第一人。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45,“平河北盗”中,对李春美参加的狼山之战有详细记载。正当李春美事业蓬勃发展之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嘉靖九年(1530)七月,“铁岭备御指挥李春美”被朝廷革职,“坐贪墨故也”。这样李氏家族的发展受到了抑制。 第六世,李泾,“春美公之长子也。袭指挥佥事职。卒葬新坟。以子成梁官,诰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宁远伯。娶楚氏。卒与公合葬。诰赠夫人。子四,成梁、成材、成实、成林”。李泾是李成梁的父亲。“嘉靖二十年(1541)授本旗右哨把总。随备御金湖修边。偶病,湖令泾甥千户金汝泉代之。适有警,驰兵于平定山,遇贼,金湖被害。汝泉法当连坐。泾因父芬痛甥陷罪。且念姊氏孤寡,扶疾出官,甘受军罪”。正是由于父亲获罪“代姊子坐戍”,使家境跌到了低谷。成为李成梁“家贫,不能袭职,年四十犹为诸生”的主要原因。 李成梁祖父被革职,父亲获罪,李氏家道中衰。只是李成梁到了中年以后,“宁远公(李成梁)一门最著。勋业官阶,炳列史册”。第七世,李成梁,“泾公之长子也。字汝器,号银成。生于嘉靖丙戌年(嘉靖五年,1526)七月十四日卯时”。李成梁的生平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大器晚成 由于家境破败,李成梁到了四十岁时由于没有钱贿赂京官,而迟迟不能袭职。多亏巡按御史李辅器重,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资入京”,才“由辽东铁岭卫学生员袭指挥佥事。隆庆丁卯年(隆庆元年,1567)升副总兵,协守辽阳”,开始了他在辽东叱咤风云的军政生涯。 2.初镇辽东 机遇为有准备的人准备。因总兵官王治道战死,火线提拔代理总兵官。“庚午年(隆庆四年,1570)擢署都督佥事。万历甲戌年(万历二年,1574)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镇守辽东总兵官。乙亥年(万历三年,1575)[十月]加太子太保。戊寅年(万历六年,1578)[十二月]加太保兼太子太保,封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宁远伯。”在重文轻武的明王朝,武将能够拜帅封爵屈指可数。李成梁以个人超群能力,“锐意封拜,师出必捷”,成为首辅张居正非常器重的守边大将。威镇辽东22年,既赢得“武功之盛”的赞誉,又光耀了门楣。 3.赋闲十年 泰极否来。由于张居正突然故去,李成梁受到株连,成为倒张派弹劾的对象。当然主观上“贵极而骄,奢侈无度”也成为他地位动摇的一个主要原因。甲申年(万历十二年,1584)五月乞休,大学士申时行等疏言:“李成梁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冲边大将难以轻易。但功名太盛,人或忌之。宜稍抑保全,庶谗谤可息。”上是其议因慰留之。辛卯年(万历十九年,1591)再疏疾辞奉。旨“李成梁义镇重边,忠劳懋著。兹屡疏乞休,情词恳切,特准解任。俟代(待)回京,以宁远伯奉朝请”。这样李成梁开始了去位归隐的十年闲居生活。 4.复镇八年 “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年,敌人畏服。成梁离镇十年,八易大将,戎务尽弛,战守无资,辽事大坏。”在大学士沈一贯的建议下,76岁高龄的李成梁“以原官镇守辽东”。李成梁复镇辽东的八年,明哲保身,“暮气难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5.最后十年 “万历三十六年(1608)十月三疏告老。奉旨准解任,俟代(待)回京。卒于万历戊午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月□日□时,年九十有三。葬京北仰山之北。”自古多是“文死谏”“武死战”,而“身经百战”的李成梁,不但摸爬滚打于战场而且还要勾心斗角于官场。李成梁最终能够寿终正寝的人生结局,还是非常幸运的,也是不多见的。
壬辰倭乱図屏風(和歌山県立博物館蔵)
第八世,李如松,李成梁的长子。字子茂,号仰城。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万历二十年(1592)哱拜反宁夏,特召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1592年壬辰战争爆发,特命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四万东征。万历二十一年(1593)大捷撤兵,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丁酉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擢辽东总兵。戊戌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土蛮犯境,追敌阵亡。时年五十。”“葬顺天府宛平县长兴店之西南。子二,世忠、性忠(俱武出)。”李如松“最果敢,有父风”。 李如柏,李成梁的次子。字子贞,号肖城。生于嘉靖癸丑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七月十三日寅时。由父荫授铁岭卫都指挥佥事。历密云游击黄花岭参将,蓟镇副总兵,旋罢任。复起署宣府参将,引疾归。寻升贵州总兵官。万历乙未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镇宁夏,进右都督,再以疾归家居二十余年。因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惟贤等合疏荐,诏起授辽东总兵官。加封将军,右军都督府右都督。万历四十七年(1619),萨尔浒大战之后,因三路俱败唯他一路独全。遭御史给事中弹劾,被革职,“卒于泰昌元年(1621)九月十三日丑时,年六十有九。葬直隶良乡县崇国庄之北。子三,怀忠、效忠、抱忠”。李如柏虽然将门出身,但是领兵打仗却不是强项。依仗父兄吃喝玩乐,飞扬跋扈。杨镐用他犯了“爱屋及乌”的错误。 李如桢,李成梁的三子。号景城。由父荫为指挥使。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月,出任辽东总兵官都督同知。同年九月,因救援铁岭不力,城陷,被罢任。后金攻陷铁岭,多数族人殉城。当然铁岭遇难的主要是旁支老二房的族人。由于李成梁致仕后在北京养老,再加上“如柏还京,其族党部曲高赀者悉随之而西,城中为空”。所以李如桢才有“拥兵不救”之举。李如桢“卒于崇祯四年(1631年)。葬京北仰山之北。子二,元忠、耿忠”。李“如桢虽将家子,然未历行阵,不知兵”。只是明朝君臣在镇辽无人的情况下,想当然认为“虎父无犬子”,便把这个纨绔子弟推上抗击后金前线,成为误国误家的罪人。 李如樟,李成梁的四儿子。生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二月十七日申时。由父荫任都指挥佥事。随兄李如松征宁夏有功,进都督佥事。升广西延绥总兵官。“卒,失冢。无嗣。” 李如梅,李成梁的五儿子。字子清,号方城。由父荫历都指挥佥事。随长兄李如松征“逐倭援朝”有功,升辽东副总兵。万历二十五年(1597)进署都督佥事,旋擢御倭总兵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因长兄李如松抗击土蛮战死,代兄出任辽东总兵官。万历二十七年(1599)因拥兵畏敌,被罢任,“卒葬铁岭萧家沟。子二,纯忠、宪忠”。李如梅在李成梁诸子中除了李如松外,要比如柏、如桢、如樟的军事才能强些。所以杨镐特别器重他。“然躁动,非大将才。” 综观李成梁的五个儿子,与乃父的军事才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李氏家族在李成梁创造了顶点辉煌后,随着李成梁退出晚明辽东军政舞台,因其“虎父犬子”现象,李氏家族走向衰落。可见李成梁及其家族与明王朝的命运是荣辱与共、兴衰相连。 第九世,李世忠,李如松的长子,“嫡长男李世忠授锦衣卫勋卫加指挥使职俸,驻南镇抚司。仍荫一子本卫指挥使,世袭”。由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使,掌南镇抚司。仍充宁远伯勋卫。未嗣爵。卒葬顺天府宛平县长兴店之西南。子二:顺祖、遵祖。 李性忠,李如松的次子,由父荫授指挥。历升至蓟辽总督中军副将。死于崇祯甲申之变,失冢。李树德重修的《李氏谱系》记载“无嗣”。实际上是,“性忠依父(如松)生前之言,遗命其子应仁(初名应祖)东往朝鲜”。 李怀忠,李如柏的长子,字荩臣,号心葵,别号麟台。生于隆庆己巳年十月初七日亥时,中万历癸卯科武乡试第一名,甲辰科进士。任义州卫参将,升陕西延绥孤山副总兵都督佥事。卒于崇祯丁丑年五月二十八日未时,时年69岁。葬直隶良乡县崇国庄之北。子二:绳祖、懋祖。 李效忠,李如柏的次子,生于万历己卯年。由世荫授指挥使,累功升开原副将致仕。卒于崇祯庚午年正月十一日,时年52岁,葬山东沂州南门外教场山。无嗣。 李抱忠,李如柏的三儿子。卒葬京北仰山之北。子一:敬祖。 李元忠,李如桢的长子,字萌赤。生于明万历壬子年七月二十六日子时。清初,由贡生任山西太平县知县,顺治戊子年殉姜逆之难,时年37岁,失冢。子一:述祖。李耿忠,李如桢的次子,生于万历癸丑年九月十四日寅时。由世荫袭锦衣卫指挥使。卒于崇祯壬午年,时年三十岁,葬京北仰山之北。以子率祖官,诰赠通议大夫。子一:率祖。 李纯忠,李如梅的长子。辽学生员。崇祯甲申年,京师失陷殉难。失冢。子一:明祖。 李宪忠,李如梅的次子。任辽东总兵官中军。殉难失冢。李树德重修的《李氏谱系》记载“无嗣”。实际上是,李如梅“其孙得龙,年十八在都督刘铤(綎)麾下任千总。万历四十七年(朝鲜光海君四年)讨伐后金的明、鲜联军在深河惨败,得龙侥幸逃脱,经水路辗转漂至朝鲜。后改名成龙,娶妻生子。” 李成梁个人起落和李氏家族盛衰是随着明王朝治乱而如影随形的。张居正改革给李成梁个人崛起提供了机遇。李成梁个人事业与家族势力,随着张居正改革给明王朝带来的新气象而蓬勃发展。相反,“覆巢之下岂有完卵”。1619年铁岭城陷落,李氏族人二十人与其他百姓一样纷纷殉城。1644年京师失陷,李成梁的后裔子孙,李如梅长子李纯忠、李如松之孙李遵祖仍然逃不过殉难之劫。更有甚者,直系子孙流落避难于藩国朝鲜。 ▍二、李成梁家世之流 李成梁家族在晚明辽东经历了声名显赫的鼎盛时期,随着明王朝衰亡也经历了泰极否来的衰败时期。李氏家族在明清鼎革之际受到了沉重打击,除了在铁岭城陷和北京失陷等战乱中死亡外,去向大体是:一部分散居在中国各地,一部分仍然居住在铁岭,一部分避乱于东邻朝鲜。 (一)散居在中国各地 李成梁威镇辽东,屡立战功,功至拜帅封爵,万历皇帝钦赐府第于北京。李成梁致仕后也是在北京养老。他的五个儿子都官至总兵官,家眷子女也都生活在北京。这样随着李成梁父子官位的升迁,他们的居住地点也由辽东的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迁徙到京师北京等地。李氏为了能够到生活环境优裕的北京居住,族人甘愿“背井离乡”,所以“如柏还京,其族党部曲高赀者悉随之而西,城中(铁岭)为空。” 从李树德重修的《李氏谱系》记载的族人埋葬地来看,李成梁的直系子孙主要生活在今天的北京、山东、湖北等全国各地区。和李成梁一起“葬京北仰山之北”的有李如桢、李如柏之三子李抱忠、李如桢之次子李耿忠、李怀忠之长子李绳祖等。“葬顺天府宛平县长兴店之西南”的有李如松、如松之长子李世忠、世忠之长子李顺祖等。“葬直隶良乡县崇国庄之北”的有李如柏、如柏长子李怀忠、李如桢之长子李元忠等。“葬直隶完县亭乡村之西”的有李抱忠之子李敬祖等。“葬山东沂州南门外教场山”的有李如柏之次子李效忠等。“葬湖广武昌府洪山寺之马房山”的有:李怀忠之次子李懋祖等。“葬铁岭萧家沟”的有李如梅等。
铁岭李氏家族老二房世系.jpg
据《李氏谱系》的记载,李成梁的直系后裔流向,以铁岭、北京为基点辐射分布在全国各地。 如果说晚明是李成梁所在的老长房一支显赫发达时期,那么清初默默无闻居住在铁岭的老二房李春茂一支,春风又绿重新勃兴。是王朝鼎革为铁岭李氏家族提供了契机,伴随着清王朝的勃兴,铁岭李氏家族又重新兴盛于清代。李氏一门先后扬名显声于明清两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其实奇而不怪,“清历世不仇李氏,顺、康间且大用李氏子孙,以为故明军阀之号召。然皆非成梁本支,以其从孙思忠之后为最显”。 李思忠是李春茂后裔,是李成梁的侄孙。1619年努尔哈赤攻陷铁岭时,辽东铁岭李氏族人损失惨重。李春茂一支有十男六女殉难。其中就包括李思忠的父母李如梴夫妇。面对家恨国仇,李思忠并没有像李成梁一支愚忠抗金(清)殉明。而是审时度势作出了“识时务”的选择。不做腐败的大明王朝殉葬牺牲品而是做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后金天命六年(1621)李思忠收拢其族人归附努尔哈赤。他在清王朝勃兴之际成就了一番事业,使铁岭李氏家族又重新兴盛于清代。后金天聪五年(1631)李思忠功封世袭头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清崇德七年(1642)编入汉军正黄旗。1644年随多铎征服中原,后官至镇守陕西提督总兵官。李思忠之三子李显祖任广东、浙江提督。李思忠次子李荫祖任直隶、山东、河南、湖广四省总督。李荫祖的儿子李炳出任山东、安徽巡抚。李炳之长子李树德历任山东巡抚,并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修《李氏谱系》。李恒忠之长子李辉祖也官至湖广总督高位。此外,在武将辈出的李氏家族,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即李辉祖之三子李锴,“雍正乙卯年(1735)辞官引退,携妻买田于豸青峰下,筑斗室曰:‘睫巢’。隐居二十载。其诗文著称一时,古奥峭削,自劈门径,高者可比杜甫。次亦不愧孟郊。所著有《焦明赋》、《舍中集》、《睫巢诗集》十卷、《原易》三卷、《春秋通义》十八卷、《尚史》七十卷。其中《尚史》被收入《四库全书》”。此外,“李氏这一支族人中尚有多人在清廷位居高官,可谓是缨络不绝。” (二)仍然居住在铁岭 晚明,是李成梁所在的老长房一支因李成梁发迹而走出铁岭迁居北京等地。清初,是铁岭李氏老二房一支因李思忠效命于后金(清),家族重新发达,族人走出铁岭进而走向全国。可是,大多数李氏族人如老三房等还是居住在故乡铁岭。居住在铁岭乡间的李氏族人真是塞翁失马,虽然没有李成梁直系子孙那样荣华富贵,但是却躲过城陷被杀之劫而活了下来,陪伴着先祖的故园陵地过着平凡的百姓生活,至今香火不断,薪火相传繁衍不息。我于2004年10月,到铁岭县催阵堡乡小屯村寻访李成梁祖茔,结识了一位李成梁的后人李泽绵先生。他自称属于老三房的传人。据他介绍现在生活铁岭地区的李氏族人很多。居住在铁岭县小屯村、新坟村等地。明朝末年手抄本《李氏家谱》,就是他1993年在铁岭县腰堡镇荣家屯李氏族人家中发现的。 (三)避乱于东邻朝鲜 李成梁的直系后裔不但散居在全国各地,而且有一部分尤其是李如松、李如梅的后人,明末避乱于东邻朝鲜。由于信息不通,当时李树德在重修《李氏谱系》时,对于李如松、李如梅失踪的后人情况,统统记载为“无嗣”。随着中朝两国互派使者信息沟通,李成梁的后裔在朝鲜的情况才大白于天下。 1.李如松的后裔在朝鲜 孟森先生在《皇明遗民传序》中说,“成梁子如松死于战,孙性忠死于甲申之殉,性忠子应仁遁朝鲜为遗民,则皆成梁干蛊之裔也”。 李如松第二子李性忠,死于崇祯甲申之变,性忠依父生前之言,遗命其子应仁(初名应祖)东往朝鲜。应仁“自辽东漂泊来居淮阳之长杨”,其后代也多移居此地。
英祖御真(????1694~1776)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李如松在朝鲜子孙初未得显闻,至性忠一支后孙李萱时蒙英祖召见,以射试居首,调用为宣传官,后又升为五卫将军。李萱四世祖性忠为李如松第二子。李萱之前如松后裔一直流落,未得显赫。至李萱被英祖任命为都总都事,其侄李光锡代萱为宣传官后,“门户始为武家两班矣”。英祖三十六年(乾隆二十五年)李萱始升入士大夫阶层。 李如松的后裔不但有从中国避乱到朝鲜的李应仁,还有逐倭援朝战争期间,李如松“在朝鲜时,曾娶通津琴氏女为侍姬,生有遗子天根,天根之后裔则多定居巨济”。 李氏在朝鲜的始祖为李长庚,曾孙李英自朝鲜内附明朝,李如松子李天根(天忠)一支以长庚为始祖,“祭祀始祖李长庚,中始祖李天忠及天忠子哲南、孙承福”。 据《韩国人的族谱》一书《星州李氏》栏目记载,“铁岭李氏”家族的始祖李英的原籍是“星州李氏”,其世系如下:
2.李如梅的后裔在朝鲜 壬辰战争期间,李如梅先后两次入援朝鲜,因功迁御倭总兵官。其孙李得龙,年十八在都督刘铤麾下任千总。万历四十七年(朝鲜光海君四年)讨伐后金的明、鲜联军在深河(萨尔浒之战)惨败,得龙侥幸逃脱,经水路辗转漂至朝鲜。后改名成龙,娶妻生子,居于保宁,为朝鲜水军节度使幕下军官,卒后亦葬在保宁。其家族的发达是在肃宗时期,成龙子李翻曾登庚戌武科试,掌门阀的内三厅之一的拟宣荐厅曾因其为异国人子孙加以阻拦,李翻申诉于兵曹,兵曹判书予以支持,认为“中国门阀,岂见塞于小国内三厅之理哉?”特此题辞到付内三厅,李如梅裔孙“于是始通仕路”。“李翻有四子,曰东栽、东培、东发、东郁。东培子李著,东栽子李勉。”
李如梅后裔李东培于乾隆三十七年(英祖四十八年),以幕从随赴燕使臣闵镇远回中国寻祖,与中国同宗李廷基、李炜、李大询等人相见,“得谱系以来”。该谱为清初铁岭族人李树德所修,以内附明朝的李英为始迁祖。 3.朝鲜政府对李如松、李如梅等人及后裔的态度 “(朝鲜李朝)宣祖三十六年(万历三十一年),朝鲜命平安道平壤府建武烈祠祭祀援朝明军将帅,李如松、李如柏兄弟及石星、张世爵等六将入祀。”朝鲜政府修“万东祠”纪念壬辰战争期间援朝明朝将士。“‘万东祠’者,祀明援鲜诸将,取‘朝宗之水,万折必东’之义。所祀为杨镐、李如松之流。” 明亡以后,朝鲜政府本着“爱蛛及朱”的精神,正宗年间,正宗曾下教说:“古人犹爱壁间之蜘蛛,蛛与朱之音似,爱之乃尔。况提督(李如松)之先系本出我国,而公孙反本东来,此己异矣。”朝鲜对这些明人后裔给以特殊的优惠政策。英宗年间,特命礼曹将朝鲜境内的明人辨别真伪后“精抄成案,名曰:‘华人录’”,作为免役除布的依据。 对壬辰年间亲自领兵援朝的李如松的后代,朝鲜更是宠遇有加,“拔例超迁”。对李如松家主祀人之无职者,则命“堂上以下随品附加,设枢衔堂下以下至白徒付司果”,并表示“此非义起而创式,敢欲追述列祖圣意之一端也”。李如松之弟总兵李如梅英祖特教立主建祠,地点在江华。 ▍三、结论 综上,李成梁一支直系李氏家族经历了一个源出朝鲜而又流入朝鲜的有趣轮回。“李如松先祖本朝鲜人,自五世祖内附明朝,如松本人则有功于朝鲜,而朝鲜仍能保有明朝衣冠文物,其子孙反本而东,再归先祖之国,延续祖宗香火。” 晚明辽东铁岭李氏渊源流变应该是这样一个轨迹,唐末自中国陇西迁入朝鲜,“明初渡江内附”居住在辽东铁岭,明末族人一部分(李如松、李如梅后裔)又避乱于朝鲜。李成梁这一支,呈现出源出朝鲜而又流入朝鲜的特点。 来源:《东北史地》2010年第1期 说明:参考文献见原刊。 配图:满学工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