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郭士立简介(郭士立备忘录)

郭士立简介(郭士立备忘录)

郭士立简介(郭士立备忘录)新单元【纪录片盲盒】第三篇来了。各种好玩的、实用的、开眼界的新奇纪录片,肉叔会不定时推荐给大家。咱们开始!什么入学标准这么严苛?脑子灵光,长相俊美,名字还得好听。如果名字不行,还得带回家去改名。郭士立简介(郭士立备忘录)就这样,120名均龄12岁的孩子被选中,

新单元【纪录片盲盒】第三篇来了。

各种好玩的、实用的、开眼界的新奇纪录片,肉叔会不定时推荐给大家。咱们开始!

什么入学标准这么严苛?脑子灵光,长相俊美,名字还得好听。如果名字不行,还得带回家去改名。

郭士立简介(郭士立备忘录)

郭士立简介(郭士立备忘录)

就这样,120名均龄12岁的孩子被选中,送出国留学。

数年之后,他们成为外国学校中最优异的学子,被洋人同学记录在文章《中国同学》里:

没想到,和我关系最密切的是一切中国学生……他们让我心醉,成绩、运动都有出色表现。

他们也让我心碎——女同学的目光只望向他们,觉得中国学生儒雅。心思完全不在我们身上……

这是cctv在2004年播出的5集纪录片《幼童》里有趣的一幕。弹幕上全是惊叹:

简直偶像男团啊。

他们,是历史上被清政府派遣国外的首批留学幼童。

这群人最小的只有八岁,传奇经历远不止一句“男生天团”那么简单。豆瓣9.5,弹幕都是“看哭”、“致敬”的感慨。

#时隔百年,我们为什么会被一群幼童震撼?#

这段历史绕不过一个人: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1828年出生在广东珠海一个小村子,距澳门仅四英里。当时,澳门已出现很多经商、传教的洋人,为这里开通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

容闳七岁时,父母把他送到澳门一个传教士郭士立夫人办的学校读书。

他惊恐地躲了起来——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见到金发碧眼的西方妇女。

他很疑惑,为什么不能像哥哥一样去传统私塾念书,要来这?

容闳父母的初心已无从考究,他们或许只是想让孩子学点外语,方便经商。但容闳之后因此改变命运,甚至参与改变国家命运,一定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这条路并不顺利。

鸦片战争爆发,时局变动下,郭士立夫人回国。

容闳辍学回到老家打杂。

身边的人惊异于他能说外语,逗他:表演一段给你一捆稻谷。

此后,他几次通过背诵26个英文字母而轻松获得粮食。

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下去,容闳很快就会泯然众人。

幸好郭士立夫人没有忘记他,临走交代布朗牧师:

有机会复课,一定要找回这几个小孩来读书。

两年后,身为香港马礼逊学校的校长,布朗牧师真的重新找到容闳,让他回到课堂。

容闳既学习四书五经,又学习英文写作、地理、声乐、几何、历史。

四年后,布朗牧师因健康想回美国。临行前,他宣布:谁愿意和他一起去美国完成学业就站起来。

一片寂静后,容闳第一个站起来了。

命运从那一刻,悄然发生了变化。

随后,18岁的容闳从香港出发,经过惊涛骇浪的98个日夜,到达美国东部的孟松,开始了8年的留学生涯。

1850年,容闳从孟松学校毕业,准备考大学。

当时他很穷,教会资助他的条件是去英国读医,日后成为传教士。

但容闳拒绝了,他立志要上布朗牧师的母校:耶鲁大学。

我想我虽然贫穷

还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的自由

无论我选择什么专业

唯一希望的,就是对我的国家最有益

后来,容闳不但如愿进入耶鲁,还学业优异,两次在英语课业上获奖。

但他很痛苦:

我的知识增加了,考虑的范围广泛了

我自己想到中国的老百姓那么痛苦

受到那么大压制

我没有受教育以前

一切都不知道,我就是自己过日子

我接受教育以后,觉着这种情况是不能忍受的

我自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我就应该使我的同胞早一点摆脱这种处境

我要为他们服务

当时,他和同学表志向: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

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

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54年,容闳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位毕业于全球一等大学的中国人。

他也成为耶鲁的骄傲,其照片被悬挂在耶鲁的游客参观中心。

而他当时壮志满怀地在同学录中写道: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但。

他怎么也没想到,把志向变成现实,要花整整18年。

容闳回国后,无论经营什么事务都刻意结识权贵。因为他在寻找机会,他的理想从未改变——派遣幼童出国留学。

曾国藩,是促成留学计划的第一个关键人物。

在曾国藩女儿自订年谱中,有神奇的一幕:

曾国藩坐在太师椅上指点两个孩子观察地球仪。

他,是一个拥有世界目光的人。

他两次约见容闳,后委任容闳到国外购买机器。

1864年,容闳重返美国。

1865年春,容闳带机器回国,安置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厂房。他在曾国藩一次视察时,趁机和曾国藩提议:

在工厂旁设立兵工学校,将来就不用总用外国机器和外国工程师了

学校很快建成,但这只是一小步。此时他已回国12年,留学计划还是没进展。

他,还在继续等待。

第二个关键人物出现了:李鸿章。

两次鸦片战争让中国人认识到坚船利炮的重要。

李鸿章亲历作战,更是真切认识到近代化、近代科技、近代军事工业带来的实惠。

他成为洋务派的中坚人物,急需人才为国所用。

公元1871年8月5日,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向同治皇帝上奏此事,容闳兴奋得整晚未眠。

公元1871年9月9日,“依议,钦此。”短短四字,开启了中国前无古人的留美幼童计划。

公元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开启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

他们乘坐刚面世不久的蒸汽轮船,和容闳当年相比,行程大大缩减至25天。

公元1872年9月12日,幼童换上长袍马褂在旧金山上岸,引起围观。

1872年到1875年初秋,每年三十名,共四批,总计一百二十名幼童被陆续送达美国留学。

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很强。

还未到达,当在美的大人们“欲饭广菜”(想吃广东菜)时,孩子们已爱上西餐。

仅一年,他们就越过语言障碍,成绩优异,准备升入高中。

其中,第一批留美幼童梁敦彦写了一首关于小猫咪的儿童诗。

图文并茂,中英结合,可见,这批孩子极其聪慧出色。

中国学生分散在康州和麻省不同中学学习。

1876年,哈特福德西部中学的邓士聪和陈巨镛分别获得拼写一等奖和二等奖;

1880年霍普金斯语法学校毕业班的英文、希腊文第一名被李恩富获得;拉丁文、书法第一名被周传谔获得。

不仅如此,在各项他们从未见过的运动,棒球、打猎等,也表现优异。

美国当地报纸报道:

这年轻的中国学生普遍非常适应……

中国学生确实是美国青年的榜样。

1876年,留美幼童还参观了世界博览会。看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蒸汽机、抽水机、挖泥船、缝纫机、织布机、打字机、自来水笔、幻灯机、电灯、电话机……

当时受邀参加博览会的大清官员李圭在人群中看到了这群留美幼童,评价道: 于千万人中言动自如,无畏怯态,装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

他还抛给幼童几个问题,得到的回答,超乎年龄的成熟:

-参加博览会的益处?

-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赏可以增长见识;那些机器的好技术又可以仿行,又可以增进各国友谊。

-想家吗?

-想也没有用,只有专心攻书,总有一天能回家的。

但孩子们出去后,曾国藩去世了。

当年力排众议,联名上书留学计划的人,只剩下李鸿章一人。

于公于私,他成了最关注这些孩子的人。

1877年后,清政府还开始向英、法、德国派海军留学生。

次年,留学事务局上述称美国物价腾飞,请求增补。

李鸿章不知道上哪弄钱,没有钱。

但他不能让留学计划半途而废,于是咬牙从自己的海防项下给出了二十八万两银子。还指示下属要更加体恤远涉重洋的幼童,寄与他们无限期望:

增一分费用

必期一分功效

孩子们不负期待。

同年,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欧阳庚、詹天佑考入耶鲁。

詹天佑就读土木工程系,选学铁路专业。课程包括:德文、英文、物理、化学、测量、野外工程、凿岩工程学、水力学、天文学等。

他成为首位受严格系统近代工程科学教育的铁路工程师。

此后,又有二十多名中国留学生进入耶鲁。和中学时期一样,他们学习刻苦,运动与文化科都十分优异。

但随着幼童的西化加深,留学计划渐渐偏离清政府的预期。

为加强对幼童的控制,留学事务局要求他们必须三个月一次回局里听从宣讲圣谕广训,教导他们当清王朝的“顺民”。

默认的底线是:象征大清臣民的辫子不能剪。

1877年,史锦镛剪辫改装,被认定为西化过于严重,与其他三名同学被提前召回。

1880年,容揆、谭耀勋剪辫加入基督教。并在召回途中逃跑……

同年,李士彬上奏“幼童留为异教”建议撤回留美幼童。

李鸿章无法左右大局,还是力保50多个进大学的孩子继续完成学业。

但1881年8月21日,所有幼童还是被召回了。

其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完成了大学学业。当他们回国下船时,众人视格格不入的他们若异类。

新闻舆论谴责和辱骂他们是“有害于社会无益于国家的人”。

幼童之一的黄开甲回到汕头老家,已经不会说家乡话的他被仆人拒之门外。他只能大喊爸妈,比手划脚地求情才终于进了家门。

即便环境险恶,这批孩子依然发挥着一贯的优秀。

后来,他们中七成的人被李鸿章召集到北洋,参与洋务事业。

开平煤矿、中国第一条铁路、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当年的幼童里,很多人成了电报业的开山鼻祖和创业英雄。

不少人都在历史上留名,如:

张之洞幕僚,后为晚清外务部尚书的梁敦彦;袁世凯幕僚,后为北洋大学首任校长的蔡绍基;任盛宣怀秘书,还曾任招商局经历的黄开甲;

终生服务中国矿业、任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的吴仰曾……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海军将领刘步蟾、邓世昌、林泰曾等也是当年的留学幼童。

无疑,这群留学幼童后来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他们之所以让后人震撼,不止于在外取得优异学习成绩、回国后又尽自己所能,做出的实绩。

更在于——在个人于时代洪流而言显得极其渺小时,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

出国前,他们看似是朝廷的天选之子。

实际上派出的120名幼童中,没有一个满族子弟。

飘洋过海充满未知的风险,所幸,他们抓住了机遇。

本质上,他们就是清王朝的实验品。

为了把握命运,他们漂泊他乡,从未放弃力争上游,刻苦学习。

刻苦到什么程度呢?

天才少年潘铭钟,十五岁就进入瑞萨莱尔理工学院。

但入校一年后,因学习过度刻苦而病逝。

他被埋在哈特福德公墓里,120年来从未有过家人曾到此凭吊。客死他乡,但他的孤勇后世难忘。

回国后,因清王朝迂腐,这批学子被大材小用,甚至白白牺牲。

1894年甲午年,广东水师的广甲舰,舰长和大副都曾是留美幼童。但他们被委以何等大事呢?

为皇帝、太后运送贡品荔枝。

同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王朝的策略是“保船制敌”,同时兵舰陈旧。

邓世昌和大副陈金揆以船为最后的武器,和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曾是留学幼童。

再后来,1901年,李鸿章在草签了辛丑条约后,吐血而死。

但他生前培养的那批幼童还在继续努力……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

他们,从未放弃以弱小的个人力量,去试图让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留学幼童。

也许去时,还属懵懂。

归来后,大都成为了华夏崛起的先驱骨干。

读书,不该为了功名利禄。

无论是一心想把后辈带去接受教育的容闳,还是后来终生用知识努力创造价值的留学幼童们。

读书,是为了自强。

有自强的少年人,国家便可永远充满希望。

今日打工人:绿里骑鸡

上一篇: 琅琊榜长公主扮演者张棪琰(琅琊榜长公主为什么喝情丝绕)
下一篇: 吴起变法发生在哪国(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