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过新年的习俗自古就有,最初是来自于上古时期每年岁首祭祀天地和祖先。
几号过年(几号过年2023除夕夜)
而在漫长的历史中,过年有着各种各样的叫法,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你可能会问,现在我们熟悉的元旦不是公历的一月一日吗,而过年是过春节啊?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还得从民国时期说起。
1913年(民国二年),刚刚成为总统不久的袁世凯批准了一份报告。该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使我国民都得休息。”
袁世凯
为什么要呈上这样一份报告呢?虽然叫法不同,但旧历节日不是一直在过吗?
其实是因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激进地采取了全面使用公历、废除旧历的做法,不准民间过旧历节日。然而毕竟旧历沿用了几千年,如此做法在民间引起了极大反弹,各地基本还是阳奉阴违地照样过旧历节日。
这样一来,如何处理原来旧历的各种节日和习俗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此第二年才有官员上书关于拟定“春夏秋冬”四大传统节日的报告,过旧历年也就是过“春节”的说法就此正式成形,而新历年的第一天则被定为元旦。
不过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袁世凯短暂执政下台后,民国政府又开始强推使用公历、废除旧历,但依然因为民间的各种反弹而不成功,最终“春节”还是顺应民意地被传袭了下来。
现在可以确切地说,真正有“春节”这个叫法,其实是从民国开始的,不过百年时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