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天给人说你要带孩子读四书五经呀,一定要带孩子读四书五经呀。四书五经真的好。
那么四书五经究竟好在哪里呢?
今天就实用性来讲,给大家论述一下,四书五经之类到底有多实用。
孟武伯子路仁乎原文(孟武伯子路仁乎原文翻译)
举个简单的例子哈,相信在你的生活当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你现在遇到了一件费解的事情,令到你非常的困惑。困惑到因为这件事情让你寝食难安,甚至夜不能寐。
但是你的身边忽然发生了一件事情,或者因为你的某个知心朋友给了你一句劝告,或者你可能在某个地方,某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句话,这句话或者这件事,令到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你的人生中一定或浅或深有过此种的经历吧。
有段劝读书的话是这么说的。
书读的越多,
你就越能沉淀下来,
对生活的态度就会自然的不急不缓,不火不燥。
当一个人的灵魂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时,
才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里,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情绪不好,往往是智慧不够。
这就说明什么呀?
你读到的或者你见识到的,能够指导你困惑的桩桩件件的句子越多,你是不是就能自我说服的越多,是不是这就意味着你的承受力更强,或者说你遇到的能够令到你糟心的事情更少了呢?
这就是人常说的好心态呀。
好心态就是这么来的。
那为什么又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呢?
《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你不是想得吗?那你首先都没有冷静下来,请问你能得吗?
那有人就要问了,你说的这些和四书五经有什么关系呢?
那简直太有关系了。
四书五经里面随便的一句都是能够令到你或者你的孩子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一句。
你肯定会说,啊,那我怎么不知道啊。
当然你又没读过,你怎么可能知道?
读了,读不懂。
那你没听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遍数不达标么。
随便给你举几个例子啊。
孩子不感恩,不知道孝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
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还有百孝经
百善孝为先
……
来,请问读了这些孩子能不能变得孝……
又比如孩子现在到高中了,他明知道,他特别希望自己能有个好的前程,可他此刻就是学不进去怎么办?
如果他读过《论语》,他也许就会想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但是很遗憾,他并没有读过,那就没有办法了,他很难有内驱力。
而且孩子叛逆到一定程度,他有一段时间可能谁的话都听不进去。除非他本身有自我的一个内驱力。
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很有紧迫感,一定要让孩子在13岁之前把四书五经读完。因为?13岁之前是记忆力最好,储藏最难记忆库存的最好时机。15岁之前是有序记忆,即使不理解也能一字不落背诵下来,15岁以后只能靠理解记忆。15岁之前厚积,之后才能薄发。为什么很多的孩子15岁之后叛逆,就是因为之前储存不够,忽然要面对自己认知到的,不再那么单纯的世界,孩子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心思想的积累,孩子自觉难以应对。就叫薄积而被迫需要厚发,孩子很困惑呀,也很焦虑。和大人一样,遇到困难事了,看啥都烦躁。不能应对。但是在大人看来就是叛逆。实际是积累不够。
所以在记忆容易的时候积累储存能量。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立体构成的扩展。哎,今天遇到坎了,解锁一句经典语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明天遇到坎了,想到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就好比升级打怪兽。
每一句经典语录就好比打怪加油包。
孩子非但不被阻碍,还越升级越开心,越挫越勇。
所以四书五经究竟有多实用,有多精华?
你有时候明白一个道理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读一篇很长的文章。
相当于四书五经里面的每一句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一篇文章。
这就是为什么读了四书五经的人自然会变得豁达高明。因为它们真的是精华之所在,智慧之所在,对人性潜移默化之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