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的一声,火光四射,返回舱周围扬起满天灰尘!再次看到如此场景的时候,大家心里不仅不会紧张,返回响起掌声,欢迎神舟十三号的安全着陆。
空间站为什么不掉下来(空间站为什么不掉下来也不飞走)
2022年4月16日0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航天英雄顺利返回,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依次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返回舱着陆之后,开舱手苏黎明第一个跑过去,在其他工作人员确认推进剂排放干净以后,苏黎明打开舱门。之后,医监医保人员进入到返回舱确认航天员的身体状况。
医务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之后,搜救团队并没有马上安排出舱。而是等了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到10点50分时,指令长翟志刚才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返回舱出来。
紧接着王亚平和叶光富也相继出舱,他们向现场的工作人员挥手示意,并在短暂接受央视记者采访之后,转移到了医监医保车上。
那么问题来了,返回舱是在9点56分着陆的,而第一位航天员出舱的时间大约在一个小时之后,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之后,没有安排航天员第一时间出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下这个话题。
此次神舟十三号采用了“快速返回”技术,相比神舟十二号返回时间大大缩短。
4月16日凌晨0点44分,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分离,之后围绕地球飞行5圈之后,于9点08分左右开始制动,而神舟十二号此阶段围绕地球飞行了11圈,快速返回技术减少了航天员在飞船内停留的时间。
制动完成之后,在返回舱距离地面145公里时,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此时的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产生剧烈摩擦,让返回舱表面的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王亚平和叶光富两位航天员可以通过窗户看到返回舱外的火焰。
在距离地面80公里至40公里左右,由于返回舱隔热层高温烧蚀产生了等离子体,将电磁波吸收和反射掉了,让返回舱与外界的信号中断,进入了“黑障区”,航天员与地面控制中心会失联三到四分钟。
当高度降到10公里的位置时,返回舱的引导伞、减速伞和主降落伞依次打开,返回舱的坠落速度进一步降低。降落伞打开的瞬间,舱内航天员会感受到强烈的过载,并伴有剧烈的振动和噪音,而且返回舱开始摇摇晃晃。
到距离地面5公里位置时,返回舱抛掉大底,此时搜救队伍才能向精准度着陆点开进。之后,三位航天员会调整座椅的高度,以更好的接受接地过载。1米左右高度时,反推系统启动,正如文章开头描述的那样,火光四射,满天扬尘,返回舱精准落地。
此次神舟十三号返回舱落地的一大看点,就是着陆时保持着直立姿态,这是17年来返回舱着陆时首次出现直立位,上次直立发生在2005年神舟六号着陆时。
直立位对舱内的航天员来说比较舒适,造成的撞击和过载程度也相对较轻。不过就航天员出舱而言,直立位次侧立位难度要大一些。于是搜救队伍准备的“出舱吊具”派上了用场,这是该设备在空间站返回着陆任务中首次亮相。
另一个首次亮相的设备是三辆房车,三位航天员出舱后依次被转移到拥有12平米面积的医监医保车内,这也是此次返回舱搜救的一大亮点。
神舟十二号返回时,三位航天员是一起挤在一架医监医保直升机里的。而此次的三辆医监医保车让三位航天员拥有更大休息空间,车内还配备了洗漱设备和微波炉等。
总得来说,神舟十三号返回在很多方面与神舟十二号返回时有所不同,其中“快速返回”技术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返回”技术的首次验证。
返回舱着陆的时间是9点56分,而第一位出舱的翟志刚在10点50分左右才被“吊出来”,王亚平和叶光富也相继出舱。三位航天员出舱后分别向现场的工作人员挥手示意,并短暂接受央视记者采访后,转移到医监医保车内。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在返回舱停留将近一个小时才出舱呢?此期间工作人员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1、确认返回舱的安全性
返回舱着陆的同时,地面搜救队伍也已经抵达了着陆点,开舱手苏黎明第一时间抵达返回舱顶部,但并不会马上打开舱门。因为工作人员首先要确认返回舱的推进剂是否完全抛掉,以免打开舱门发生意外。
确定返回舱的安全性之后,开舱手苏黎明开始打开舱门。其实开舱门是个技术活,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时产生的高温,会导致舱内气压和舱外气压不平衡。
那么开舱手就要控制好舱内外的压力,这不仅需要精通各种开舱技巧,还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开舱太快,航天员适应不了内外压力差,开舱太慢又影响开舱速度。
2、检查航天员的身体状况
打开舱门之后,第一个进入返回舱是一名医务人员,他要对三位航天员的身体状态进行检查和确认,询问航天员当时的身体感受,让航天员做一些基本动作,以确定他们状态良好。
我们从神舟十三号返回直播中可以看到,医务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之后,还要拿一个通讯设备交给航天员,让三位航天员依次汇报身体状况,而且要汇报两遍。
当我们听到三位航天员分别说出“感觉良好”之后,就可以确认他们的身体状态良好了,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测量数据,收集信息
返回舱着陆之后,除了开舱手和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来到返回舱附近外,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同时展开相应的工作,比如测量着陆点的精准位置等,他们还要对着陆点环境进行勘测,确保万无一失。
医务人员进入返回舱除了确认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还会收集他们呼出的气体等,这是在收集相关的科研数据和材料,以便后续展开研究。
也就是说,在航天员出舱之前,会有一些相关的科研课题需要收集数据和信息,一些工作必须在航天员出舱前完成。
4、短暂休息,适应环境
航天员不急于出舱,除了有一些相关工作需要确认和完成之外,让航天员在舱内短暂休息,适应地球重力环境,这才是重中之重。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轨飞行长达6个月之久,在微重力环境的影响下,身体上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肌肉萎缩、体液减少、骨质流失等。尤其是体液的流失,会让刚刚返回地球的航天员血压较低,出现头晕的情况。
另外,微重力会影响航天员的空间方向感,这时他们身体的平衡系统会进行调节。一旦这种适应不完整,航天员就可能发生恶心、视觉错觉、迷失方向等情况,简单点说可以理解为普通人的晕车、晕船。
而且,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已经适应了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当再次回到地球重力环境时,人体立位的血压调节能力不足,出现体位性滴低血压,严重时可能会晕倒。
还有,航天员刚刚经历了返回时的惊心动魄,他们承受了压力过载、撞击、剧烈振动、来回摇晃等返回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身体上需要短暂的休息,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地球重力环境。
总之,航天员执行完长期在轨任务后返回时,从太空失重的环境下回到地球重力环境,需要短暂的休息和适应,否则急急忙忙出舱反而不利于航天员的身体。
三位航天员已经抵达北京航天城了,他们将进入医学隔离期,恢复身体各项机能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地球重力环境。
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长达六个月之久,航天员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返回地球时又经历了过载、撞击、摇晃等过程,重新回到地球重力环境时非常不适应,需要在返回舱内短暂停留,自适应重力环境。
而与此同时,地面搜救队伍也有相关工作要做,比如测量着陆点的精准位置,检测记录航天员的身体状况,收集一些数据和信息等,这些工作都需要航天员在返回舱短暂停留一段时间。
最后祝贺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航天英雄的凯旋归来,并预祝他们早日康复,你们辛苦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