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苗族传统乐器(苗族传统乐器有什么)

苗族传统乐器(苗族传统乐器有什么)

苗族传统乐器(苗族传统乐器有什么)月亮山苗族摆王《木鼓舞》文:吴正豪苗族传统乐器(苗族传统乐器有什么)月亮山麓,居住着一支从湖南凤凰县南太村进入贵州黔东南月亮山地区的逃亡苗胞(因其男女服饰喜于红色,人称“红苗”)。他们在开拓家园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积存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借以作为自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久而久之,这些东西无形中都以民俗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这

月亮山苗族摆王《木鼓舞》

文:吴正豪

苗族传统乐器(苗族传统乐器有什么)

苗族传统乐器(苗族传统乐器有什么)

月亮山麓,居住着一支从湖南凤凰县南太村进入贵州黔东南月亮山地区的逃亡苗胞(因其男女服饰喜于红色,人称“红苗”)。他们在开拓家园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积存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借以作为自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久而久之,这些东西无形中都以民俗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这就是月亮山苗族震撼、快竞的《木鼓舞》。

木鼓,前人这样记载:“刳木空其中,蒙牛皮于其端,以为鼓。选妇女之美者,穿华服、拿木棒,兼舞而击之。另有男女善歌者,着五彩衣或披红毡、折角巾,分男左女右旋牛头歌舞。”

苗族木鼓舞初为原始祭典活动,到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才逐步演变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木鼓是苗族一种打击乐器,按传统方式,演示时在规定的舞坪举行。将木鼓用支架放稳或用绳子悬于树枝上,离地面约80公分。表演分双人舞和群舞,双人舞即一人指挥一人跳。舞时,一人先入场,站立鼓的一侧,双手各持一根20公分长的鼓棒,按节奏敲打鼓腰(此人为打边者,即指挥者)。另一人双手持15公分长的鼓棒,手握中部,用两端在鼓面来回边击边舞,鼓声以清脆为佳(此人为击鼓者,即表演者)。舞者在开始前,背朝观众,面向木鼓,两腿站立于肩齐,双膝稍屈,双手持棒成弧形,鼓棒紧贴鼓面,在打边者的指挥下,表演者双手持棒用不同的动作来回跳跃迅击鼓面,给旁观者以似击非击的感觉,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鼓声节奏感强,舞者动作粗犷有力,明快优美。群舞时,当鼓声一响,舞场顿时一片欢乐,鼓声急切变换交错,舞步刚劲飞旋,犹如古代千军万马疾驰,勇士扬鞭催马奋进,其声势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当鼓声缓慢时,舞步轻旋慢转,恬静秀美,显示一派娱乐升平景象。最后,随着密集鼓点的嘎然中断,舞蹈全部结束。

月亮山苗族摆王《木鼓舞》

木鼓舞与其它舞蹈技高一筹,即在击鼓中舞蹈,既不能停击鼓面,又不能离开舞位,否则鼓棒击不中鼓面,双手就要掉棒或落空。击鼓时,不能过于靠拢,离鼓面太近,对跳舞者起跳、抬腿、转身等动作有很大阻碍,使表演者舞不起来。所以,要想跳好木鼓舞,必须掌握好以上的一些基本要领。另外,年龄也有一定的局限。此活动多属青壮年小伙和姑娘,年龄一般在20—35岁之间。因表演难度大,需有一定的体力。既灵巧又要大方,反应敏捷、活拨,还要有一定的击鼓技巧。最为重要的是与打边者要配合默契,一招一式不能乱套,才能使打边者与舞蹈者鼓舞相应,恰到好处,达到跳木鼓舞的良好效果。

木鼓舞的主体动作,是模仿蚱蜢相水形态。有人说:左顾右盼,一步三回头。是苗民迁徙过程中眷恋故土的心态写照;又有人说,这是苗胞长期翻山越岭所使然,是山地民族生活的造就;还有人说,从动态中见祭祀祖先的符号。可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艺术水准十分高超。

我们初观其舞,似乎觉得复杂,一俟熟悉于心,则发现舞蹈主体动作不多。为什么这么简约的动作会产生韵味无穷的魅力呢?有道是,言有感而发,动必有情于衷。所以,木鼓舞的主体动态都不是随意拾来的。它包含着历代人的扬弃,经历了深入浅出的过滤,其有相当的透明度,使人从中体会到它的多义性,这是其美感深邃的表现。总的来说,木鼓舞的动态无不使人有一种脚踏实地,新奇古朴的印象,而且还有睹后俗气俱消,呼吸顺畅的快意。它的动作,轻飘的少,踏实为节居多,这与迷恋土地、重视土地的心态有密切联系,是农耕文化的体现,给人以动静自如,心律与动律和谐统一的快感。它一招一式,起承转合,通顺流畅毫不别扭,是一种激情艺术,是写在人体上的动态文字,观者浏览它,犹如细读一部苗家历史。

月亮山苗族摆王《木鼓舞》

在过去的日子里,鼓,伴随着苗家人经历了苦难,传承木鼓舞已成为他们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昨为生活经验与现实冲突的补偿,调节民族群体心理的平衡。舞蹈虽然尚保持着原始宗教成分(巫术观念的痕迹),但他们已明确认识到由鼓而舞的艺术是一门学问,并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于祭祀祖先,可使人减轻痛苦;用于节日集会,可使民族群体和睦团结;用于交际,可联络感情;用于观赏,会对自身的创造力感到惊异……对于长期处于贫困自然经济状态下的苗家人,由分散到统一,由贫穷到富裕,由粗野到文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苗族和各个民族一样,为蒂造祖国历史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创造了悠久、独特的文化艺术,这些宝贵的民俗遗产,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交流,方使苗族的民间艺术在世界的文艺宝库中逐渐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说词。

作者简介:吴正豪,男,苗族,1955年10月生于贵州省榕江县平永镇。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榕江县苗学研究会副会长。七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有散文、游记、民族文化论文等发表于国内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出版有《魅力榕江》散文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上一篇: 更深月色半人家(更深月色半人家是什么节气)
下一篇: 舒伯特简介和作品(弗朗茨舒伯特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