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自幼深得朱棣的喜爱,11岁时跟随皇爷爷朱棣北巡,在成堆的皇孙中就他一个人有着这样的特殊待遇。13岁时,他被册立为皇太孙,冕服如皇太子。朱棣常和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说:“此他日太平天子也。”祖孙二人感情深厚。
杨荣和泰安(杨荣和简介)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远征漠北,却死在了远征途中。《明太宗实录》对朱棣之死的记载不多,给出的官方解释是:朱棣在榆木川自然死亡,大臣杨荣和太监马云等人商议决定秘不发丧,派人火速赶往京城向皇太子报丧,太子朱高炽派长子朱瞻基去接回朱棣遗体。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朱棣真的是自然死亡吗?朱瞻基对爷爷的死,是什么反应?
01《李朝实录》疑点
据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朱棣此次远征留下几个谜团,可以说死的很蹊跷。
其一,明军在返回途中为什么会中埋伏而损失惨重?
朱棣在榆木川驾崩之前,东路军曾遭到鞑靼人的致命打击,年事已高的朱棣看到战败的惨象劳心而死,某种程度上来讲,朱棣是战死的。
榆木川大战后,明军在兀良哈遭遇了朵颜三卫的埋伏,就连大明军队里的朝鲜籍将士也被俘虏了好几千人。
其二,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三次重创兀哈良后,《明实录》中有两年时间一个字也没提到“兀哈良”三个字,直到朱高炽登基半年左右才提到,之后记载的一直是朱高炽训斥兀哈良三卫,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其三,第五次远征的鼓动者和先锋官金忠,为什么在朱棣遭到伏击时不见了踪影?
金忠是谁呢?
朱棣第四次远征蒙古时,带着大军在漠北草原上漂了几个月,却连敌人一根毛也没捞着,感觉很丢面子。恰好这时,东蒙古鞑靼部领主也先土干率部属和妻子归降,朱棣正苦于没有战功,见他来归,龙颜大悦,后来赐他姓名“金忠”。
此次远征,金忠请求任前锋,征讨阿鲁台。作为先锋官,又曾是蒙古将领,他应该跟着朱棣率领的骑兵,可是关键时刻却没了踪影。明军遭遇鞑靼人的袭击,而金忠就是鞑靼人,永乐朝传他是阿鲁台部属的一个王子,在他做先锋官时,又偏遇到突袭,难道是巧合吗?
细细分析一番,可以推出很可能是金忠串通了鞑靼、兀哈良三卫陷害明成祖朱棣,可是没有直接的证据。
明军中有朝鲜将士,目睹了这些惨状,虽然《明实录》里没有记载,可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中却说“其时事,不可说”。太子朱高炽公开称老爹是自然死亡,朝鲜大臣们自然不好公开说什么。
是不是隐瞒了什么?为什么不可说呢?是担心朱棣五征漠北却死于兵败,毁了一世英名?
02对朱棣之死,众人保持沉默的原因推测
纵观《明太宗实录》,对朱棣之死记载的十分简略,而且死后十几天全是空白。看来朱棣之死在当时是十分忌讳的问题,很可能皇帝是战死的,或是被战败气死的,很丢大明帝国的面子。
随驾大臣张辅、杨荣、金幼孜如果按实汇报,问起责来会吃不了兜着走,落个没保护好皇帝的职责。《明实录》的负责人是杨荣、金幼孜等人,他们对发生的事十分清楚,可为什么不记录,就是这个原因。
好在事情还不算太糟,金忠后来竟然“平安”回到了大明京城。
聪明人明仁宗朱高炽息事宁人,对参加北征和护驾的一干人等都进行了赏赐,只当什么事也没发生。不过,他能顺利登基,杨荣等人还是有功的。
随后《明实录》的记载又十分耐人寻味,金忠在朱棣之后的洪熙与宣德年间备受恩宠,明仁宗和明宣宗待他极好,金忠还在宣德三年朱瞻基第一次北巡时立了战功。难道金忠不是蒙古间谍?
金忠归降本身就令人费解,如果他不是间谍,那么朱棣前几次远征漠北时,连个蒙古人的影子都很难遇上,为什么第五次远征让他当先锋官,在快到北京家门口时却两次遭到蒙古重创?
《明太宗实录》对金忠的评价是“在虏中以黠桀自豪”,编修《明太宗实录》的杨荣、金幼孜等人是朱棣第五次远征的亲历者,为何要如此记载金忠?
对于此事的合理解释,很可能是:虽然杨荣、金幼孜等人心知肚明,认为金忠是蒙古人的奸细,可是又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况且明军战败也不光彩,如实记载恐怕遭后人诟病。再说作为随军大臣,对这一切也是有责任的,所以大家就把这事给淹了。
继位的朱高炽肯定也是知道内幕的,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当了十几年太子,被老爹压得死死的。老爹一直不喜欢他,早就想让老二朱高煦继位,在他南京监国期间,还派人严密监视。如今老爹死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既然老爹死了,就不要再伤及无辜了吧,再说倘若公布老爹战死,丢的是大明的脸。
03朱瞻基为爷爷复仇
明仁宗在位时间很短,十个月就突然驾崩,随后便是比朱高炽还有心机的明宣宗朱瞻基登基。
他登基后只字未提皇爷爷朱棣的死因,也没有表现出对兀哈良和金忠的半点怀疑。因为之前朱高炽已经给兀哈良三卫下发宽恕罪行的诏书。
兀哈良三卫自宣德皇帝登基后就开始活跃起来,不断地派人前来朝贡。但是奇怪的是只有一次是富余和泰宁两卫贡使一起朝贡,其他都是泰宁与朵颜结伴朝贡,福余单独来朝贡。另外,朱瞻基在封官职时,对福余特别优待。
对待金忠,朱瞻基仍然特别关照,优厚对待。这难道是为了打消归降北虏的怀疑?
朱瞻基登基后,完成了几件大事。宣德元年忙着平定叔叔朱高煦叛乱和调兵交趾(今天的越南)平乱,宣德二年撤兵交趾,宣德三年忙着废皇后胡善祥,立孙贵妃为皇后。
忙到这年夏秋之交时,朱瞻基开始了第一次北巡。他说:每年秋季胡虏都要来边境抢掠,我将带领大家趁着农忙快要结束时到边关巡视一下,要多准备些人马!
朱瞻基此行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事实上他这次北巡一开始就往东北方向跑,当时崛起的是瓦剌,不是鞑靼和兀哈良,按理说朱瞻基就算不去攻打日益强大的瓦剌,也应该去西北吓唬夷虏吧,可是他偏偏去了兀哈良,还碰巧遇到了兀哈良虏寇,后来他又两次北巡,怎么没有这么凑巧?
这说明朱瞻基此次北巡是奔着兀哈良而去的,还在那里埋下了奸细。
在他率大军到达石门驿巡边时,接到边关飞报,发现蒙古兀哈良在边境侵扰,按理说应该马上出击,可是朱瞻基似乎很笃定,直到第五天才亲自率领3000精兵,出了喜峰口出击。
此次朱瞻基痛击兀哈良不是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整体,而是前两卫。从他从容镇定、准确无误地打得他们丢盔弃甲上看,很可能是通过了三卫之一的福余这根内线,掌握了有置朱棣于死地嫌疑的兀哈良其他两卫的情报,以突袭的方式,实现宽河大捷。
金忠此次北巡也随军而来,心思缜密的朱瞻基没有让他当先锋官,而是自己亲自带头去打。
小结:朱棣第五次远征漠北,死得十分蹊跷,种种迹象看来,是被蒙古的奸细害死的。明仁宗息事宁人,没有公布真相,工于心计的朱瞻基很聪明,也没有追究爷爷死亡的原因,但是咽不下这口气,在宣德三年第一次北巡,真实目的应该是为爷爷报仇,不仅解了国仇家恨,还大大地振奋了守边将士的士气。
文:十里桂花(关注我,给你讲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