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
这三个“我”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这是他对个体的人格提出的最终模型。
弗洛伊德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主要观点)
但在讲解“三我”理论前,我们还需要知道他在这之前建立的人格模型。
因为,它是“三我”理论的前身,“三我”理论由它转变而来。
一、“三我”理论的前身
在最初的时候,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他把这种划分方法称作“解剖模型”。
意识指的是在平日中自身可以察觉到的想法。
例如,昨天的晚饭吃了什么?回家前你去做了什么?教你高中数学的老师是谁?
而这些大量的、可再现于脑海的信息构成了我们的前意识。
在当时,大部分都心理学家都认为,意识跟前意识就是人类思维内容的全部了。
但,弗洛伊德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意识跟前意识像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在海水里面,没有被发现的那一部分,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一部分,就是无意识。
在他看来,人类的思维主体应该是在无意识里面的,决定我们行为的其实是那个潜在的意识。
而前意识像个守卫,不让潜意识进入我们的意识中。
所以在平时我们基本无法察觉到潜意识,除非用特殊的方法。
例如,催眠、解梦等等。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无意识”这个观念。
二、“三我”理论详解
但很快,弗洛伊德发现了解剖模型的局限性。
于是,他在解剖模型的基础上创立了“结构模型”,也就是“三我”理论。
他认为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只存在一个人格结构,也就是无意识延伸的本我。
这个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只负责人的欲望部分,满足人的需求,不受任何物质的约束。
像小婴儿,看到了想要的东西,就直接伸手去够它。
之后,随着自身与环境不断地交互,我们的自我不断发展着,我们开始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被允许的。
自我主要遵循现实原则,束缚本我的行为。
在代入情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完成本我的冲动,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的作用不止是限制本我的冲动,它还让人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
到了大约五岁的时候,超我逐渐成型。
超我遵循着道德原则,是理想化中的我们。
超我大多代表着儿童身边的社会环境、或家长的三观,儿童从它们身上确立道德的标准。
超我更加抑制本我的欲望,诱导着自我的发展,使得我们向理想努力着。
本我、自我、超我就像是一个三角形,它们三者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立,并且永远不会停止争斗。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健康的人,他的自我可以良好的控制本我和超我,不会让它们过多地掌控人格。
导致他们不至于臣服于自己的欲望,也不至于把生活思考得太理想化。
-END- 有烦恼,想倾诉。 找希律心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