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为何被清廷处决#
哭庙案(哭庙案的真相)
金圣叹死于“哭庙案”,而“哭庙案”是清人入关实行“异族统治”必然的结果,所谓“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研堂见闻杂记》)。
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催科。经征之官皆以十分为考成,不足额者要被参罚。
但江南缙绅豪强依然凭借昔日的权势交通官府,贿买书吏,隐混和拖欠钱粮,致使积逋常达数十万。而在政治上他们也还未完全忘怀朱明王朝。
清政府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和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此案初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十八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
根据江宁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1.3万余人。
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某探花叶方霭欠一钱,亦被黜,故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说。
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继之,又乘大创之后10年并征,使江南缙绅豪强受到沉重打击。
奏销案使得江南士子对朱国治、清廷恨之入骨。
直至三藩叛乱时,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
1659年(顺治十六年),朱国治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其人字平寰,辽东抚顺人,隶属汉军正黄旗。江苏是士绅集中之地,也是欠税最重之地,巡抚衙门所在地苏州是重中之重。
朱国治秉承朝廷意志,大力催逼钱粮,暴戾程度甚于天灾,故苏州百姓称之为“朱白地”,意即凡朱所到之处,万物灭绝,只留下白茫茫大地一片。
朱国治如此卖力,属下官员自然要更为加码,其中尤其以吴县知县任维初最为突出。
“哭庙案”事起于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顺治十七年,一面以严刑催交赋税,杖毙一人,一面大举盗卖官米,中饱私囊。吴中百姓不堪其苦。
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县官,金圣叹将矛头指向包庇部下的巡抚朱国治。
《哭庙文》写道:
朱国治大为震怒,当场逮捕了倪用宾等五名秀才。
后来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宾、沈玥、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介、叶琪等人,其中并没有金圣叹。
四月二十七日,金圣叹、丁子伟二人才被逮捕,金圣叹高呼先帝(清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哀诏于二月一日下达吴县,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被掌二十巴掌。
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最后倪用宾、沈琅、顾伟业、张韩、束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玠、叶琪、薛尔张、姚刚、丁子伟、金圣叹、王仲儒、唐尧治、冯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
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
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
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
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
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
接着念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
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只见寒光闪处,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据《辛丑纪闻》记载:
《哭庙纪略》记载,沈大章由其叔收尸,倪用宾、薛尔张、周江三人由顾予咸收葬;其余十四人则由亲人收葬。
“哭庙”是苏州一带流传已久的习俗。
当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更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势众的“哭庙”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视而采纳。但换了新朝,老皇历撞了南墙。
因“哭庙案”牵涉入狱又幸免于难的顾予咸在《雅园居士自叙》中分析说,清朝统治者因为对“哭庙”习俗“未之前闻,张皇摭拾”,故兴起大狱。这种说法未必可信,疑有为清朝统治者开脱之嫌疑。
至于在哭庙案中罹难的金圣叹,原本就已闻名天下,更因惨烈的终局而成为传奇。
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为应科试,改称金人瑞,考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评注不少古典,奇才也。顺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对金圣叹的作品加以赞美“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他听说后,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他死后,苏州有民谣口耳相传:“天呀天,圣叹被杀真是冤。今年圣叹国治杀,他年国治定被国贼歼。”民谣总是惊人的准确,哭庙案12年后,在云南巡抚任上的朱国治遭遇了三藩之乱。朱国治酷吏本色,对江南士绅狠,对自己也狠,面对吴三桂劝降,“骂贼尤烈”,被杀。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老话:“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据说是金圣叹说的。
普遍认为意思是,水浒太多违法犯禁的情节,所以年轻人不应该看。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金圣叹的评点,亦对后人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仿效模范。中国的小说批评,以李贽开其端,由金圣叹发扬和推广,小说评点的方式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
金圣叹的评本大受欢迎,流传日广,身后书商以他的名义出版别的著作,都题为“才子书”。金本《水浒传》文字精练,结构紧凑,人物性格更有个性,更为适合阅读,被视为最有文学价值的版本。
金圣叹给后人留下那字字珠玑情真意切的对联和诗,让人读罢悠然神飞,涌起深深的怀念之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