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河山忆旧游
——回乡春游漫记
石灵芝
徐特立原名什么(徐特立简介)
壬寅仲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和中现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回乡的路,去赴一场期待已久的邀约——春游。
这次春游是妮和香玲两家经过多天酝酿和筹备促成的。此刻他们也正从家中出发,我们相约在石龙区某铁路道班会合。
妮和香玲,是我中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几十年来三姐妹情意如兰,历久弥香。已经过去了大半生,我们都在为家庭和事业奔忙,无暇相聚,很多美好的愿望都流于空谈而无法实现,现在大家都退休了,大把的时间像一夜聚集的财富,堆在那里,任由自己去支配。我们计划着今后要多聚聚,多走走,我们要结伴而行,回到家乡的土地上去,一同回忆,一同寻找,寻找我们失去的岁月,回忆我们曾经的过往;我们要一同探访,一同发现,探访家乡土地上幸存的文化遗迹,发现这块土地的沧桑和厚重。我们生于这块土地,长于这块土地,应该说这块土地所涵养的所有信息都与我们个体有着本源性的联系,因为我们的根在这里。也许这样,我们就会重新发现自己,认知自己,从而更好地认知人生。
顺着这样一条脉络想开去,我们的计划格局是宏大的,意义也是深远的。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回望人生、探寻故地和自省发现的兴趣和自觉,而我们却有此志趣,并将付诸行动,我们会不改初衷,尽量走得更久,走得更远,收获的更多。但愿这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成长的过程,也许还会从中发现,这块土地对于我们来说竟是如此重要,因此会更加热爱它、依恋它。当你真的重新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也许你会慨叹,那曾经的青葱岁月和激情年代,实际上并未走远……
本次的回乡之旅,开启了我们宏大计划的第一篇章。
3月15日上午,暖风和煦,阳光灿烂,我们在事先约定的地方聚齐了。这里是一个老国营煤矿所在地,梁洼煤矿的旧址,曾经的繁华早已不在,废墟之上是复垦的农田和种下的小树,还有一个地方小铁路的道班。我们来这里是要拜访一位名叫冯保民的道班工人。老冯七十多岁了,他原是梁洼煤矿的一名职工,后来煤矿倒闭,他就到道班上来了。近十多年来,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程度的他,笔耕不辍,用自由诗的形式写下了一百五十多万字的叙事长诗,手稿足足摞了一尺多高。在这篇长诗中,通过对自己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记述,从一个建设者、见证者和观察者的视角,展现了矿山几十年的发展变迁,从中也折射出共和国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老冯的事迹是胜利下乡扶贫时无意间发现的,后来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我们几个,大家都被老冯的事迹所感动,一直认为,他的写作难能可贵,意义重大,一个平凡人干出了如此不平凡的事,出于好奇,也出于感动,我们决定找个机会去拜访老冯,今天终于成行了。我们赶到的时候,老冯正在道班上,一看到我们就热情地迎了上来,把我们让到他的值班室。
道班的值班室是一间二三十平方的橘黄色平房,室内摆设简单,除了一桌一椅,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物件了。当我们说明了来意,他显得很谦虚,不好意思地说,他写东西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心情使然,没有其它的考虑,更谈不上有多大社会价值。接下来他就给我们介绍了他的个人经历,写作过程,以及整个过程中一些相关的情况,我们一边听着,一边翻阅他的手稿。现在桌子上放着的,是他正在谱写的第十四篇稿子。歪歪扭扭的钢笔字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整个纸张,幼稚的字体,像小学生的作业,不易辨识。老冯的手稿,共十五本,现在他正进行第三遍的誊写。据他讲,第一遍初稿是写在各种各样的纸张上,记账本,作业本,包装纸,纸张大小不一,质地也不尽相同,现在誊写时才换上了好纸。
翻阅了老冯的文稿,总体感觉他的语言很朴实,内容也很生动,很接地气,香玲说很有点王贵与李香香的顺口溜味道,回想一下确实有点相像。从与老冯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写作功底也稍显薄弱,但他善于观察,富于积累,勤于思考,他有一颗洞察生活、关注时事,感悟人生的敏感之心,虽然身处最基层,却能放眼时代和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敬岗爱业,一心为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几十年来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他都能紧跟时代步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位卑未敢忘忧国”,他说他一直对自己要求很严,不管岗位如何平凡,他都要尽心尽力地把工作干好,当好一颗建设国家的螺丝钉是他的本分。老冯讲得很动情,我们听得很感动,讲到动情处,他禁不住几度哽咽,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此情此景,任何恭维的话都是多余,只有静静地聆听才是对他真正的理解和尊重。老冯充满深情地说,他赶上了好的时代,我们的国家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他要把自己见证的小天地写出来,以小见大,从而反映国家的大变化、大发展、大进步,只有这样自己心里才踏实、才安生,他说这样做也是一个老党员对党恩的报答,同时也是给自己平凡人生的一个交代,以此了却几十年的心愿。
听了老冯的叙述,我们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我们被他的精神和创举深深打动。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衣着简朴的老人,我们不知该说什么好。那一刻,我的心里开始萦绕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他的文化不高,他的条件简陋,却十数年坚持写作,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如此忘情地用一只秃笔去倾吐自己一腔涌泉似的感情?我想应该是他对寻常生活的热爱,对平凡岗位的执着,对伟大时代的感恩,对苦乐人生的从容不迫和冷静思考。如果说要概括他的精神内核,我想关键词应该是乐观,执着、珍惜,感恩和奉献。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来自平凡人的感动,平凡的人生照样可以与众不同,我会记住这份来自一个平凡人的感动,这样的平凡无疑也是一种别样的伟大。最后,我们鼓励老冯把这些文稿誊写整齐,妥善保存,我们会寻找机会帮助他把自己十几年的心血印制成书,献给时代,也献给后人,这或许是他老人家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吧。
离开道班的时候,艳阳高照,不远处金灿灿的油菜花开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与冯保民老人合影致别。汽车渐行渐远,老冯却依然站在远处目送着我们。逆光里,他沧桑的样貌渐渐模糊,身影却越来越高大起来。
车子在美丽的乡村公路上迂回行驶,不久我们就来到位于石龙区泉上村的元结陵。这是我们此行的第二站。途中,我们顺路参观了石龙区位于泉上村的太阳能发电总部大院,还瞻仰了位于该大院大门东南约200米的老红军张锡铭墓地。
据说泉上村因一眼千古不竭的山泉而得名,这里曾经河水汤汤,水草丰美,稻花飘香,历史上是一个北方的鱼米之乡。元结陵位于泉上村一个东西走向的低缓山坡上,山坡的两侧各有一道延伸的余脉,像两支扶手支撑在陵墓左右。陵园正门上方悬有额匾”大唐中丞元次山墓”,过厅后梁上悬挂一蓝底金字“元子陵”木匾,那是北京九十多岁高龄皇甫束玉老师的墨宝。进门十几米,迎面有一巨大土塚,即是元结墓,墓前立一石碑,上书“唐节度使元结之墓”。慕塚后边有一大殿,供奉着元结神像。大门内侧有数通石碑,其中一通是复制的颜碑,碑文为颜真卿奉敕所写,字迹遒劲端肃,饱含敬重。原颜碑现存在鲁山一高老校区颜碑厅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内柏木森森,气氛庄严。
我仔细阅读了碑文和几处简介,从中了解到,元结,字次山,鲁山商峪山人士,官至大唐中丞,是一个廉吏、忠臣、孝子,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终年五十二岁。从元结陵出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元结,是一千多年前,在家乡的土地上长成的一棵参天巨树,国家社稷之栋梁,文武兼备,忠孝两全,实乃人中翘楚。百年后叶落归根,魂归故里,青山忠骨,供后人凭吊。千年风霜早已老去,唯有一代廉吏的风范永存。
半坡阳是我们这次行程的第三站。
从元结祠出来,一袋烟的功夫,我们就赶到了半坡阳自然村。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古树石墙,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烟火人间。村子深处,几树桃花静静绽放。在村子的中央,我们看到矗立着一处牌坊,牌坊为红色青石,上书“旌表儒童杨澜妻郜氏节孝”,它见证着朝廷旌表一位郜姓妇人。通过简介和有关资料了解到,节孝之女郜氏,她在待嫁的美好年华逝去未婚之夫,却不改初衷,抱鸡出嫁杨家,又在杨家家道将倾的危难关头,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把小叔抚养成人,供养其读书,小叔在嫂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学业优异,终成国家有用之才。郜氏虽一介村妇,恪守情义,人品高洁,境界清远,耗尽青春,付诸年华,成全了杨家一门血脉承续,为国家培育堪用之才,实乃节孝双全,她的事迹不但感动乡里,也感动朝廷,为旌表其高风亮节,特立牌坊一尊,以供瞻仰,教育后人。感叹一个女流之辈,竟有如此境界,如此担当,其精神可嘉,足可百代流芳,千秋景仰。
从半坡阳村出来,至此,由石龙区周先生在上午安排的重要行程已告结束,然后驱车向鲁山董村方向驶去。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石龙区,但奔涌的思绪依然难收。大地厚德载物,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人间烟火温暖了岁月,铁血柔情书写了传奇,这是一片可亲的土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群贤辈出,生生不息,让我们用行走的脚步去丈量它的宽度,用深沉的思考去解读它的深度吧!
再见了,美丽的石龙!
时近中午,太阳挥洒出超越春天的热力,我们在通往董村的乡村公路上行驶,满坡雪白的梨花开了,到处飘散着油菜花的芳香,此情此景,我们似乎不是行驶在坚实的大地上,而是荡舟在浩瀚的春光里。一路上虽然有导航引路,但却多次误入歧途,又多次回归正道,跨过碧绿的田野,穿越一座座村庄,我们终于走上董村寨外的207国道。路边的饭馆早已开门迎客了,诱人的饭香勾起我强烈的食欲,忽然意识到已过饭点了。我们择一饭店停下,吃饭,休息,一大碗烩面吃的舒舒服服。
生活中有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在你没有任何预感任何准备的时候,陡然发生,这也许就是天意。
饭店门口的人进进出出。大半天紧张的行程,加上天太热,大家都累了。放下碗筷,懒洋洋地坐着,一边休息,一边闲聊,妮支持不住,回车上休息去了。就在这个时候,不经意间有个人影突然回头一愣,朝香玲的肩膀拍了下,惊讶地喊着香玲的名字,“房慧霞!”,香玲也同样吃惊地站了起来。一时间大家又惊又喜,相互招呼着,疲劳和困顿,忽然间烟消云散。特殊的场景里,慧霞毫不迟疑地认出了我,亲切地喊着我的名字,三位男士她都一一对号入座。香玲跑去把妮从车上叫了起来,她一时也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惊诧之情溢于言表。从此,一场跨越时空的畅谈开始了,久别重逢的意外惊喜始终笼罩着我们,我们忘记了疲倦,忘了高温,海阔天空地热聊开去……
原来慧霞是同别人一块去办事的,几个人在此用过午饭,正准备离开时,也许是人群中多看了一眼,竟意外地发现了久违的容颜,这是怎么用心构思也想象不到的事情。但事情真的就有这么巧,不早不晚,不偏不倚,瞄准似的撞见了我们。其实,我们也早有拜访慧霞的打算,去年有阵子正准备行动,却因临时有事而没有成行,不过去看望慧霞的计划始终在心里。这次因为行程很紧,顾不上去慧霞那里,总以为拜访慧霞是个大事,需从长计议,周到安排,不可仓促行动,草草了事。也许是计划太过宏大,压垮了时空,也省略了等待,就这样天意所致,使阔别已久的我们在此奇迹相遇,这不是天意是什么!慧霞是我们中学时的同学,几十年没见了,今天突然面对,就像面对一堵厚厚的光阴,面对一部待解的传奇。
她现在担任村级组织书记,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是个大忙人。这么多年没见,虽然我们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她深邃的目光,利索的身形,爽朗的谈吐,还有乐观的自信,坚韧奔放的性格,一如当初的模样。见面后,慧霞改变了她的行动计划,陪着我们一起岀发,去看董村河东岗上的尧神庙。我们一路走,一路聊,慧霞激情地讲述了她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我们从中了解到,过去的那些年,她是如何自强不息,拼搏奋斗去改善家境;她又是如何以诚待人、秉公处事赢得尊重;还有在她人到中年之际,被上级组织委以重任,担当行政村的支部书记,稳定一方,发展一方,从而造福一方。听了慧霞的讲述,我很是感动,心里涌起对慧霞的深深敬佩之情。我们这批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孩子,跳出龙门的屈指可数,大部分毕业后都回乡务农,开始挑起生活的重担,重复着父辈的老路。可也有极少数自强不息者,不甘向命运低头,奋力突围,闯出了一方崭新的天地,慧霞无疑是这极少数中的佼佼者。现在已人到中年的她,家境优裕,生活幸福,儿女出息,执政基层,载誉乡里,可以说慧霞为自己的人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慧霞还谈到,当年我曾帮助过她,那还是她去郑州学习裁剪的时候,具体情节她都说得非常详细,而我却回想不起来了。极平常的一件小事,她竟深深地记了几十年,可见慧霞的感遇之心有多么深厚,这件事也让我很是感动。看过尧神庙,我们准备顺河北上去青古寺。这一路慧霞一直陪着我们。青古寺是香玲的家乡,早年上学的时候我们常常和香玲一块回家,一来二去对这里有了亲切之感,到了这里就像到家一样,可村子里有个文殊寺我却不甚清楚。车子很快就到了青古寺,文殊寺就坐落在离村口不远的地方。由村民介绍得知,此文殊寺,早于四棵树乡文殊寺。建四棵树文殊寺时,还是把这个寺上的公章拿去筹建用了。从外观上看,寺不大,整个院落紧凑严整,素朴清静。寺院东墙外紧邻是农业学大寨时开挖的一条长约300米的人造河道。我们进寺转了一圈,没有其他的游客,也没有见到负责寺务的人,据说现在的文殊寺没有专职的主持,原来的老主持是本村上的一位老人,现已过世。寺院里有一通石碑,碑文上记载了这位老人参与修寺、护寺和担任主持几十年来的事迹,着重肯定了她对寺院的贡献。据说老人的后人都很有出息,这似乎从侧面佐证了她较高的功德和对文殊寺的重修复建的执着及其影响力。离开寺院,我们到村旁的小河边随意走走看看。现在的小河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河水小了,河床平了,徒留一片荒芜凌乱的沙滩,想起当年这里水声潺潺、芳草萋萋的情景,不禁使人心生感叹,时光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也带走了记忆中的美好。不知道这条亲切的小河是否还记得我们三个?也许它也认不出我们了,就像我们认不出它一样。想着想着,我的眼眶湿了。
告别青古寺,我们一路西北,向观音寺驶去。我们顺路把慧霞送到家,也参观了她承包的荒山。慧霞的家位于仓头乡白河村,这里山岭逶迤,河川纵横,是典型的片麻岩地质环境,疏松的地质和冲积的土壤,很适合作物的生长,虽地处丘陵,但并不贫瘠。玉带似的盘山公路迂回曲折,把七里八乡都联系了起来,山坡上有采摘园,有农家乐,在休闲农业渐成风尚的今天,这里也跟上了潮流,成为城里人消遣的好去处。慧霞把我们领到她承包的那架山坡上,附近有一处农家山庄,公路,水源,电力,一应俱全,她说现在太忙,顾不上打理,先把整架坡深耕一遍,种植些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不使土地撂荒,等腾开手了,请专业部门好好规划规划,再投入长远经营。
慧霞很有思路,敢想敢干,也许不久的将来她就会在承包的荒山上干出一番大名堂……
告别慧霞,我们向观音寺方向驶去。
太阳正在西斜,阳光也不似中午时那么强烈了,此时的太阳像一张温和可亲的脸庞,鼓励着我们继续前行。起起伏伏的丘陵,蜿蜒蜿蜒的河流,桃花红遍了山岗,芳草铺满了河谷,我们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像在起伏的海面上冲浪,轻松惬意,激情奔涌。在翻越了一道岭又一道岭之后,一处繁华的所在就在眼前,宽阔的街道,林立的商铺,车水马龙,一派繁华,那便是观音寺了。
观音寺是我们的邻乡,当年在鲁山一高上学的时候,我经常从家步行来这里乘车。那时乡村公共交通刚刚开通,县城发往乡镇的班车一天只有一趟,如果遇上特殊情况,连一趟车也没有了,但上学是不能耽搁的,遇上没车的时候,我就只能步行十几里山路来观音寺坐车了。那时的观音寺很是冷清,没有像样的街道,像样的楼房,只有零零散散的建筑,稀稀落落的行人,小轿车是绝对没有的,因为这里是观音寺乡政府所在地,所以比别处稍微热闹些。想不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迁,这里现在已是一座繁华的镇区了,代表着一方政治文化的中心。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想看看千年古刹观音寺。进入镇区,没有费多大周折,我们就来到了寺前广场。
当停好车,正准备进去的时候才被告知,由于错过了开放时段和疫情的原因,寺院已经关闭,看来这次是看不成了,只好到此止步。但我们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寺院门口做短暂逗留,趁此机会看了看碑文上有关观音寺的情况介绍,也算是不枉到过这里。站在寺前广场上,我注意到,观音寺寺门巍峨,气韵庄严,从建筑形制到寺院规模,足见其形势宏阔,影响之大,底蕴之深厚了。天色渐晚,又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处,我们决定继续前行赶路,向着久负盛名的温泉之都——下汤旅游度假区驶去。
通往下汤的这条路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汽车在起伏的坡坡岭岭上行驶,一路上风景如画,使人忘却了时间和疲劳,不知走了多少时候,车子行至一个村名叫做“搬走岭”的地方!看着路旁竖着的村标,我好生奇怪:怎么会是这样一个奇怪的村名?正在纳闷,听见妮和香玲正在谈论往年在此上学的事,我问,不是有个叫斑鸠岭的地方吗?记得那是香玲的外婆家,想当年有所中学办的好,香玲转学去了那里,后来妮也去了,只是时间不长就又离开了。香玲说,搬走岭就是斑鸠岭,音念转了,“看,这就是斑鸠岭学校!”说话间我们已到了斑鸠岭学校门口,这么多年了,香玲对这所学校的记忆依然那么深刻,她指着窗外的学校给我们看。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正处在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一个阳光向上的年纪,为了追求的学业,为了心中的理想,果敢决断,舍近求远,在曲曲折折中,稚嫩的我们披坚执锐,风雨兼程,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任何风吹雨打都压制不了它向上生长的锐气……我的思绪在遥远的过去漂游,不知不觉,阳光渐渐温柔下来,彩霞满天,山色如醉,眼前呈现一大片闪烁的光亮,原来是昭平湖到了,我们看见的水域就是昭平湖的边缘,附近有度假酒店,有游乐场,还有景区停车场,看来我们已进入昭平湖景区了。
尧山和昭平湖集中体现了鲁山的自然山水之胜,看到这浩淼的湖水,你自然就会联想到层峦叠嶂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海,因为群山和林海是所有江河湖泊的源头活水,感谢上苍,赋予我的家乡如此空灵隽永的山水佳境,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该是多么的幸运、多么自豪啊!
天色越来越暗了,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窗外的景物渐渐模糊起来,吹进来的风已有些微的寒意。远远近近的灯火在无边的夜色里明灭闪烁,虽然看不清什么,但分明感觉到我们已经稳稳地行驶在大山的怀抱里,内心渐渐涌起一种摇篮般的安宁。晃晃悠悠中,不知走了多久,前方一大片灯火的辉煌越来越近,悠扬的舞曲清晰可闻,说话间闻名遐迩的温泉之都下汤就在眼前,留山开车走在前面,看来他对这里很熟悉,七弯八拐就把车开进了玉京宾馆,办完住宿登记,放置好行李,我们就在旁边的饭馆就餐,一碗羊肉炝锅面,吃的浑身冒汗,妥帖极了,一天的劳顿不翼而飞。据说这里的汤面是当地一绝,太好吃了,平时晚上我是不习惯吃咸食的,可今晚竟吃得津津有味,碗底朝天,家乡的饭真香啊!
吃饱喝足之后,我们回宾馆享受温泉,徜徉在温柔的温泉水里,像沐浴着亲情的呵护,让人感动,幸福的暖流涌遍周身。遗憾的是我们去的太晚了,温泉很快就到了关闭的时间,我们只好草草收场。虽然没有尽兴,但大家已经领受了来自大地深处的温情,至此已足矣!
回到宾馆,洗漱完毕,乘着余兴,香玲妮我们三个坐在床上又聊了很久。妮实在太累了,但她还是勉强支撑着,睁眼闭眼地加入我们的热聊,聊到精彩处,笑得人仰马翻,谈到沉重处,禁不住一声长叹。我们聊到共同走过的时光,聊到我们各自的家庭,也聊到我们退休以后的生活……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我们才钻进被窝休息。
身体的疲惫和真情的释放,我们象个玩累的孩童,倒头便睡着了。这一夜睡得好香。平时我出门总是休息不好,这一夜却是例外。
早上起来在宾馆吃过早饭,我们收拾行李驱车继续赶路,今天要去的地方是文殊寺。天微阴,气温也比昨天低多了,不过并不觉得冷,而是那种恰到好处的凉爽。休息了一夜,大家精神头都很足。我们驾车行驶在玉带似的盘山公路上,目之所及,很多树木都发芽了,山花也陆续绽放,但远远望去,冬的荒寒还没有完全褪去,山里的时光总是缓慢,相比山外,差不多要推迟半个季节。在去文殊寺的途中,我们路过军事重地,秘洞,随即停车,准备进去看看。当走到门口的时候,看见有一老者在值守,向其说明来意,老者答,秘洞已关闭,不能参观了,问其缘由,他说是现在秘洞已交给部队管辖,不再作为景点对外开放。我们看了看门口的简介说明,了解到,这个秘洞是建国初期出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战略的考虑而修建的军事设施,它一度曾是国家重要的军事秘密,后来随着形势的好转,它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并对外开放,现在重新收回军区,自当有其新的现实意义。看来今天是看不成秘洞了。我们感到一点点的遗憾,不过既然到过这里,就是一种相遇,我们已经了解到以前不曾知道的很多东西,这也许可以算是人与自然风物的浅相遇深相知吧。我们在山门前逗留良久,高大的山门,端肃庄严,四周山势巍峨,林秘沟深,百鸟欢鸣,山风阵阵,忽然联想到我泱泱中华,人民智慧,山河壮丽,寸土寸金,生生不息,欣逢盛世,载歌载奔……神游思驰间,一妇女?着一篮绿色的草木藤条从山洼里走了下来,她把篮子放在秘洞前的空地上坐下休息,两手还不停地抚弄着篮子里的植物,我们上前问她篮子里的植物是什么,她说是鸡血藤,还有另一样是**,她人很随和,也很健谈,没等我们追问,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这两样草药的用途,她说,她挖的这两样东西都是家庭常用的药材,可以治疗五劳七伤,清热解毒,大人小孩都能用,她还说平时家里就不离这些药材,哪里不舒服了,熬点一喝就没事了,全家人一般都不生什么大病。听完她的话,我若有所悟,可见中医在民间有着多么深厚的基础,多么久远的传承,尤其是在偏远的地区。是草木看护着大地,是草木护佑着苍生。上天在创造人类之前,已经为人类创造了一切,吃的,穿的,用的,医的,这一切都全杖大地上的草木。草木是大地的主人,人们只是匆匆过客。想到此,面对山野间的万千草木,我的内心禁不住肃然起敬。有道是,山间无闲草啊!是啊,山里的每一棵小草都肩负着护佑苍生的神圣使命!
离开秘洞,我们向文殊寺驶去。盘山公路像狂舞的玉带,绕着山腰旋转向上,我们的车子也随着这迂回的公路向山的高处行驶。随着我们位置的上升,视角的改变,我们眼中的风景也在发生着奇异的变化,清幽的山谷,浩瀚的林海,盛开的山花,喧嚣的鸟鸣,这一切很像是倒卷的风景,被我们尽收眼底。坡越来越陡,湾越来越急,我的心渐渐悬了起来,看着身后的大峡深谷,我有点害怕了,本来我也是恐高患者,同时也担心我们的两个驾驶员同学,不知能否驾驭这高难度的路况,我尤其担心中现,因为他平时缺乏山区驾驶的经验,我就提示留山车速放缓,又给中现通话问开着怎么样,要他沉住气,稳着来,慢点开……越往上走,天光越来越亮堂,空气越来越清新,鸟鸣也越来越动听了。尤其是山洼里,山梁上,那大片大片盛开的山桃花,像极了天上飘落的云霞,轻盈,曼妙,它们是高山动人的笑靥,它们是天女散落的绸缎,它们是大地倾吐的一怀柔情,它们是春天枝头上弹奏的一曲桃花红……我们被这眼前的美景深深触动,多次停车观赏,在一个又一个观景台上,我们借景抒情,载歌载舞,就连一向沉稳的男士们也惊呼起来,他们高兴了,任由我们三个老女生纵情释放,胜利一向是个暖男,一路上忙前忙后,没少照顾我们,此时他又频频举起手机为我们拍照录像,妮的歌喉婉转,香玲的舞姿蹁跹,因为开心,我们长期皱缩的内心像花儿一样霍然绽放开来,禁锢的艺术因子都纷纷放飞了,每个人的表现都极具感染力……这使我想到那句话,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真情,艺术是开在真情之树上的花朵。
本来我们是直奔文殊寺的,可一路上的美景挥霍了我们太多的激情。赶到文殊寺的时候,大家已有些累了,我们泊好车,走下来慢慢朝文殊寺的大门走去。也许这是上天的精心安排,艰辛的上山之路和销魂的山花美景,耗尽了我们的体力和激情,剩下的只有宁静和真诚,这岂不是游览佛家圣地所应有的状态?
疫情期间,文殊寺的香客不多,这样也好,整个寺院显得清净。放眼望去,文殊寺颇为壮观,寺门高大庄严,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很有佛家净土的清宁和稳重,进入大门,正中大殿辉煌壮丽,禅乐悠悠,木鱼声声,殿內供奉着文殊菩萨及各路神仙,僧人们正慢条斯理地应酬着前来许愿的施主,大殿外面台阶之下,巨型的香炉内香烟袅袅,寺院的东西两侧是略小一点的古式建筑,黄瓦红墙,古意幽幽,里面皆有神像端坐,门外也是香气缭绕。我绕寺院仔细地走了一周,感受到整个寺院的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而这一切的意境物设,俱离不开寺院正中那几棵千年古树——银杏树。
其实,当我进入寺院的时候,首先就被迎面的五棵巨大银杏树震撼了。我急切地想知道,我面前的这些树中巨人,它们究竟何许“人”也,它们的前世今生是什么?先看看介绍它们的碑文吧!这些银杏树,已走过数千年时光,千年的光阴里,寺院历经数度兴废,而这些银杏树却安然地穿越了岁月的风霜雪雨,而今依然生机勃勃,愈发苍劲。银杏,树中的王者,不知是它坚韧绵长的生命远播光大了佛法,还是博大无边的佛法喂养了它的生命,总之,寺院里的悠悠岁月,已经赋予这些千年银杏以超脱的神性,站在它的下面,你就会有如沐佛光之感,身心变得妥帖安详起来。与其说我们是来游览文殊古寺,莫若说,我们已拜倒在东方的菩提树下……此时此刻,驻足仰望,俊拔的树干,宏阔的树冠,繁密的枝柯,一切都在无声地昭示着,虽然他们已是逾千年之古,但他们却依然矫健年轻。望着这些岁月的王者,我们愈发觉得人生之局促,自我之渺小,禁不住心生悽惶……
青山巍巍藏古寺,白云悠悠话沧桑。岁月绵长,山河壮阔,人生的这首小诗,虽然短小,但一样可以吟得深厚隽永,意味深长。我们已经走过很远很远的路,久经磨砺的心已经成熟和坚强,虽然有时还会有小小的多愁善感,但已经不会被小小的情绪所打败。望着眼前这几株千年银杏,就像仰望一尊尊伟大的生命,我们的内心充满无限感动……当内心汹涌的感动渐渐归于平静,忽然发现,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我心从容
离开文殊寺的时候,时已过午,可我们却不觉得饥饿,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十分充盈。
离开清幽的文殊寺,我们驱车继续前行。行驶在优美的景区公路上,时缓时急,起伏跌宕,我们好像不是在经受旅途的劳顿,而是在体验一种飘逸的快感。香玲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著名的鲁山优质公路啦!优质公路!是啊,眼前的公路宽阔平整,曲折婉转,它像一条柔缓的飘带,它像一曲悠扬的旋律,它更像我们此刻欢愉跳跃的心情。其实这条公路的美,不只是美在它本身,还美在它沿途的风景。汽车在山间穿行,窗外的风景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就像正在放映的胶片一幕幕呈现,叠彩峰岭,层出不穷,山高林密,空谷回声。一路上我们仰望山的俊拔,俯瞰谷的幽深,我们看那山色苍翠,春花烂漫,我们听那山鸟欢鸣,松风低吟……风景是一种礼仪,风景是一种心情,风景是一种感动,面对如此动人的风景,我们实不敢草草地一掠而过,辜负于她,我们要把车停下来,驻足细看,用心欣赏。走出车门,我们才知道车内视野的逼仄局限,车外世界的别有洞天,我们看到漫山遍野的山桃花正倾情盛放,整个山野一下子妩媚起来,温柔起来,这沉默的大山啊,这粗犷的大山啊,你怎么一下子就变得如少女般粉嫩娇羞起来了?我忽然相信,山里面真的住着神仙,住着专门司管山花的神仙。山里的岁月是寂寞的,当漫长的冬天过去,春风吹过山岗的时候,众神的仙指轻轻一弹,呼啦啦漫山遍野的花儿一夜之间都开了,漫山的妖娆,漫山的温柔,漫山不可收拾的美丽。它们象缤纷的云霞,它们像轻盈的雾岚,它们更像缥缈的云烟,闪念之间,我忽然觉得,那高山之上美如烟霞的山桃花,多像是我们远逝的青春啊!原以为,青春一去不复返了,想不到隔着遥远的时空我们在此与她猝然相遇。世上有多少飘逝的青春,春天就有多少怒放的花朵。世间的万般美好,到最后都去了哪里?仿佛永难再见,其实她并未走远,只是幻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美丽……
我们站在路边的停车坪上,看着前方山野里的山桃花,久久地挪不动脚步,也移不开眼睛,这些美丽的花啊,开在这深山峡谷,开在这时光深处,你们美丽的容颜,究竟是为何人绽放?是为前世的一个承诺,还是今生的一次遇见?可不论是为了什么,有幸看见者能有几人欤?也许你们只是为了自己而盛大开放,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拥有一段精彩的履历,你们不为别的,只为活出你们自己。你们不为世俗所扰,坐拥光阴,内心清宁,看云卷云舒,看日落日升,向看来处,无谓风雨,也无谓阴晴……是啊,大山阻隔了世界,大山也屏蔽了红尘,山里的岁月,优游卒岁,宁静安详,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参透了禅意,它们静静地开,悄悄地谢,随缘随喜,随喜随缘,最大的喧嚣,莫过于听见彼此花开的声音………想着想着,忽然间我如释重负,内心一下子敞亮起来,人生的所有疑惑,所有不甘,一时间都烟消云散。其实,我们的每一个人,不就是人世荒原上的一棵草一支花吗?向阳生长,迎春开放,只需一心一意地去做好自己,不必计较种种、患得患失,让你的心中永远驻留一份悠悠禅意。
我们在美景里陶醉,我们在美景里沉沦,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像是忘却了时空,怔怔地钉在原地,好久没有人说话,忽然有谁在喊:快看,花,梨花!原来是妮看见了远处石缝里的一树梨花,洁白的梨花,干净,水灵,超凡脱俗,大家的眼光齐刷刷地朝那一树梨花聚焦过去,香玲即此吟诗一句“一树梨花一季春”,接下来妮紧跟一句“三世因缘同代人”,此刻周同学正在一旁默默斟酌,“幸逢国泰民安世,深山美景得入心”,于是一首七言咏梨诗顷刻间新鲜出炉,随即发到群里,一时间大家啧啧品读,不胜雅意,忘却了此地何地,也忘却了“今夕何夕”。,
景是美的,诗是雅的,可难耐腹中闹起了饥荒,我们只好继续驱车前行,去找吃饭的地方。不知走了多少个山环水绕,终于在一处背山面水的地方,走进了一处农家乐。
农家乐的老板夫妇一看就是很和善很利索的人,不一会就为我们做好了丰盛可口的午饭,两荤两素,一大碗捞面,我们吃的非常尽兴。在等待午饭的间隙,余兴未尽的我们,趁着门外的几树桃花自编自导,拍了不少逸趣横生的照片,或曰人面桃花,或曰无意争春,或曰桃花潭水伉俪情深,又或曰聊赠数点春,花前花后,笑语吟吟,醉傻了三个钗裙。
刚吃过饭,天色瞬间暗了下来,不一会电闪雷鸣,山雨欲来,紧接着雨滴四溅,大雨倾盆,一时间烟雨迷蒙,一片哗哗的水世界,农家乐的雨棚咚咚作响,很快气温就降了下来,感觉寒意袭身,看来我们无法启程了,只好暂时在此避雨,等雨歇了再走。看今天的雨势,似乎是已经到了大雨滂沱的盛夏,而不是绵绵细雨的仲春,可见山里的小气候随性多变,与季节是不合拍的。万千群山,为自然涵养了丰富的水源,是它们调节着大地上的溪流河川,深潭湖泊,今天我们也亲眼见识了大山里的天气有着怎样的暴脾气。说着说着,不知何时雨渐渐停了,我们告别了老板夫妇,踏上了返程的路。
下山的路如顺水行舟,汽车在优美的景区公路上疾驰,像离弦的箭向山外射去,群山在我们的身后速速隐退,忽然我感到内心涌起深深的不舍和留恋,再见了,我的高山,再见了,我的英雄,我仿佛看见那美丽的山桃花已经为你披上光荣的绶带,愿你这尊擎天的巨柱,永远屹立在苍穹之下,大地之上……路过大佛的时候,留山说我们下来停停吧,于是把车停在大佛下面的广场上,我们在杨柳拂堤的河岸上缓缓漫步,佛祖慈祥的目光洒落在我们身上,此时此刻,沐浴着无边的圣光,心里涌起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安宁……
两天的旅程即将结束了,我们在鲁山北环路上与香玲留山挥手作别,然后继续驱车返程,走到石龙区时,把妮和胜利送回家中。夜幕悄悄降临,远处万家灯火,车窗外的原野村庄和树木,像海底的世界一片模糊,披着温柔的夜色,我们终于回到小别两日的家中,此刻已是晚上七点多了。
短短两天的行程,所见所闻所感,实乃多年来不曾有过,令人感慨,令人难忘。虽然这次短暂而精彩的行程结束了,但我们全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欢乐和回忆永远在路上……
2022年4月15日初稿于禹州家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