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明于谦(石灰吟明于谦古诗原文)
——明代·于谦《石灰吟》
年少时,这首诗我们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懂其中真意。直到我读完于谦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才真正读懂这首诗。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率领瓦剌数万军队大举入侵明朝疆域,连陷数城,顿时边关烽火连天,告急的战报很快传至北京。
年仅二十三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撺掇下,不顾群臣的反对,决定率领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并让王振一人独揽所有军政大权。
太监王振是一个没有任何作战经验与能力的人,他做着建功立业的白日梦。二十万大军从开始征召到出征前往边关,仅仅准备了数天,十分仓促,行军途中就开始断粮,还未抵达战区,便已经军心不稳。
王振不顾众多军中将领的建议,一路上胡乱指挥,昏招迭出,终于一步步将二十万明军带入了毁灭的深渊。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军陷入了瓦剌大军的包围圈,最终,二十万明军全军覆灭,五十余位大臣战死。明英宗朱祁镇沦为瓦剌的俘虏,他宠信的大宦官王振,则被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锤杀,樊忠突围杀死数十个瓦剌兵后也战死沙场。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师,明朝举国大震。
朱祁镇成了瓦剌的人质,他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改年号为景泰。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
此时的明朝危在旦夕,瓦剌军队很快就会乘胜追击,不日就将抵达京城。不少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在这危急关头,于谦站了出来“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他力排众议,强烈要求坚守北京。
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于谦带领大明军队积极整军备战,明军从一盘散沙、溃不成军到众志成城、坚若磐石。瓦剌首领也先胁英宗企图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回绝。两军数次交锋,瓦剌军皆以失败收场。
在于谦的带领下,明军终于打败瓦剌军队,大明转危为安。于谦带领的大明军队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
于谦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局势多么复杂、黑暗、绝望,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勇气、决心和坚持会创造出奇迹。
景泰元年(1450),在外吃尽苦头的朱祁镇通过层层阻碍终于回到北京,却被弟弟朱祁钰软禁于南宫。
景泰八年(1457)朱祁钰病危,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取了皇位,改年号为天顺。
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且个性刚直不阿,招人忌恨,得罪了不少当初主张南迁的大臣,徐有贞就是其中之一。徐有贞等人在朱祁镇重夺皇位后,诬陷于谦迎立藩王。
迎立藩王之罪即:朱祁钰病危且无子,要求立其他藩王为皇位继承人。
此罪名,让朱祁镇动了杀机。可是此案主审官却始终查无此证,这时,徐有贞却说出一句为后世所唾弃的话:“虽无显迹,意有之”。
最后,于谦以“意欲”迎立藩王罪被杀害。“意欲”两字多么讽刺啊!
前有“莫须有”杀掉了岳飞,后有“意欲”处死了于谦。
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后,按例抄家,抄家的官员希望能找到他贪污的证据。可是到了于谦家中才发现,于谦的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
唯一被于谦当作珍宝锁在房间里的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为了表彰于谦当年保卫北京的功绩赏赐给他的,可于谦却把它们锁起来,从未拿出去炫耀。
一个从一品大官的家中竟然如此穷困潦倒,这再次证明了于谦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正如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是一位光明磊落的英雄。
不久,徐有贞的阴谋败露,朱祁镇得知真相后悔莫及。但皇帝是不可能承认自己有错的,于是朱祁镇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的儿子朱见深。
八年后,成化元年(1465),刚刚继位的朱见深便下诏书,为于谦平反,并召回于谦被发配在外的儿子于冕。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明史》中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于谦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介绍:
我是萧莱,喜欢分享历史故事、干货文和读书笔记,感恩我的文字与您相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