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曹丕夺嫡最大功臣吴质,为何最后却被谥为“丑”?

曹丕夺嫡最大功臣吴质,为何最后却被谥为“丑”?

曹丕夺嫡最大功臣吴质,为何最后却被谥为“丑”?曹丕夺嫡最大功臣吴质,为何最后却被谥为“丑”? 文:枯木 曹魏时期,曹丕在曹操众子夺嫡立储之争中,虽然为嫡长子(曹昂很早就战死了),然而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宠爱不如曹冲,...

曹丕夺嫡最大功臣吴质,为何最后却被谥为“丑”?

文:枯木

曹魏时期,曹丕在曹操众子夺嫡立储之争中,虽然为嫡长子(曹昂很早就战死了),然而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宠爱不如曹冲,因而近二十年不能被立为世子,处于非常尴尬地步。

多亏了身边谋士吴质出谋划策,屡出奇招,才得以有惊无险顺利继位,详情敬请阅读拙文《曹操诸子立储夺嫡之争,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为何得立?》。然而,在曹丕夺嫡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最大功臣吴质,不但在《三国志》中的传记只是一句带过,而且最后去世的谥号却为“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三国志·魏书二十一·吴质传》全文:“吴质,济阴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而在东晋文学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引用曹魏郎中鱼豢撰著的《魏略》记载,则比较详细的记述了吴质的生平事迹,以及帮助曹丕获胜的精彩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曹丕争储立嫡中,吴质功不可没,首功是建议曹丕用仁孝打动曹操,其次是建议曹丕做事稳重,折节下士,因而赢得了曹操好感,经过审慎考察和左右衡量,曹操终于在长子曹昂战死二十年后,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为魏世子。

然而,曹丕的世子地位并不稳固,因为只要不继位,或者曹操在世,世子名号很有可能忽然变更为曹植,桓灵二帝就是明显例子。况且曹植虽然没有被立为世子,可是身边围绕着众多名士大臣,诸如杨修、丁仪、丁廙兄弟、贾逵、王凌等,在朝野形成一股势力,时时威胁着曹丕的世子地位。

而此时曹丕做了一件蠢事,那就是在被立为世子后高兴地庆贺,酒酣之际,就让自己心爱的甄夫人出来拜见诸位名士。当时建安七子之一刘祯和吴质等同坐,其他人都是赶紧跪倒在地,不敢直视。然而刘祯既不跪拜,反而直视甄夫人,结果被曹操知道后差点被杀掉,在他人说清下最后被罚服劳役,从此不再重用(据东晋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的曹魏时期张隐撰著的《文士传》记载:“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

据《魏略》记载:“五官将为世子,质与刘桢等并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出为朝歌长,后迁元城令。”可见吴质大概是因功自傲吧,也没有跪拜(或者制止刘祯非礼行为),因而受牵连受罚,被发配到朝歌(今鹤壁市),这让曹丕顿时失去羽翼和主心骨。面对曹植方面不断逼进,曹丕感到恐慌不安,于是让人用车载竹筐,将吴质藏在里面带入府中商讨对策。没想到被杨修侦知,告发给曹操。吴质将计就计,第二天用竹筐载着丝绢以迷惑杨修,杨修上当继续告知曹操,结果查验无人。曹操认为是诬告陷害,从此杨修失宠,可以说吴质帮助曹丕剪除曹植羽翼,又立下一大功。

在曹丕登基后,知恩图报,立刻提拔吴质,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并且予以吴质极大恩宠,《三国志注》记载,有一次魏文帝曹丕宴饮吴质和从侄名将曹休,让皇后郭后出来见吴质等,并且下旨:“卿仰谛视之”,允许吴质平视郭后,可见曹丕一家对吴质非常亲近。

吴质不但在曹丕立储之事上殚精竭智,而且忠心耿耿,辅佐曹丕。并在曹丕驾崩后,魏明帝曹叡继位后,也授以重任,太和四年(231年),被任命为侍中,成为辅弼大臣,此时吴质建议曹叡重用司马懿,认为尚书陈群不堪重任,而司马懿是社稷之臣,魏明帝言听计从。这对曹魏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司马氏后来替代曹魏,可是也能说明吴质比较有远见。

从以上看来,吴质立储夺嫡建奇功,剪除羽翼出奇谋,稳定曹魏江山荐相才,不敢说厥功至伟吧,最少对曹魏政权也是功勋显著,那么为何去世后却被谥号为“丑”呢?这其实和其人品作为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吴质为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魏略》记载:“始质为单家,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沈浮。”吴质出身寒门(单家),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有乡里士绅评定人品,然后推荐。可是吴质却不屑于和乡里结交,虽然一直攀附权贵,却一直没有成为“士”,还是白衣,这对吴质来说,从正常渠道是当不了官的。

然而吴质却走捷径,首先以文才和众多名士交游,并赢得曹丕曹植兄弟的信任,从现在吴质的三篇书信《答东阿王书》、《答魏太子笺》、《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可以看出,吴质也算名副其实,颇有文采,应划归文士之列。不过从内容也可以看出,吴质胸有大志,冀希望依靠曹氏兄弟得以飞黄腾达,因而极尽阿谀之词。

按说,在当时作为白衣,为了平步青云,即便是阿谀奉承,也并无太大过错,况且还帮助曹丕成为世子立下汗马功劳,并且最后还被曹丕予以重任,封为列侯,后来还成为辅弼大臣,也算是功成名就。如果谦虚谨慎,尽忠职守,那么不愧为一代名臣,即便是稍微瑕疵,也不至于死后被羞。

然而,吴质虽具文采,可是本身却缺乏修养,一旦得志,小人的面目就流露无疑。第一是睚眦必报,惹得乡怨人愤。据《魏略》记载,因为乡里一直没有给他“士”的身份,列为士族,在太和年间,曾经在入朝的时候,和同乡司徒董昭说道:“我欲溺乡里耳!”这句话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这样解释:“‘溺’即‘沉’,‘乡里’即‘陆’之属也”。

笔者窃以为钱钟书先生解释是错误的,因为“溺”就是小便的意思,这句话其实是俗话,大意为要羞辱故乡的乡绅,就像现在说:“我要尿你们一身!”一样。原因是后面董昭还说了:“君且止,我年八十,不能老为君溺攒也”,大意为:您先别这样,我都八十了,不能帮助您一起羞辱(尿)他们。如果按照钱先生皆是“沉陆”,那么“溺攒”就无法解释了,这是题外话。

董昭是曹魏重臣,位至三公,作为吴质同乡,都是定陶人,面对吴质的羞辱,自然愤愤不已,不过碍于吴质的权势,只能委婉劝阻。不过我想吴质的恶言劣行自然会传播出去,因而乡间评价肯定会很低。

如果只是这一句话也罢,还有另一件事更能显出吴质的嚣张跋扈。吴质攀附权贵,在年轻的时候经常依附于曹丕兄弟,曾经和曹真、曹休以及众多文士一起游玩南皮,其中吴质和陈群、司马懿、朱铄并称曹丕"四友",为重要幕僚。后来徐干、陈琳、应瑒、刘桢等名士都相继因病而亡,这让曹丕非常伤感,于是多次给吴质写信,表达思念之情,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与吴质书》。

并且在曹丕继位魏王后,又去信:“南皮之游,存者三人,烈祖龙飞,或将或侯。今惟吾子,栖迟下仕,从我游处,独不及门。瓶罄罍耻,能无怀愧。路不云远,今复相闻。”这里存着三人,指的是曹真、曹休和吴质,然而曹真和曹休因为是曹氏嫡系,因而被重任,惟只有吴质没有被重任,这让曹丕内心愧疚。于是在登基为帝后,立刻征召吴质,予以重任,封侯拜将。

黄初五年(224年),吴质回京入朝,曹丕让上将军曹真、中领军朱铄等老朋友前去陪同吴质喝酒。而曹真身体偏胖,朱铄偏瘦,吴质便故意让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上来唱说肥瘦(“时上将军曹真性肥,中领军朱铄性瘦,质召优,使说肥瘦。”)。而此时曹真已经贵为上将军,自然不高兴,认为取笑自己,这时旁边骠骑将军曹洪、轻车将军王忠又调侃曹真,说他应该减肥,这更让曹真生气,于是坐在座位上痛骂不已。

这时吴质拔出宝剑,放在案子上,骂曹真道:“曹子丹,汝非屠几上肉,吴质吞尔不摇喉,咀尔不摇牙,何敢恃势骄邪?”朱铄站起来劝解道:“陛下使吾等来乐卿耳,乃至此邪!”吴质叱骂朱铄道:“朱铄,敢坏坐!”意思是你敢破坏次序?大意是哪里有你说话的份?!于是众将军都回到座位上,而朱铄性格本来就很急躁,这时吴质给他难堪,更加气愤,便用刀砍地,这样使得大家不欢而散。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吴质依仗曹丕权势,恃宠而骄,作威作福,竟然连曹氏权贵和众大臣都不多放在眼里,可见骄横跋扈到了何种地步!这也是吴质因其朝野反感的原因所在。因而在其去世后,在被讨论谥号的时候,被谥为“丑侯”,按《谥法》“怙威肆行曰丑”,因而吴质的谥号还是比较妥帖的。

当然,后来吴质的儿子吴应不断上书诉说冤屈,直到吴应被任命为尚书的时候,才在高贵乡公曹髦正元年间(254年—256年)被改谥,重新被谥为“威侯”。不过,其丑字已经深入人心,史家更是对其不屑谈论,这也是为何陈寿的《三国志》只是一笔带过而已。

2020/12/18榆木斋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 陈寿

《三国志·魏书十九·任城陈思萧怀王传》 陈寿

《三国志·魏书二十一·吴质传》 陈寿

《三国志注》裴松之

《魏略》(裴松之引)鱼豢

《文士传》(裴松之引)张隐

《管锥篇》钱钟书

上一篇: 《三侠五义》中,哪些章节写北侠欧阳春?
下一篇: 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