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播报
编辑
民间艺人在说唱《杨家将》 [3]
杨家将的故事由来已久,早在宋代便开始流传,明代熊大木写了虚实杂糅的《杨家将》一书,表现杨家祖孙三代抗辽保宋、英勇杀敌的业绩,使传说有了更完整的故事。
由于杨家将对辽争战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河北省涞源、涿州、徐水、雄县、高阳、大城等地,所以河北省北部与京津毗邻一带,千余年来流传着有关杨家将的许多传说。大家熟知的有“杨四郎探母”、“杨五郎出家五台山”、“杨六郎探母”、“杨七郎吃面”、“杨八郎探母”、“穆桂英大破洪州”、“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穆柯寨招亲”、“杨六郎辕门斩子”、“七郎八虎逛幽州”、“杨八姐游春”、“杨八姐智取金刀”、“杨排风大战韩昌”、“十二寡妇征西”、“杨延辉之死”、“杨继业碰碑而死”、“潘杨讼”等等。许多故事还搬上了戏曲舞台,受到历代人民的推崇。
人们之所以乐道杨家将故事,乃出于保国抗敌、惩恶扬善、崇忠仇奸的传统观念。
杨八郎
其实,这些传说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其中的一些人物如、杨宗保、穆桂英、八姐九妹、杨排风、十二寡妇更与历史无涉。
传说,往往以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依托,杨家将的传说同样是在历史上杨家将的基础上渲染推衍而成的。
文化特征播报
编辑
艺术特征
关于杨家将的传说和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民间的口碑文学里,经久传诵,历千年而不衰。“杨家将血战金沙滩”、“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等,当聆听着这些杨家将出生入死的动人故事时,我们心中便会翻卷起历史的波澜和真实的感动。北宋欧阳修在杨使君墓志铭中有提到杨家: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由此可知,杨家将的故事早在欧阳修时就已普遍流传在街头巷尾了。其后由于宋元说话风气十分盛行,杨家将的故事自然成为说书人最好的题材。
《杨家将传说》是一种以民间说唱方式表达的文学。他流传于山西北部地区,是杨家将真实战斗和生活的地方。民间群众为了记录和传承杨家将精神,他们代代说唱相传,经常一千余年来的精心塑造,杨家将文化以这一特殊方式传承下来。
内容架构
人类学文化传承中通常是先神话,再史诗,最后才是传说。也就是说,只要有传说,就会经过一个史诗的阶段。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均有史诗传世,中国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彝族、芜族等,也有史诗传世。惟独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汉族,没有民间史诗(或长篇叙事诗)留存。
发现《杨家将传说》的是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宝瑄和传媒室主任王立军。根据该校广灵籍博士焦中栋介绍,他们三人来到了广灵县,找到了说唱艺人郭树怀,同时找到了他的师傅高秀才。用了两年时间录完并制作成了说口唱精典资料。他们很低调,但也惊动了河北、北京、陕西等地,他们力求将杨家将的传说属地进行了认真讨论,但姚老师他们抢先一步,为保持山西杨家将文化做了最坚实的定位。
《杨家将传说》说唱本,约三十万行,可说唱600个小时,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汉族史诗的空白,同时也是汉、契丹和西夏共同民族文化沉淀的长篇史诗。他们的演唱方式区别于鼓书,带有山西北方秧歌曲调。从歌诗中发现了很多山西杨家将文化的新大陆,也是我们山西杨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传承保护播报
编辑
传承价值
民间传唱的长篇汉族英雄史诗《杨家将》,给学术界以极大的震撼和惊喜。对它的发掘整理及研究刊布,将改写中国汉族没有民间史诗的历史,并将对杨家将传说及有关的戏剧、曲艺和民间故事提供丰富生动的材料。《杨家将》史诗的问世将足以使之与世界其它民族的著名英雄史诗相媲美,成为世界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贡献。史诗是以汉族为主,融汇历史上契丹族、蒙古族民间艺人共同创作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共同的民族记忆和集体文化积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杨家将》是一部集汉、契丹、西夏民族文化沉淀的长篇史诗,添补了汉族史诗上的空白。而在结尾中提及佘太君带领着整个家族西迁至西宁,这点在历史上是一片“新大陆”。
据了解,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这短短的300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导致了整个民族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因为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
而此时《杨家将传说》的出现为历史学家研究契丹文化历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某个角度揭示当时契丹族的生活、生产的面貌,为史学家研究民族变迁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根据。
传承状况
濒临失传以汉语方言说唱《杨家将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发现整理者之一山西大学文学院传媒实验室主任王立军表示,下一步将进行《杨家将传说》文本的研究、刊印,建立分类档案。所有的影音整理完毕后,就要开展漫长的保护传承工作。
他认为虽然申遗成功,但当前最重要的是能把那些文本在合适的时间段内以书的形式公布于世,因为影像资料是杨家将文化研究的载体,需要经过一些历史学家的专门研究。
而焦中栋则表示,希望未来国家尽快将这些艺人的绝活儿用各种方式传承下去,比如国家出钱鼓励他们培养弟子等。
姚宝瑄等人称,老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记忆力等各方面会减退。这些是他们很担心的问题,毕竟以《杨家将传说》说唱方式存在的艺人就剩下这么几个人了。
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杨家将传说(穆桂英传说)的保护单位是北京市房山区燕山文化馆。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