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这样说;历史是面镜子,可以鉴观现实;文学家这样说,历史是教科书,可以通晓哲理;社会学家这样说,历史是裁判官,可以明断是非。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视觉审视历史,得出的结论各异,但对历史价值的喻说,可谓至理名言。以史为鉴,彰往察来,可以知兴衰。认真读一点古今中外历史,对于更好地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人文知识,拓宽人文视野,增益经验智慧,增强历史责任感,走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大有裨益。五千年的淄博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君是淄博人,应知淄博事。近日王遵义先生编著的《淄博上下五千年》正为我们阅读淄博历史送来了一幅明晰的历史画卷。综观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内容宏富,综和性强。淄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沂源猿人繁衍生息在这里,经考古挖掘,淄博境内发现的距今约八千年的后李文化遗址,约七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等,印证着淄博历史的古老与悠久。该书洋洋大观,共有十九章,系统地讲述了淄博地域的特点、悠久历史、古代名人、标志性建筑和重大工程、工业的迅速发展、辉煌成就、现当代名人、旅游业、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美食、特产、城市变迁、区县及部分村庄的来历、传说故事等,堪称一部囊括诸业的淄博百科全书。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有继承才有创新,该书每章的结构又各以其实际内容,采取历史社会学的视觉,以宏观把握全局,以微观作为补充,赋予历史以生动性、形象性,使每一章均从某一方面呈现着不同的特点,而每一章却又无不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淄博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完整连贯,分而合之,形象再现了淄博的历史图景,为淄博人学习淄博历史,激发爱祖国、爱乡土的热情,激励建设淄博、振兴淄博的志气,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
其二,点面结合,普及性强。泱泱五千年的淄博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欲使读者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必须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原则,注重学术研究价值,注重以历史典籍述事,以事实说话,做到资料翔实。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全书的系统性、史诗性,才能增进读者对于逝去历史的感性认识。因此,作者发掘了大量史料,不仅涉及史书典籍、方志、档案、资料汇编、报纸、杂志、个人回忆录等,还走访调查了全市县区村村落落的变迁传说、名人屐痕,丰富而翔实。据作者介绍,有些材料甚至是直接联系知事人或当事人而获得的。写这本书可能用时一二年,但实际上从积累历史“素材”开始,恐怕不下于几十年乃至更多的时间。要没有“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的执著不渝,没有“恒兀兀以穷年,焚膏油以继晷”的耐得寂寞、坐得“冷板凳”,恐怕不会有这部书的面世。为争取和赢得更多的读者,作者非常注意点面结合,比如在讲述人们相对熟知的“淄博——独具特色的城市”时,就十分概括;而介绍“淄博古代名人”、“现、当代名人”时就非常详尽,汇总了淄博古今近百位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图片,人物覆盖全市五区、三县和一个高新区、一个旅游度假区。避免泛泛而讲,该详则详、该略则略,照顾地域平衡,历史涉及面广,信息容量大,如此的点面结合,便于安排内容,更利于层次性、地域性读者的普及,更利于扩大读者群。
其三,语言流畅,可读性强。作者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工作之余喜欢“舞文弄墨”,曾在各级报刊发表纪实散文、报告文学、调研报告等各类文章200余篇;曾专职从事史志编纂,参与编撰市、区大型历史性书籍十多部,即使退休之后仍笔耕不辍。多年缀文研墨,练就了他的笔杆子;数年编志生涯,聪慧了他的史学观。书写出来就是让人看的,欲有效调起读者的阅读和审美情趣,就决不能板着面孔说话,这就需要潜心增加全书的知识性、趣味性。基于此认识,作者注重了行文语言的流畅,注重了生活气息的浓郁,注重了文学元素的吸纳,注重了增强可读性,以顾及读者阅读接受能力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要知道,读者才是真正的上帝啊!比如第八章《纪实散文》“欧阳中石先生与淄博的情缘”一节中,“欧阳中石对淄博来访的客人,总得谈他小时候的故事,谈当年博山的乡土人情,谈孝妇河两岸的变迁;谈老一辈是如何坐在大筐里下煤井,如何骑着捆绑的木棍下煤窑,还有那转动的辘轳,放学之后去山头站爬火车、捡煤渣、钻桥洞子捉迷藏……说到尽兴处,就拿个木棍子当马骑,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读着细致描述欧阳中石先生的语句,让人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即使一连读上几个小时,也不会出现所谓的审美疲劳。全书还配了近百幅历史图片,这些视觉材料与文字记载相映成趣,使一幅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跃然纸上。因为作者在这部书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凝聚了智慧与灵性,他的辛勤汗水和艰苦劳动没有白费,一定会赢得广大读者为之点赞。
内容宏富、点面结合、颇为耐读,都非常有助于广大读者从整体上理清淄博历史的发展脉络,把握淄博历史的全貌,从这一点来说,该书不失为一部系统全面梳理淄博历史的参考书,不失为一部值得收藏的关于淄博历史的文献典籍。
(作者系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淄博市首批教育专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