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历史典籍 (图源:东方IC)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考察时,专程来到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参观甲午战争史实展。他强调:“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①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不同角度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树立起深刻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如果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积累经验、增长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我们才能在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进。
一、树立历史意识,坚持以史鉴今继往开来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记录,并善于从中吸取经验和智慧。
古代社会对历史经验的重视是为了王朝的江山社稷。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不得不从历史事实出发,考察王朝更替的流变,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提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②他在和魏征的多次策对中就得出了一条经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③这就是吸取了以往统治者只将治国理政的重心放在治民上,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经验教训。在君权至上的古代社会能就君民关系得出这样客观的认识已属难得。
再如共计294卷的《资治通鉴》,则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④,主观上是为统治阶级维护社稷提供“资鉴”,客观上也为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借鉴经验。
党中央对历史经验的重视则是为了治国理政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⑤例如,“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⑥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从历史中积累经验、增长智慧,为治国安邦提供启示。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⑦从历史典籍和史实中,毛泽东就看到治吏对治国的重要性。因此,他曾经指出,党的各级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外,绝不允许贪污腐化、以权谋私,“谁要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⑧
即便今日,毛泽东“严”字当头,把“治官”落到实处,在当下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样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其中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就是要从严管理干部。有鉴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⑨的历史经验,党中央并格外强调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我们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⑩从而形成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党推进治国理政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这些认识和举措,都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借鉴历史,以史鉴今,继往开来的深刻用意。
二、掌握历史思维,坚持尊重规律辩证分析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从历史研究中,不仅可以观成败、鉴是非,而且可以明规律、知大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曾经提到:“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1通过对“历史科学”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进程的“第一个前提”,“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2正是基于对这“第一个前提”的认知,马克思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13正是在这“两大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的历史才从纷繁芜杂、随心所欲的发展变化中被抽丝剥茧,找到发展的主线和趋势,《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这“两个必然规律”的发现,才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有了历史科学的依据和实证。
同样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探索和实践中,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这一初心和使命,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的复兴之路,开创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一历史探索和实践中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的,开创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这一历史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确立的。在这一历史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只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达至辩证统一,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于科学规律、合于历史大道,从而成为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为此,习近平同志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重温入党誓词后强调,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建党时的历史,是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明确肩负的重大责任,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15
三、增强历史眼光,坚持历史自信文化自觉
历史是厚重的,沉淀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中国古代对历史的重视和史料积累,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由于竹简和造纸术等廉价书写工具的发明和文化与文明的不绝如线,使中华民族成为愿意详细记录自身文明发展进程的人类文明。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起,中国就开始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而成为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在西方文明未将历史学占据研究主流的时代,中国就将“史”列为“经、史、子、集”四种基本学科分类之一。因此,钱穆先生才说:“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16正是由于中国的历史记录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因此,习近平同志才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17
中国古先贤对史书编撰和典籍整理的重视,体现着史家对民族精神塑造的文化自觉。从孔子编订《春秋》,左丘明著作《左传》,及至司马迁撰写《史记》,班固写就《汉书》,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清代官修《四库全书》等等,反映了中国的史学家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从而使中国历史没有像西方社会曾经出现的中世纪那样,而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使中国文化精神很早就具有了世俗理性和多元包容的特点。同时,中国史家记载史实之余还有塑造价值、道德教化的用意。如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进程,总结成败兴盛的经验教训,更是为了承担重大的道义责任,借以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像孟子就曾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乱臣贼子害怕自己做的坏事被史书记录下来,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而不敢胡作非为,这就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道德引导。此外,史家对历史的记录、整理、删改甚至歪曲,也存在为现实和政治服务的目的。例如,唐太宗修史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问题,前朝曾经南北分裂,南方政权不承认北方是正统,骂他们是“索虏”——头发扎起来的强盗;而北方政权认为他们才是正统,南方政权只能算“岛夷”——逃到海岛上去的野蛮人。这时,以谁为正统?谁代表中国?就涉及到唐政权的合法性和统治的巩固性问题。最后唐修《南史》、《北史》,南方、北方都是正统,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历代修史,俱循此例,从而促成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上的“大一统”观念。
同样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历史研究假借“还历史本来面目”、“重新评价”等之名,虚无中国历史和歪曲丑化党史国史和中国革命的领袖英烈。考察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全面地虚无、否定斯大林,进而否定列宁、否定苏共历史和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使苏联民众丧失了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自信和苏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觉,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失去对本国历史、党史、国史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必将走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18的不归路。因此,钱穆曾经提到:“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19其意也在反对尽废故常的历史虚无主义,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20对那些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必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而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则应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人民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总之,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揭示历史规律,把历史有机地融入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中,融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中,我们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孙应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论坛网特约作者)
---------------------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人民日报》,2018年6月15日。
②[唐]李世民:《旧唐书·魏征传》。
③[唐]李世民、魏征:《贞观政要·论政体》。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编成后上皇帝表。
⑤《习近平的历史观》,学习中国,2015年8月29日。
⑥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⑦卢志丹:《毛泽东为何将〈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毛泽东品国学》,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⑧彧君:《看毛泽东治官安民绝招!》,人民网,2009年12月9日。
⑨[唐]李商隐:《咏史》。
⑩习近平:《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人民日报》,2018年7月1日。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15习近平:《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 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日。
16钱穆:《国史大纲·序言》。
17《习近平的历史观》,学习中国,2015年8月29日。
18[清]龚自珍:《定庵续集》。
19钱穆:《国史大纲·序言》。
20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