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金融往事】民国银行史事札记之——家书与俭德

【金融往事】民国银行史事札记之——家书与俭德

【金融往事】民国银行史事札记之——家书与俭德上海,一座海纳百川的开放城市。作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重要发祥地,曾一度成为闻名遐迩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就见证了近现代上海金融业的起起落落

家书

1932年11月下旬,时任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吴震修先生49周岁生日前夕,接到了爱子吴邦本的一封家书,全文如下:

父亲、母亲:

我险些儿忘了,本月二十一日是父亲的五十大庆。我想父亲在家与不在家,家里一定都有一番热闹的气象。从前好像听见父亲说过:一个人到了五十岁,才配称经验丰富,才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换句话说:五十岁以后,可算人生的黄金时代了。照这样看,父亲的黄金时代将要开始。父亲有什么计划?预备怎样渡过这黄金时代呢?

换句话说:请问父亲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究竟打算走一条什么道路?不知父亲对于过去的种种生了什么感觉?父亲以为自己已往的所作所为是正确呢?还是错误?我敢断定父亲一定感觉到在过去中是有错误的;我想这种错误,在将临的黄金时代中,当然没有复现的可能。总之,父亲既然有敏捷的思想,锐利的眼光,切莫辜负了那将临的黄金时代。敬祝父亲母亲快乐。

男邦本叩

今日下午无课拿起笔来就胡扯,请父亲恕我。祖父前代为请安。

对于此信,吴震修感慨万分,特意致函中国银行内刊《中行生活》编辑,称:“昨日接到小儿邦本一函,家父阅后大笑,谓常说‘庭训’,此直是‘训庭’矣。”他希望刊登这封信,“非欲为犬子揄扬,亦并不愿以此见乃父之不肖。”他以为:“确至今日,方知已往四十九年之非,因儿子一信,不免多所感触,并可以见教育之功效,无所不至。”

吴震修,名荣鬯,以字行,江苏无锡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幼入私塾读书,后考取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参谋本部第六局局长、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民国九年(1920年)应留日同学、北京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的邀请,担任该行总文书。1926年,蒋介石率北伐军进驻南昌,他与江浙财团代表人物陈光甫、钱新之等人,组成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先后担任筹发“二五库券”等工作。1928年,他被任命为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并短期担任过上海市代理市长。他因不愿从政,不久又重回中国银行,担任该行南京分行经理。

史记记录了多少年的史事_史事_史事传说和人物传说的区别在于

吴震修

银行生活的安定性,对吴震修颇具吸引力。1933年5月,他在视察辖属扬州支行时坦承:“即以鄙人而论,从前曾在军政、外交各界服务,并无定处,但是到了我行,便有永久服务的志愿,中间虽有友人及其他银行找到我,但我绝不为动,固由于行中待我甚厚,而生活方面确较他界安定,使我得专心于此。”

据上海市档案馆邢建榕研究员介绍,民国时期京剧艺术家与银行家的关系十分密切,梅兰芳也不例外。在他身边,总有一大帮子朋友,人称“梅党”。吴震修即是铁杆“梅党”之一,人称吴二爷。梅兰芳久演不衰的《霸王别姬》,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吴震修倾注了大量心血。齐如山执笔的初稿场次很多,要演两天才能演完。吴震修知道后,认为两天的戏份太长了,可压缩到一天。但齐如山不乐意,两人为此发生争执。吴震修干脆将本子带回家,亲自操刀,将本子改得人人叫好,齐如山亦十分叹服,两人于是重归于好。1935年2月,梅兰芳率剧团赴苏联演出时,吴震修之子吴邦本还担任了随团的庶务兼翻译。

史事传说和人物传说的区别在于_史事_史记记录了多少年的史事

1935年,梅兰芳在欧洲与吴邦本等合影

然而,这种安定并不长久。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进逼南京,南京分行迁往汉口,吴震修未去。他曾遭蓝衣社袭击,好不容易才幸免于难。之后,历尽周转,携妻儿避往上海法租界富民路弟弟家中。之后吴家发生了诸多不幸,他心爱的儿子因伤寒死去,夫人由于相继发生的不幸而精神失常。日人西义显在《日华“和平工作”秘史》一书中如此描述吴震修:“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他虽然活着,却变成了信仰寂光净土的人。”

史事_史事传说和人物传说的区别在于_史记记录了多少年的史事

西义显《日华“和平工作”秘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内的中国银行被汪伪政府接收,成立了伪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下辖沦陷区内的沪、宁、杭等行。吴震修在日伪强迫之下出任要职。据其自述,主要是为了保护行产,保障存户的利益及维持中行员工的生活。在改组复业前夕,他曾委托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经理胡熙伯专程到安徽屯溪(国统区),通过当地中行自设电台,向重庆中国银行总经理详细报告日伪强迫改组复业情形,并申述苦衷。电文称:“在沪诸友云,同人非为名利,大家如在集中营一样,绝对不能自由,一切毫无办法,震修为维持10万户以上之存户,千数以上之员役,不惜自己牺牲,拿中储的钱,还本行的债,挽回已入敌方之资产,而免弄光。让他人来干,势必更糟,所以推冯为董事长,未到,由吴暂代者,均为避免敌方另派人来,其苦心实可佩,此点应向总处陈明云云。”

抗战胜利后,吴震修在向当局作有关中国银行改组“复业”情况报告时,上述电报稿用作重要附件之一,以表明他并非甘心附逆,而是另有苦衷。当时抗战方告结束,许多事情尚待查清,吴震修曾一度被军统机关派员监视。在此期间,他写信给其旧友,包括政界及商界的显要人物,如张群、张嘉璈、陈其采及宋汉章等人。这些人在复信中对吴表示谅解和关切,并愿意疏通。如张嘉璈即称:“吾兄一番为行事苦衷,多数谅解,望镇静坦白处之”;“唯无私利私欲者必得最后之同情。”不久,上海法院以“吴震修汉奸嫌疑一案固证据不足,本院不予审理”了结。吴震修获得了自由。

上海解放后,吴震修应聘去北京,担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经理。1952年,他被批准离职带薪,回沪休养。1966年12月31日,吴震修在上海病逝,享年83岁。

吴震修的余生,应该过得相当坦然。因为事实毕竟应验了当年爱子家书上的那句话:“父亲既然有敏捷的思想,锐利的眼光,切莫辜负了那将临的黄金时代。”

俭德

盛竹书,字炳纪,浙江镇海人,清咸丰十年(1860年)生,秀才出身。曾任浙江兴业银行常务董事、汉口分行及上海分行经理,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等,上海银行公会第二、三、五届会长。其间创设上海《银行周报》,筹建上海票据交易所、征信所等。1927年去世。

史事_史记记录了多少年的史事_史事传说和人物传说的区别在于

盛竹书

盛竹书担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时,年已六十余,而精神矍铄,有逾常人,平时待人接物,和气又热忱。“人之接近先生者,亦油然自生其敬爱之心。”故当时同人凡称先生者,不论当面与否,咸称之为“老伯伯”,而盛竹书亦怡然应之。“盖先生为鄞人,鄞俗之称‘老伯伯’,尊称也。”

盛竹书律己俭,而待人厚。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有一位职员,“籍华南,因道远非五十日不得达,只身旅沪三四载,未尝一归。”盛竹书听闻此事后提出:“上有老母,下有弱妻,出门数载,不得宁其家,非人情也。”为此,他专门请示总管理处同意,“特予给假半年,并赠川资,速之归。”

当时盛竹书寓行内,而同人亦多寓行内宿舍。公余之暇,他“辄召同人入其退闲之室”,随意清谈,问长道短,于同人生活状况备极注意,“尤时时以俭约相规劝”。他还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与同人分享:“余初至汉皋,为社会服务,一身之外无长物。然而今日之我,与初至汉时之生活,固无稍异也。现在年届六旬,年届冬令,亲友恒劝稍进补品。然余晨起,日进鸡卵两枚,牛乳一杯,享用不已丰欤?”

1923年4月,在汉口举办的全国银行公会第四届联合会议上,盛竹书专门提出了“尊重商德拟请银行界首先提倡案”。此事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响应,在当时银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首先提出了尊重商德的问题:“窃思晚近世风不古,人心险恶,道德沦亡达于极点。即就商业而论,以狡诈为能事,以倾轧为惯技,论人之短,炫己之长,小本营业固无论矣,即大而实业工厂亦往往有之,欲求提高商德,共相维护,殆如凤毛麟角,不可多得。”

在尊重商德上,银行业社会影响较大,应当起表率作用。盛竹书认为,“吾银行同业事事公开,与他种营业情形迥异,而团体固结又非其他商业可比,且自各地公会成立以来,彼此感情益形联络,固不患染此恶习。”然而,他也认为,“然近来各地银行纷纷开办,地面既阔,人数尤多,若非先时防维,难免不为习俗所移,况银行营业关系社会经济至巨且大,设或偶沾习气,影响较他业为尤甚。”因此,他提议,“请我银行同业各自以身作则,互相纠正,为外界所推重,作各业之表率。”

银行行员的行为规范,同样也非常重要。盛竹书认为,“近今世俗专尚奢侈,生活程度日高一日。银行行员兢兢自守,固不乏人,而或因交际广阔,入不敷出,亦实繁有徒。”另一方面,“银行因预算限制,固属爱莫能助,然长此以往,直接虽只关个人,而间接究有碍职务。”因此,他郑重建议,“拟请我银行同事组织公共俭德会,严订规则,俾各遵守,以资默化。”

有一个好的想法固属不易,但真正落实这个想法则更属不易。在此次的提案中,盛竹书还具体提出了《银行俭德会试行章程》,明确提出:“俭乃德之本,欲崇尚道德,应先从‘俭’字入手,本会以力从节俭,维护道德为宗旨。”该会由银行界先行提倡,以各银行行员组织之,会员以各银行行员为限。正、副会长由各行经副理任之,会计员由各行会计主任担任,文牍员由各行文牍主任担任,庶务员由各行庶务员担任。会员概不纳费,凡有印刷、纸张等费,由各行作正开支。

史事传说和人物传说的区别在于_史记记录了多少年的史事_史事

盛竹书拟订的《银行俭德会试行章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盛竹书还就节俭事项起草了具体规则。文字不长,照录如下:

(甲)情仪

凡各行本行会员有婚丧大事,应送情仪。经副理每人致送洋一元,各主任每二人合送洋一元,科员助员三人或五人合送洋一元;即本行经副理家有喜事等情,亦照此致送。惟练习生除有姻世谊,由家属自送外,在行概不致送。甲行与乙行会员,即联行与联行会员,如遇婚丧大事,除各行经副理外,概不分送请柬;如关于个人有姻世谊,不在此例,但送礼最多以二元为限。

近来俗尚遇亲友喜庆等事,动辄以数人具名情仪,分福禄寿喜等级,分送填注。往往论交情并无喜字资格,论地位不得不填福字,殊与礼尚往来之义大相背谬,本会应请裁制。

近今习惯,遇友人四旬、五旬诞辰,往往广集公份,同为庆祝。为友人诞辰藉作纪念,原无不可,但按诸惜财惜福之义,究属不宜。本会规定,如遇会员中有六旬、七旬、八旬寿辰,方可同伸庆贺,但亦宜在各地公会召集会员行公同设筵会宴,幸勿过事铺张。

(乙)宴会

各地同业重要人或与金融界有关系人莅临该地,由该地会员行名义在公会公同会宴,其酒席如各地公会有常餐,即在常餐加特别菜四种,以表敬意。在各主人固可节省金钱,在各来宾亦可免多酬酢。至凡各会员普通宴会,亦宜规定以四簋四碟四碗饭菜为限。

各银行逢节例酒筵,或折给同人作为储蓄,或折充善举,公同造福,由各行会员随时酌定,但勿可设席会宴,以有用之金钱作无谓之消耗。

(丙)服装

凡银行行员,对于服装本甚普通,无规定之必要,但为节俭起见,亦有应请注意者:(1)弃旧更新,亦颇耗费,羊子狐裘十年,颇有深意,应取法焉;(2)近今服饰竞尚新奇,舶来品尤为盛行,为节费计,应用朴实国货,庶符俭德原则;(3)布衣暖,菜羹香,古有明训,晚近商界中人以布帛为章身之具,实不易觏;会员中如练习生,应规定改用碗帽、布衣、布鞋,俾得养成习惯,渐达俭德目的。

(丁)用品

银行行员用品分个人、银行两种。关于个人,凡消耗物品,亟应概从撙节,其他如装饰品、设备品,有必需时亦宜务从朴质。关于银行,凡公共用品,固宜爱护,即印刷品、纸札类,虽属应用之品,亦须格外珍惜。

此外如俱乐部等事,除打弹弈棋弄琴外,最好概从革除,万不得已,亦宜严加限制。

以盛竹书置身商界三十多年的声望,对于此事的推动,自然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时至今日,崇俭尚德依然是良好社会风范的重要内容,值得大力提倡。今日的银行管理者,不知是否能从盛竹书先生身上受到些许启发呢?

上一篇: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有哪些
下一篇: 史事记忆到历史认识:基于意义关联的教学重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