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蔡东藩:一代史家 千秋神笔

蔡东藩:一代史家 千秋神笔

蔡东藩:一代史家 千秋神笔书生报国蔡东藩(1877-1945),字椿寿,号东藩,今浙江萧山临浦人,他以著有规模宏大的中国通俗历史演义而闻名于世。蔡东藩自幼聪慧过人,五岁那年,他跟随父亲到镇子集市置办年货。

书生报国

蔡东藩(1877-1945),字椿寿,号东藩,今浙江萧山临浦人,他以著有规模宏大的中国通俗历史演义而闻名于世。蔡东藩自幼聪慧过人,五岁那年,他跟随父亲到镇子集市置办年货。在一家杂货店,父亲挑好了几片黄鱼鲞,正准备付钱时,店主笑着对蔡东藩说:“听说蔡家有个神童,我考考你,我出个上联,如果你能对上来,我就把这鱼鲞送给你家,好不好?”蔡东藩点了点头。老板说:“我的上联是三片小鱼鲞。”蔡东藩稍一思索,脱口而出:“五个大乌龟!”听此妙对,老板和旁观的人们禁不住喝彩。

光绪十六年(1890),年仅14岁的蔡东藩考中秀才,在当地名噪一时。宣统二年(1910),蔡东藩赴京参加优贡朝考(优贡为地方推荐入国子监肄业的学生,经过朝考可授予一定官职),名列一等,被发派去福建候补知县。蔡东藩素来仰慕清官廉吏,对历史上清官廉吏的讴歌在他日后写就的历史演义中随处可见,如他在《明史通俗演义》中写到海瑞的事迹时,动情写道:“小子爱慕清官……且有佳句一首,作为海刚峰(刚峰是海瑞的号)先生的赞词道:由来贤吏自清廉,不慕荣名不附炎。怎奈孤芳只自赏,一生坚白总遭嫌。”

宣统三年(1911)春,蔡东藩风尘仆仆赶赴福建后,现实却使他大失所望,官场上那种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风气,让他十分愤怒,他写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枉文以求知,已增惭汗。如果再枉道以求官,那等于为国添一蝇狗,即为国家多一蠧贼。负己尚可,负国负民断不可以。”当年初夏,蔡东藩便称病归里。

此后,蔡东藩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写作历史通俗演义及教育事业中。他经常教导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读懂为人的道理”。蔡东藩对语文教学有许多自己的想法,民国建立的那一年,蔡东藩出版了《中等新论说文范》,在自序中他表达了对新国民、新国文的期待:“窃谓为新国民,当革奴隶性;为新国文,亦不可不革奴隶性……夫我伸我见,我为我文,不必不学古人,亦不必强学古人;不必不从今人,亦不必盲从今人。但能理正词纯,明白晓畅,以发挥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为新国民之先导足矣。”

笔下春秋

民国成立后,面对日益加剧的内忧外患,蔡东藩忧心殷殷,从1916年到1926年的这十年,他奋笔撰写历史演义,寄望通过史事劝诫世人,匡救时弊。

经同乡邵希雍的介绍,蔡东藩与上海会文堂书局建立联系,他撰写的历史演义最初都是由这家书局出版的,包括《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西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等,记述了自秦王嬴政即位的公元前246年到1920年共2166年间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

1935年,会文堂书局将蔡东藩撰写的11部通俗演义与许廑父续作的《民国通俗演义》40回,以《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总书名出版,这套书共计651万余字,分装44册。在十年时间里,写成这样一部完整的历史演义著作,真可谓著述界的奇迹。

此书出版后,立即成为风行全国的畅销书,拥有众多读者。这其中也包括了毛泽东。1937年1月31日,在延安的毛泽东致电在西安的李克农:“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这指的就是蔡东藩所著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著名作家萧三在《窑洞城》一书中写道,1939年春,他在延安亲眼看到毛泽东在阅读《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的《宋史通俗演义》。毛泽东十分珍爱这套书,后来把它从延安带到了北京。

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并不是虚构的演义小说,他在撰写前阅读了大量史料,他在《唐史通俗演义》序言中申明此书“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在《民国通俗演义》序言中称“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笔愧如刀,但凭公理”。

蔡东藩秉笔直书的风格让他在写《清史通俗演义》和《民国通俗演义》时遇到了一些麻烦。《民国通俗演义》的前80回出版后,有一天,一个军官气势汹汹地到上海会文堂书局来找蔡东藩,扬言要请蔡东藩吃“红丸子”(指子弹)。书局经理将此事写信告诉了蔡东藩,要他在写80回后的章节时“隐恶扬善”,蔡东藩愤怒地说:“孔子作《春秋》,要惩罚一下乱臣贼子,我写的都有材料根据,要我捏造,我干不来!”

安贫乐道

在著书的那段日子里,蔡东藩过着贫寒的生活。当时,他收了几个学生,边上课边写书,依靠微薄的稿酬维持生活,每天早上拎一只小篮,只花二三个铜板买些青菜、豆腐之类度过一天,有时还买些豆腐渣吃。在这样的困境中,蔡东藩却很乐观,他风趣地说:“书香之家,不吃豆腐之渣,我本非书香后裔,出生于贫苦之家,吃吃豆腐渣,又有何不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24日,杭州沦陷,隔江相望的萧山成了浙东抗战的前沿阵地。日军不断用飞机轰炸萧山县城和临浦、义桥等重要集镇,蔡东藩从临浦迁居庄里,那时他不仅在经济上十分拮据,而且体弱多病。

他在上海的一些友人,此时来信邀请他去上海共同建设“和平文学”。上海沦陷后,汪伪当局大力提倡所谓“和平文学”,目的就是要攻击抗战文艺,抹杀人民对于抗战的热情,鼓吹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和平文学”实际上就是“汉奸文艺”。爱国的蔡东藩对于这一邀请断然拒绝,他宁愿颠沛流离,也不愿折腰奔敌。抗战的八年间,在敌人炮火下,蔡东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45年3月5日,在抗战胜利前夕,蔡东藩与世长辞,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高莉莉 杨健儿)

上一篇: 历史文献纪录片《从瑞金出发》:从回望历史中找到精神密码
下一篇: 国承彦出席《先秦儒家哲学文献译解》新书发布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