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于北京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秦汉至明朝时期………………
第二章清朝时期(上)………………
第三章清朝时期(中)………………
第四章清朝时期(下)………………
第五章中华民国时期(上)…………
第六章中华民国时期(中)…………
第七章中华民国时期(下)…………
第八章新中国成立后(上)…………
第九章新中国成立后(中)…………
第十章新中国成立后(下)…………
参考书目…………………………………
第一章 秦汉至明朝时期
战国以前 东胡是游猎游牧于我国北方的部落联盟。乌桓山、大鲜卑山、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老哈河等山川、河湖地区都是其活动范围,后来又达到了东部蒙古高原。据学者研究认为,东胡为“通古斯”之音译,中国文献上,东胡因处于匈奴的东面,故称东胡。我国北方不少现代民族都发源于东胡,如蒙古、达斡尔、鄂温克、赫哲、锡伯等。
战国时期 匈奴和东胡各自的部落联盟最后形成,尤其是匈奴的势力发展最为迅速,并主要向东胡领地扩展,使东胡被迫从燕国正北向燕国东北迁徙。
约东汉末年 匈奴与东胡爆发战争,匈奴打败东胡,东胡主要分裂为拓跋鲜卑、东部鲜卑和乌桓三大部分。
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 拓跋鲜卑的祖先,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大鲜卑山”“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说明拓跋鲜卑逐步强大了起来。成为我国北方一个不可忽视的部落联盟,自汉朝以来的古籍文献,对其历史文化不断做了详略不同的记载。
东汉时期 拓跋鲜卑活动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大鲜卑山”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区。地当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阿里河镇境内。多数学者认为,拓跋鲜卑是锡伯族的直系祖先。
约公元18年(天凤五年) 世居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之拓跋鲜卑大部分开始从向南迁徙。
公元48年(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 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内讧不断,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分。这为与其相邻的鲜卑诸部的复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世纪中叶(东汉后期) 东部鲜卑中出现了著名的首领檀石槐。他被推举为鲜卑部落大人后,率兵“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劫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
386年(登国元年) 鲜卑中的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鲜卑统治者在与中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中,不断接受中原文化,其主体逐渐封建化。
443年(世祖真君四年) 鲜卑系统乌洛侯国派大使到北魏王朝,其大使“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这就是锡伯族先祖聚居之“大鲜卑山”嘎仙洞,其祝文写道:“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焘谨遣敞等用骏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翦凶丑,拓定四边。冲人纂业,德声弗彰。岂谓幽遐,稽首来王。具知旧庙,弗毁弗亡。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敢以丕功,配飨于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体而还。后所立桦木生长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谓魏国感灵祇之应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
490年(太和十四年) 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适应鲜卑社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如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改变鲜卑风俗、服制、语言,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又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的联合统治,加速了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北魏时期 北魏王朝的鲜卑主体与汉等民族逐渐融合,鲜卑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而留居大兴安岭山脉一带、嫩江、黑龙江流域以及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的鲜卑其他部落,开始被称为失韦(室韦)、地豆于、契丹、库莫奚等。从此,鲜卑之称从史籍中逐渐消失。其中锡伯族直系祖先室韦系统的南室韦开始在嫩江流域活动。
618年(武德元年)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据《唐会要》记载,唐朝建立次年(武德二年,即619年),我国东北地区的室韦便开始向其“遣使朝贡”,其中是否有南室韦,至今未见文献记载。
661年(龙朔元年) 唐朝为阻止高丽进犯,派人到东北室韦地区“大募兵”,南室韦(锡伯)由伊亲王(杨姓)、双亲王(关姓)、国亲王(苏姓)、多巡王(富姓)和一个白老将军(佟姓)率领杨、关、苏、富、佟五大姓之兵,前来扶余、前郭一带帮唐军打击高丽军队。
792年(贞元八年) 唐朝在我国东北地区各室韦部落聚集区,设置了室韦都督府,次年升格为室韦大都督府,以加强对室韦地区的统治,任命室韦首领为都督、大都督、将军、郎将等官。
隋唐时期 锡伯族的先祖南室韦已经驻足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洮儿河、绰尔河流域从事游牧和耕种。唐朝对室韦地区统治的加强,使唐政府对室韦各部的了解较前朝有所加深。例如,北魏政府把分布广泛的室韦只称为“失韦国”,而且轻描淡写,寥寥数笔;到了隋朝,把室韦分为五部,而且以“大”“北”“南”“深末怛”等方向、地名等词区分,对后人了解室韦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到唐朝,随着对室韦实际统治的实现,了解到了室韦部落的大致构成,开始多以部落名称区分之。如《旧唐书·室韦传》载:“室韦,我唐有九部焉。所谓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室韦、骆驼室韦……”
辽朝初期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用武力征服内蒙古地区洮儿河、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开始时,绰尔河、洮儿河等地的锡伯族先祖——乌古室韦,并没有屈服于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的武力征伐,经过后来其残酷镇压,才被彻底征服。因此,阿保机在锡伯族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至今把他的名字当做谈虎色变的恐怖物,来恐吓哭闹的幼童,如当小孩哭闹时,大人就会吓唬他们说:“莫哭!阿保机来了!”从此,锡伯族先祖同女真等部族一起被置于辽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因而在锡伯族文化中,遗留有不少契丹文化成分。
辽朝时期 锡伯部落随着契丹人开始接触儒家、佛教、道教等文化。在辽代,契丹与中原汉族的文化联系比前朝更加密切,而且辽以前,契丹便与汉族有了频繁往来,因此,中原汉族的儒、佛、道先后传入契丹地区,并且以国家的意志进行传播。如神册三年(918),亦即建辽第三年,耶律亿便“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在此之前,阿保机为夷离堇之二年(902),在龙化州建开教寺;即可汗位之六年(912),在皇都建天雄寺。这是契丹创建佛寺之始。辽中叶以后,佛教在契丹上自皇宫下至民间大兴起来。
1115年(天庆五年) 女真杰出领袖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建立金朝。接着打败70万辽军,致使辽统治下的契丹、室韦、汉等部族和民族摆脱辽统治,改置于金国统治之下。
1117年(天庆七年) 金朝军队攻陷春州、泰州等辽朝统治的重要地区,这里的锡伯部落基本都归服金朝。
1121年(天辅五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由于军供的需要,下令“摘取诸路猛安中万余家,屯田于泰州”(即锡伯部落聚居区),使锡伯部落聚居区成为金初重要的屯垦区之一。
金朝时期 聚居于内蒙古地区绰尔河、洮儿河地带的锡伯部落,同绰尔河以南、嫩江以西的其他部族(部分蒙古祖先等)仍被统称为乌古石垒部(即乌古迪烈部)。并逐步接受女真语言及文化。
金朝末期 锡伯部落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变化,已形成为锡伯部族,并开始向民族门槛迈进。
1211年(大安三年) 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大军南下,对金朝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这时,辽东方面以耶律留哥为首的十余万契丹人起兵抗金,向蒙古输城。至此,金对锡伯、契丹等部族的统治宣告结束,锡伯族开始被蒙古族统治。
1283年后(至元二十年后) 元朝政府将统辖东北行政的最高地方机构宣慰司“望轻”升格为行省——辽阳行省,锡伯部族处在其管辖之下。
1330年后(天历三年后) 元朝在绰尔河地区设立了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锡伯部族大部处在其直接管辖之下。
元朝时期 锡伯族先祖在嫩江流域,在后来的元朝屯垦使所管辖之下,仍以绰尔河(包括洮儿河)为中心的地区耕种,为蒙古贵族提供粮食。
1376年(洪武九年) 明朝以15万大军追击元军残余,取得了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明在东北的统治。至此,绰尔河、洮儿河等地的锡伯部族处在了明王朝统治之下。
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 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嫩江流域屯垦区的管辖,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统称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在兀良哈三卫中基本上都有锡伯族,但主要部分仍以绰尔河为中心活动。
明朝后期 永乐末期,在嫩江流域,随着兀良哈三卫形势的变化,开始出现科尔沁蒙古。科尔沁蒙古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奎蒙克塔斯哈剌属部。其牧地原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和海拉尔河一带,至明代属兀良哈三卫地。洪熙年间(1425)奎蒙克塔斯哈剌为额鲁特蒙古所破,避走嫩江,后因其子昆都伦岱青为阿鲁科尔沁,故号嫩江科尔沁以自别。当兀良哈三卫大部南迁后,科尔沁蒙古势力迅速扩展到绰尔河、洮儿河等地,从此,锡伯族处在了科尔沁蒙古统治之下,到明末清初,嫩江流域的女真人,以锡伯、卦勒察之名,役属于蒙古之科尔沁。明代后期,明统治者由于与女真的往来日益加强,将东北各部族都开始统称为“女直”,把处在山林地区或边远地区的部族则称“野人女直”或“林中百姓”,当时处在绰尔河、洮儿河等地的锡伯部族也被称为“野人女直”。
1588年(万历十六年) 我国东北苏完地方锡伯部落长索尔果及其子费英东,率领500户锡伯人投奔了努尔哈赤,他们均被归入“佛满洲”(旧满洲)而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后来,费英东佐太祖建帝业,功劳巨大。天命五年(1620),评定武功,他被授爵为三等总兵官。57岁死后,被追封为“直义公”。太宗下旨对群臣们说:被费英东弹劾的人没有怨言,被举荐的人没有骄色,我从来没听过像他那样善恶分明、直谏不讳的人。顺治十六年(1659)诏曰:费英东屡立战功,扩充疆土,进爵为三等公,希望祖上刻碑撰文记其功,并列在诸臣之首,为一代元勋。雍正初年,加封号为“信勇”。乾隆中期,进爵为一等公。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 锡伯部(当时称“席北部”)随科尔沁、叶赫、哈达、辉发、讷殷、珠舍里、乌拉、卦尔察等八部组成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而败绩。接着,部分锡伯族贵族开始携家族投归努尔哈赤。这部分锡伯人同样受到努尔哈赤的礼遇而被归入“佛满洲”(旧满洲)。
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授命下,额尔德尼和噶盖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创制了史称之“老满文”(亦称“无圈点满文”)。之后,清政府便用该文字记载清前期历史活动,给世人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清代历史满文老档。
同年,据《清太祖实录》卷三记载:“三月庚辰朔。初,哈达国万汗,姓纳喇,其国原名扈伦,后建国于哈达地,因名哈达,乃乌喇贝勒始祖纳齐布禄七代孙也。其祖克习讷都督,为族人巴代达尔汗所害,万,奔席北(锡伯)部相近之绥哈城居焉”。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
1626年(天命十一年) 据天命朝《满文老档》卷七十记载:“诺木图佐领下胡岱、巴珠、格卜库,自锡伯携妻子逃来有功,子子孙孙,著免正赋。如因过失而获死罪,则宥之;如获罚财之罪,则免之。将胡岱、巴珠此功,载于诺木图之敕书”。他们均被归入“佛满洲”(旧满洲)加以优待。
同年,据天命朝《满文老档》卷七十记载:“锡伯部之巴达纳,弃其祖先世居之地,率丁三十名来投有功,曾升为备御。巴达纳死后,以其弟霍洛惠袭为备御。自锡伯地方带来之人,著免正赋,子子孙孙,奕代恩养”。他们均被归入“佛满洲”(旧满洲)受到礼遇。
1628年(天聪二年) 据《清太宗实录》卷四记载:“八月丁丑。黎明,驰击希尔哈、席伯图(锡伯图)、英、汤图诸处,俱克之。翌日,遣精骑追捕败军,至兴安岭,获人畜无算,抗拒者杀之,其降者编为户口”。后金正在逐步统一东北锡伯族居住地区。
1631年(天聪五年) 六月初四日,东北锡伯人绰托、松塔礼前来盛京谒见皇太极,并进献马匹、貂皮等礼物,受到皇太极的回礼。
1632年(天聪六年) 据《清太宗实录》卷十一记载:“正月己未。论军中犯令罪,镶蓝旗柰格牛录下佟色,执席北(锡伯)地方贸易人,为厮养卒,因其盗米,杀之。佟色坐擅带新人罪,鞭一百,贯耳鼻”。
同年,在清太宗皇太极的授命下,达海等文人儒士将老满文(亦称“无圈点满文”)改革成新满文(亦称“有圈点满文”),至此,基本完成满文的形成过程。自此,清政府便开始同时用新满文记载各朝历史,用新满文翻译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典籍,编纂各类工具书等,为世人留下了上千万件清朝满文档案资料和各类古籍文献(其中很多为满汉合璧或汉满合璧)。
1634年(天聪八年) 11月,清太宗皇太极命令巴奇兰等去征伐黑龙江地区,要从科尔沁国舅吴克善(莽古思贝勒之子)所属的锡伯绰尔门地方经过,“则为东北冲途也久矣,特以地属外藩公行劫夺而莫能禁,行旅每视为畏途耳”。
12月,据《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一记载:清太宗皇太极命令巴奇兰等去征伐黑龙江地区,清太宗“谕之曰:尔等此行,道路遥远,务奋力直前,慎毋惮劳而稍怠也。俘获之人,须用善言抚慰,饮食甘苦,一体共之,则人无疑畏,归附必众。且此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携之而来,皆可以为我用。攻略时,宜语之曰:‘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尔等向未之知,是以甘于自外,我皇上久欲遣人,评为开示,特时未有暇耳,今日之来,盖为尔等计也。’如此谕之,彼有不翻然来归者乎?……入略之后,或报捷,或送俘,必令由席北绰尔门地方经过为便。将来遣人往迎及运送军粮,亦必于此处相待。”锡伯绰尔门为黑龙江重要通道。
同年,锡图库偕诸将略蒙古锡尔哈、锡伯图地,斩七十余级,获户口百余及牲畜以还。这表明后金正在逐步统一东北包括锡伯族居住地区。
1636年(天聪十年) 皇太极更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科尔沁蒙古成为清朝统治下的一部分。在这期间或之后,后金政府在科尔沁蒙古推行八旗制度,将其分编为十旗,把仍受科尔沁蒙古统治的锡伯人分散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之中。锡伯族青壮年均披甲为八旗军。当时的科尔沁蒙古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王、公、台吉、封建贵族作为统治阶层和剥削阶级,对广大人民进行封建统治和压迫剥削。广大锡伯族人民不仅受上述统治阶层、剥削阶级以及锡伯族剥削阶级的阶级压迫,而且还遭受民族压迫。科尔沁王、公、台吉、封建贵族还以元朝时期形成的眼光对待各少数民族,因此,不让锡伯等少数民族任参领、佐领以上官职。锡伯人在科尔沁十旗内,还承担各种杂役,如看护王、公、台吉等的牧场牲畜、府第、庙宇,并从事家内劳役。
1638年(崇德三年)锡伯人阿拜、阿闵等来盛京(今沈阳市)朝贡后金主皇太极,并进献貂皮等物,也受到皇太极的回礼。
1640年(崇德五年) 据《清太宗实录》卷五十记载:“三月癸巳。命每旗章京一员,每牛录下兵一人,往迎出征索伦兵。(皇太极)谕之曰:‘尔等此去,若有疲马,可分部留下,令其尾随尔等前去。尔等如能行过席北(锡伯)地方,至克尔朱尔根处相会,方可谓神速’”。说明后金当时已经征服了“席北地方”。(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贺灵(1954—),男(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人,在新疆人民出版社从事出版工作35年,编审。编辑出版400余部图书,近8000万字。
佟克力(1952-),女(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人,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贺灵与佟克力是鲜有的一对夫妻搭档。他们都来自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同为锡伯族,姓分别为“贺叶尔氏”和“佟佳氏”。他们生长于锡伯族的文化环境,带着客观、冷静的视角深入到本民族文化与历史中。他们曾合著《锡伯族史》、《锡伯族风俗志》等书,又分别担任《锡伯族百科全书》的主编和副主编。
锡伯文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