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补记】
“文汇笔会”微信公众号2月21日推送拙稿后,编辑部转来读者来信,指出“佚文”已于1981年6月7日《文汇报·笔会》(上图)刊出。我感到无地自容,就像采访不深入,写了篇报道被读者检举揭发是假新闻一样。这则题跋孙犁为什么改投《笔会》?他究竟跟没跟姜先生知会一声?我查阅先生编著《孙犁书札——致姜德明》(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从第12页找到了答案——
德明同志:
11/6惠函敬悉。刊物收到。六月七日文汇报登了那个题跋。原是他们约稿,我手头只有此稿,寄去,他们就登出了。标题及结尾,他们作了一点改动。请查阅该日报纸,此事我本应事先告诉你的。
入夏以来,大杂院的特色就都暴露出来,不能好好睡眠,写东西也就少了。如有合适稿件,一定寄呈。祝
好
犁14/6
对“大杂院”,姜先生作了注释:指当时孙犁所居住的天津市和平区多伦道《天津日报》家属大院。
这么说来,题跋的发表,先生或许在收到孙犁来信之前就看到了。题跋“标题及结尾”虽有“一点改动”,但“姜德明同志”还保留着。以先生对《笔会》的关注和师友对他的关爱,他不仅会先睹为快,而且告诉他这个消息的人恐怕还不止一两个,他不可能没看到。但先生确实忘记了。三四十年时间能够忘掉多少东西啊!否则,他大概率会像给“大杂院”注释一样给“那个题跋”注释的。
我并非推卸责任。文责自负,该反思就反思,该检讨就检讨,该改进就改进。毛泽东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说:“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一篇稿子如此,比一篇稿子大得多的事情更应该如此,可见调查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
甲辰正月十九
【编辑手记】
接连收到微信留言和邮件,说“孙犁佚文”就发表在笔会,我们除了惊讶读者中有不少“扫地僧”,也感慨于前辈编辑留下的文脉资源实在深厚,是富矿,也像无涯学海,值得不断学习、探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