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刘温书斋(张乔)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
《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当中的头四史,也是后人研究三国历史的最原始、最权威的资料。不过《三国志》有一个公认的缺点,就是过于简略。尤其是其中的《蜀书》。《魏书》当中有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仅有十五卷。偏偏陈寿就是蜀汉人,按理说也接触了很多蜀汉的史料。结果三国当中《蜀书》最简略,非常令人难以理解。有这样一种说法,蜀汉“国不置史”,所以就导致大量的史料缺失。不过蜀汉“国不置史”这件事却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这件事。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
蜀汉“国不置史”这句话本来就是陈寿说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也算是陈寿的一家之言。这句话记录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当中,陈寿还小小地黑了诸葛亮一把,说诸葛亮虽然政治能力很强,但是不置史官,考虑不周全。小编先贴一下原文。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按照《蜀书》这样的简略的情况,似乎印证了陈寿的这种说法。另外在《三国志·蜀书·杨戏传》当中列举了一批可以列传而又无法列传的人物,原因就是因为史料的缺失。小编下面列举出来。
邓方(庲降都督)、费观(巴郡太守、江州都督)、赖恭(太常)、黄柱(光禄勋)、王谋(太常)、何宗(大鸿胪)、吴懿(汉中都督)、张存(故广汉太守)、习祯(广汉太守)。
这些人当中有防区都督、重号将军、国戚、九卿、郡守。之所以没能列传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这说明蜀汉当中的史料确实很欠缺,也从侧面印证了陈寿所说的“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说法。
蜀汉存在史官
虽然陈寿明确说蜀汉“国不置史”,而且缺少灾异的记载。但从《三国志》当中可以看出,蜀汉具有史官,也记载了一些灾异的现象。首先说史官,《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当中是明确记载蜀汉有史官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
另外关于灾异方面,《三国志·蜀书》当中也有记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
其实上面提到的景星出现也算是“灾异”中的“异”(景星是一种瑞星)。除了《三国志》以外,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当中也有异象的记载。《汉晋春秋》成书时间晚于陈寿著《三国志》,习凿齿能够搜集的史料,按理来说陈寿也能够搜集到(当然不排除陈寿之后有人编造这段史料,而被习凿齿引用的可能性)。
《汉晋春秋》:“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
“国不置史”的争议之处
从上面已经看到,蜀汉“国不置史”这个是存在争议的。后世学者分为两派,一种认为蜀汉置史,陈寿有误;一方面认为蜀汉史官制度有缺陷,缺少记注官。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两种说法的观点。
一、陈寿诬陷诸葛亮
和蜀汉“国不置史”的说法一样,陈寿这个人也饱受争议。主流的观点是认为陈寿是一个良史,还有一种观点,陈寿的人品有问题,在《三国志》当中使用了很多曲笔。因为陈寿与诸葛亮父子有矛盾(陈寿的父亲原先是马谡参军,“街亭之战”后被诸葛亮处罚;诸葛瞻与陈寿不合),所以在为诸葛亮以及诸葛瞻立传时进行了诋毁。说诸葛亮不善于军事,又说诸葛瞻名过其实。平心而论,古代修史有为传主避讳的传统,陈寿对诸葛瞻进行这样尖锐的批评,确实是很难以理解的事情。
《晋书·陈寿传》:“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议者以此少之。”
而在阐述蜀汉“国不置史”的时候,陈寿又将矛头指向诸葛亮,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失误。为此唐朝学者刘知几认为这件事也是对诸葛亮的报复行为。
《史通·内篇·曲笔》:“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而陈寿评云"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诬诸葛乎?”
陈寿与诸葛亮的恩怨是刘知几认为陈寿假称“国不置史”的动机,而刘知几判断蜀汉有史官,除了《后主传》出现的史官以及《蜀书》的一些灾异记载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蜀汉置有东观、秘阁这样的机构和一批官员。东观是藏书的地方,这些官员负责掌管、校订书籍,也属于一个政权的史官。陈寿自己就做过蜀汉的东观郎、秘书郎。刘知几认为这些机构和官员的存在意味着蜀汉是置有史官的。
《华阳国志·后贤志·陈寿》:“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史通·外篇·史官建置》:“广求益部书籍。斯则典校无缺,属辞有所矣。”
二、蜀汉置太史令,不置记注官
蜀汉存在史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毕竟《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当中白纸黑字写着的。不过这与“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并不发生冲突。蜀汉的史官是负责天象的太史令,缺少的是负责记载言行举止的记注官。
《后汉书·百官志》:“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
另外认为蜀汉“国不置史”的学者认为蜀汉确实有东观这样的置史的机构,但东观更主要的职责是负责藏书、校书,即便东观也有修史的职能,但在蜀汉未必要行使这个职能。另外的那些灾异的记载可能出自其他书籍,被陈寿收罗为资料,未必就是史官的手笔。
《通典·职官八·诸卿中·秘书监》:“后汉图书在东观,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一人,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同异。”
三、蜀汉大量史料被销毁
小编不知道这种说法始于何处,没有找到相关的史料或者学术论文。不过网络上确实存在这种说法。在消灭蜀汉后,司马氏销毁了蜀汉大量史料,削弱蜀汉政权在益州的影响和权威。陈寿在著《三国志》的时候,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采用曲笔避讳,谎称蜀汉“国不置史”。但考虑到东晋史学家孙盛曾经看到过姜维与刘禅的密信的实物的事情来看,小编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晋阳秋》:“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
小结
虽然这件事一直存在争议,也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可以达到一锤定音的效果。但小编更偏向于陈寿的说法。毕竟陈寿撰写《三国志》的时候,距离三国时期并不长,而《三国志》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如果陈寿真的用这样拙劣的、易于拆穿方式诋毁诸葛亮,想来不会得到较高的评价。当然这只是小编个人观点,其中是非曲直还需要读者自行判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通典》、《后汉书》、《华阳国志》、《史通》、《“蜀无史官”之议述评》、《蜀“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质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