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它们是知识的传承,是智慧的结晶。然而,历经岁月的洗礼,这些珍贵的典籍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损伤和破坏。如何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文物修复技艺便派上了用场。
德州市文物修复项目非遗传承人郭玉玲,以其精湛的修复技艺,赋予了古籍新的生命。她用双手,以“指间医术”让这些千疮百孔的古籍重焕青春,让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长存。
从拜师学艺到精益求精
2009年,郭玉玲赴北京拜张炎增先生为师,学习古籍修复手法,开启了她的专业修复之路。2010年她创建了德州玉玲古籍工作室,2023年将工作室迁到了董子文化街,多年的深耕也使她的技艺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然而修复中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多,她对进一步提高技艺变得越来越渴望。为了进一步提升技艺,郭玉玲于2016年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深造,成为“国宝”修复人朱振彬老师的弟子,成为古籍修复领域的国家级谱系中的第三代传人。
工匠精神:耐心与细致的体现
古籍修复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和细致的工作。郭玉玲常说,“胆大心细、耐得住性子、静下心来”,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她对工作的专注,也是她修复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每一张书页的修复,都可能需要大半天的时间,而整个修复过程更是包含了拆书、洗书、配纸、补书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郭玉玲修复好的一整套《本草纲目》就是她技艺的最好证明。每修复完成一本古籍,她都感到无比的成就感。她希望通过古籍修复这项传统技艺,让破损的古籍重获新生,让后代能多方面的了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籍修复,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自2015年以来,郭玉玲已经培养了两代共计四位古籍修复传人。她不仅在修复古籍,更在传承和创新这项传统技艺,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来,让后代能多方面的了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往/期/回/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