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新唐书·魏征传》《贞观政要·君道》《贞观政要·论任贤》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新唐书·魏征传》《贞观政要·君道》《贞观政要·论任贤》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新唐书·魏征传》《贞观政要·君道》《贞观政要·论任贤》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A所以B居安C思危D正E为此F也G安H而I能J惧K岂不L为难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B. “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 “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D. 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B. 因李靖、王珪到来,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他处,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

C. 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不记旧恨,对贤能之人委以重任,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他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王珪等人才,无愧于古人。

D. 唐太宗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以史为鉴进行劝谏,让太宗明白欲壑难填,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后尘,要知足戒奢。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

(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

14. 唐太宗为什么会用“妩媚”来形容魏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0. DGK

11. D 12. B

13. (1)当朝廷大臣到地方上巡视时,官吏要向他们请示公事;大臣回朝以后,陛下也要向大臣询问民间疾苦。

(2)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因供奉不奢侈而悔恨呢?

14. 魏征作为曾经敌方阵营中的人而受到重用,他在进谏而君主不从时,仍能坚持己见,唐太宗可见其骨鲠气节。魏征引用尧、舜事例,把皇上比作尧、舜,唐太宗看出魏征臣服的态度,知晓他的“逢迎上意”利国利民、造福百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吗

“居安思危”是成语不能分开,“所以”领起“居安思危”分析原因,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

“正为此也”的意思是“就是因为这个”,与前句“所以”呼应,陈述原因,可在后面的G处断开。

“岂”意思是难道,用在句首,表反问,前面K处要断开。

故选DGK。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本来。句意: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C.正确。的确、确实/如果真的。句意:的确可恶。/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D.错误。表方法、凭借/……的原因。句意: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错误﹐原文意思只是唐太宗疑惑李靖等人作威作福,且他听了魏征的观点,不再追究。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当;“出”,到地方上巡视;“谘”,请示。

(2)“兢”,小心谨慎;“戒约”,警惕约束;“奈何”,怎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妩媚”指姿态美好。

由原文“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我能弃怨用才”可知,魏征作为李世民对手“隐太子”的臣子,太子败亡,本改谄媚事奉太宗,但是魏征“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能刚直不阿劝谏唐太宗,多次让唐太宗很尴尬“数批逆鳞”。

魏征用上古治世明君舜的事例“尔无面从,退有后言”来解释,又把自己事奉唐太宗比做“稷、蒐所以事尧、舜”,使唐太宗觉得自己堪比尧舜,能把天下治理得如尧舜时代一样清平,所以转而欣赏魏征,认为他忠诚、可爱、姿态美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说:“保住江山是困难还是容易?”侍中魏征回答说:“非常难。”唐太宗说:“只要能任用贤能的大臣,接受直言诤谏,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很难?”魏征说:“纵观自古以来的帝王,处在忧患危难的境地时,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才会虚心接受大臣的意见。等到了局势安定可以享乐的时候,心里就必然松弛懈怠,议事的大臣只会让自己小心谨慎、心怀戒惧,一直这样下去,(国家)就会逐渐衰落,走向危亡。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吗?”(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唐太宗到九成宫,宫女住在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接着来到,官吏便把宫女安排在别处住而让李靖、王珪住下。皇帝得知后,发怒说:“难道李靖、王珪等人在此作威作福了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魏征说:“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而宫女只不过是在后宫打扫清除的奴仆罢了。当朝廷大臣到地方上巡视时,官吏要向他们请示公事;大臣回朝以后,陛下也要向大臣询问民间疾苦。这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官吏不能不去拜见他们。至于宫女就不一样了,供应食用之外用不着参见侍候。如果因此查办官吏,将会惊骇天下人的耳目。”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后来唐太宗在丹霄楼宴饮,酒席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珪侍奉隐太子、巢剌王时,的确可恶,我能放弃怨嫌任用人才,无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您不听从就随便答应,担心您就这样照办。”皇帝说:“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 ”魏征说:“从前舜帝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顺从说可行,刚离开又议论起来,这就是背后的话,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皇帝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疏慢,我只觉得他姿态美好!”魏征连连拜谢说:“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臣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触犯陛下啊!”后来唐太宗驾幸洛阳,路上住在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说:“隋朝只管责备人家不进献饮食,或是责备人家供奉得不精美,这样无限制地苛求,终至于亡国。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因供奉不奢侈而悔恨呢?如果认为供给已经充足了,如今就已经够充足了;如果认为供应不足,那么即使万倍于此也不会满足!”皇帝惊讶地说:“没有你,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唐书新发现_新唐书_唐书新唐书

材料一:

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九二·唐纪八》)

材料二:

太宗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房玄龄,初仕隋。太宗徇地②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论者称为良相焉。杜如晦,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③,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时称房、杜焉。魏征,初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④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徇地:掠取土地。③端拱:闲适自得,清静无为。④隐太子:太子李建成。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宗A既诛B隐太子C召征D责之曰E汝离间我F兄弟G何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因其封地主要在以前秦国境内故称秦王。

B. 藩,屏障,与《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C. 四方,原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泛指各处,文中指天下亦即整个国家。

D. 敛容,神色变得庄重,与《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的“敛容”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封德彝受命推举贤能,很久却一无所得,他认为自己已很尽力,只是当下没有奇才。

B.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认为治国安邦之本须用对人才,故选才不拘一格、不问出处。

C. 房玄龄与太宗一见如故,感念太宗知遇之恩,尽心尽力,日夜操劳,不敢稍有所失。

D. 魏征有经国之才,但性情耿直,常常不顾情面犯颜进谏,规劝太宗,深得太宗信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2)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14. 简要分析唐太宗是从哪些角度批评封德彝的。

【答案】

10. CEG

11. B

12. C

13. (1)当时军政、国政事务繁多,杜如晦分析、决断如流水般顺畅,很是被当时的人佩服。

(2)太宗多次把他请进内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14. ①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②圣君选才:难道都向异代借才吗?③识才慧眼:是你不识人才,而非当下无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唐太宗杀了隐太子李建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他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太宗”作主语,“诛”作谓语,“隐太子”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

“责……曰”是“召征”的目的,二者关联紧密,不可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

“汝”作主语,“离间”作谓语,“我兄弟”作宾语,故应在G处断开。

故应在CE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藩”,文中指古代诸侯王的封国;/篱笆,屏障,引申为边境。句意:如果大王只想保守藩王地位。/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C.正确。

D.正确。句意:唐太宗听了后神色为之庄重。/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房玄龄与太宗一见如故”错,原文是“太宗一见,便如旧识”,意思是太宗与房玄龄一见如故,而不是房玄龄与太宗一见如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断”,决断;“为……所”,被动句,被;“服”,佩服。

(2)“数”,多次;“引”,请;“访以政术”,介宾短语后置,“以政术访”;“访”,请教;“政术”,治理国家的办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能力。

(1)根据材料一中“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概括:唐太宗认为用人如器,要各取所长。这是他从用人之道方面批评封德彝;

(2)根据材料一“岂借才于异代乎”概括:唐太宗反问封德彝——难道都向异代借才吗?这是他从圣君选才方面批评封德彝的;

(3)根据材料一“正患己不能知”概括:唐太宗觉得是封德彝不识人才,而非当下无才。这是他从识才慧眼方面批评封德彝的。

新唐书_唐书新发现_唐书新唐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他,他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代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朝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材料二:

唐太宗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唯有得到优秀的人才;使天下太平的根本,也是要得到人才。”房玄龄,起初在隋朝做官,唐太宗攻占渭北时,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太宗与房玄龄一见如故。房玄龄遇到了知己,于是尽心竭力,日夜操劳,尽心尽责,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舆论称他为良相。杜如晦,初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内人才济济,被调外任者很多,唐太宗对此感到忧虑。房玄龄说:“府中官员离开的虽多,大都不值得可惜。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智,见识通达,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如果大王只想保守藩王地位,安分自得,就用不上他;如果大王定想经营天下,非用此人不可。”唐太宗从此对杜如晦更加礼遇尊重,托以心腹大事,常常让其参与重大事务的谋划。当时军政、国政事务繁多,杜如晦分析、决断如流水般顺畅,很是被当时的人佩服。他与房玄龄共同执掌朝政,当时的人合称他们为“房杜”。魏征,先前担任太子洗马。他看到唐太宗与隐太子李建成暗中争夺帝位,常劝李建成早做打算。唐太宗杀了隐太子李建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他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却慷慨自若,从容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唐太宗听了后神色为之庄重,对他分外以礼相待,并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太宗多次把他请进内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征向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又刚直不阿、不屈不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庆幸遇到赏识自己的国君,竭尽全力为之效劳。唐太宗说:“魏征以前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尽心竭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和古人相比也没什么惭愧的!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

上一篇: 郭氏研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郭氏宰相世系勘误四则
下一篇: 古今时代的鬼怪故事有哪些(5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