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听说过“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苏秦游说秦王,不被接纳,贫困潦倒回到家。家里人也不待见他,妻子不搭理他,父母不跟他说话,嫂子也不做饭给他吃。于是,他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股。一年后学成,再重新游说六国,最终合纵诸侯抗秦。苏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重点是,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读的是什么书呢?
就是《太公阴符》。
为姜太公所作,先秦时期黄老道家的典籍。可惜,经过秦始皇焚书,《太公阴符》没有列入历史的正册,而逐渐被边缘化。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
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
这本书太神奇,从南宋开始,一直被怀疑为伪书,到了清朝,更被确定为伪书。
直到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个考古发现,确定《太公》是真书。这本书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书中的计谋不得了。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我们从中挑选几个经典句子出来,以小见大,学习太公的智慧。
1、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
如果一个人的智谋和见解,和大众相同,那么他就不是国师;如果一个人的技能和大众相同,那么他就不是国工。
在一个随大流、从众的社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多少人敢于不从众呢?太公这句话说得太妙了。
除非你只想当一个平庸的人,波澜不惊地度过一生,那么与众相同,是比较舒服的方式。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其思想、眼界、见地、行为、处世,通常是与众不同的。如果你和别人不一样,不要担心,不断强大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
2、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如果你想取得一样东西,就先要给出一些东西。太公用钓鱼做比喻,你想钓到鱼,就要先投出诱饵。
想要别人帮你卖命,你就需要出重金;想要笼络人才,就需要给出职权;想要对方关注,就要先投其所好。
太公这条“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基本上放到哪里都通用。比如,你想追一个女孩子,那就先要送花,送礼物,请吃饭,联络感情,没有这些给与,则很难取之。
3、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于无战。
这点更是颠覆了人的常识。一般人都认为,赢,才是最好的。
太公认为,不出手而解决问题,才是真的赢。能用文解决的,就不要用武,不待张军,理于未生,胜于无形,上战于无战。
举个例子:在一场战役中,对方损伤800人,你损伤200人,结局是你赢了!
而太公认为,这不是上战,上战根本就是不打,而能把问题解决。
后来的《孙子兵法》和计谋,也沿用了太公这一思想: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回到刚才的例子,一场战役中,对方损伤800人,你损伤200人,你赢了!庆祝胜利!可是想一想,那损伤200人的家属,一定是哭泣的,为失去的亲人哭泣。劳财伤命,哪里来的真正赢呢?
从这点看,太公的计谋是文为上,逼不得已,才使用武。所以,我们要谨记这点,上战于无战,不要轻易大动干戈。
4、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
这句话的重点是,不守一术。意思就是,要善于变化,随机而动,不限定一种方法。
举个例子,孙膑和庞涓打平陵之战,用的阵法,就是临时创新的。本来,孙膑摆出来的是颠倒乾坤八卦阵,蛇阵,可等庞涓一打进来,他就马上变换阵型,一种以前没用过的圆阵。庞涓分不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就败下阵来。
不守一术,善于变化。
前段时间,我写一篇文章,用《道德经》去解释孔孟记载的“舜帝传大禹十六字心法”,有些读者就批判了,说我不应该用《道德经》解释,而应该用儒家的东西去解释。
哪里来的应该?哪里来的不应该?很多学者有真材实料,很厉害,唯一的不足就是守一术,不懂变通。不懂变通,就容易排他,无法接受新思想,也难以融会贯通各门各派的思想和精华。
5、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一个人太强势,过度了就会折;太张扬过度,就会有所缺。
物极必反,月盈则亏,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为人处世,做事业,做工作,都不能太过度,过犹不及,凡事要“求中”。“允执厥中”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核心。大家勿忘。
《太公阴符》这本神奇的书,至今没有完整版,可从已经考证的资料看,太公的大智大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大家有时间可以搜相关的资料研读,愿君进步。
PS:本文由易先生原创,从一个全新的视野,解读人文历史。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