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传》游记的文本定性与构成,对于一部完整的游记文学作品而言,其自身游记文体的构成,乃是根据书中描绘、讲述的内容和典型的文本创作方法而定性的。这也就是说,游记作品虽然存在有笔记、日记、诗歌、散文等诸多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但不论其具体的内容如何构成,形式如何发生变化,游记作品始终存在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和典型的属性特征。《穆天子传》作为一部具有典型游记特色的先秦著作。
其所具备的游记文学特色,首先就突出地表现在整部著作的写作内容及构成形式上。可以说,书中对于中国古代西域山水地理的描绘,自然动植物的记录,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的述说,不仅为世人呈现出了一幅磅礴纷纭的地理游记大观,更让我们通过周穆王的传奇西行经历,领略了古代西方的地理世界与风土人情。游记的发展演变与文体构成一、游记的概念及发展演变关于“游记”一词的准确概念,学术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统一而明确的义,面对如此众多的游记定义,我们需要科学、理性地进行认定分析,进而得出一个准确的认识。从“游记”的原始词义上看,“游,旗旌之流也。”其意为如同旗帜下边悬垂的飘带,随风飘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后来被人引申为出游、嬉戏以及心灵之游。这也就是说,单从“游”的本字而论,存在有形之游与无形之游这两个方面,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游记”主要指代的是有形之游而非无形之游。因此,通俗的来讲,“游记”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更多地指代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作品因其内容的丰富而常常带有议论色彩,科学色彩以及抒情色彩。如《穆天子传》《封禅仪记》《入蜀记》等这类有明确记载的真实游历活动都属于我们所讨论的游记之列,而《逍遥游》《桃花源记》等由作者自身的精神想象而来的虚构的游历活动都在我们所说的游记之外。需要明确的是,“游记”中的“记”是记载、记录之意,它不是某一特定文体的指代。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赋、书、序、记等各种写作形式都可以作为游记的载体,只不过其内容结构要符合游记作品的特征。实际上,中国古代游记的概念及发展演变,两千多年来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先秦乃至两汉时期,则是中国古代游记重要的孕育和萌芽时期。首先,是以《禹贡》《山海经》等文献为代表的记述历史地理的游记作品(或者称为地学游记),这说明对历史地理的记述是游记作品内容的重要元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以审美观赏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尚未真正产生,人们绝大多数的出行或者周游活动都是带有十分明显的政治目的或社会功效,但这一时期游记写作的组织架构正在逐步发展形成。
例如,《穆天子传》就是中国古代游记孕育和萌芽时期的一部极具早期代表性的游记作品,其对西周穆王游行的记载,除了保留有大量的古代历史地理文献,更在写作构成上已经初步呈现出游记作品的雏形。当然,出于历史发展的需要,这种游行活动是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的,即显示周王朝至高无上的权威,借以震慑、安抚周边少数邦国部族。到了汉代,人们的出游活动进一步增加,游行的范围领域进一步扩大,对自然山水和宫廷建筑的了解也日渐增多,于是以诗赋、散文等文学形式表现游记的作品开始出现。如东汉马第伯所写的《封禅仪记》就以散文的方式对汉武帝封禅泰山的历史经过进行了准确而生动的记录与描写。
总体而言,先秦至两汉时期虽然仍处于游记的积累和萌芽时期,但当中的一些作品已具备相当的游记特色,故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游记作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正式形成的大发展时期,那一时期社会政治混乱,玄学盛行,文人雅士四处游历,寄情于山水田园,因此,游记作品群星璀璨、数量极多。例如,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游名山志》、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是那一时期游记作品的杰出代表,其中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其全面系统的山水地理记述,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文学的最佳典范。
但这一时期的游记作品仍然以诗序体、书信体和骈文居多。唐宋时期游记作品不断发展繁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形神兼备,情文并茂,乃唐代游记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宋代,出现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议论性游记作品。除此之外,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等日记体游记也在其它不同层面极大丰富了游记的类型。明清之时,游记作品极为繁盛。
不仅产生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等精美的游记小品,更出现了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这样举世瞩目的鸿篇巨著。清代,钱谦益的《游黄山记》、方苞的《游雁荡山记》、姚鼐的《登泰记》等大量的山水游记对自然山水的描摹和赞美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深刻影响。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游记萌芽于先秦两汉,形成和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无论就其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显要地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