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允文允武,不仅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还是一位豪放派词人。根据已知的文献记载,岳飞大约留下二十多篇诗词名作。
岳飞不是专业的文学家,他的诗词造诣没法与李白杜甫、苏轼晏殊相媲美,但岳飞的诗词透露着一股豪迈,这是所有工于文章的文人士大夫难以达到的境界。
岳飞的诗词好在哪
有人会问,岳飞的诗词到底好在哪?我想岳飞的诗词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是因为读者从中感受到一股英雄气概。尤其是《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完全有资格称得上神来之笔。历朝历代中,会打仗的人没有岳飞会写诗词,会写诗词的人绝没有岳飞会打仗。
每次读到“饥餐胡虏肉,笑饮匈奴血”,心中那股澎湃激昂瞬间迸发。很多文学评论家点评这首词时,总会把它解释成艺术化表达手法,说岳飞用十个字把内心对侵略者的憎恨表达得淋漓尽致。
殊不知,这是岳飞行军打仗的真实状况,吃胡虏肉、喝匈奴血,岳家军真的干过。
岳家军真吃过胡虏
战争本身是件非常事,也是对人性莫大的考验。不可能每一场战争都有充足的粮草供应。在后勤供应不及时,粮草短缺的情况下,吃人并不是奇怪。
南宋文学家岳珂(岳飞的嫡孙,岳霖的三儿子)为了给岳飞洗雪沉冤,曾撰写长达二十八卷的文集《金佗稡编》,他在文集中写道:
先臣还师保泰,虏骑二十万披城而阵。先臣独以扶伤饥嬴之卒,贾其勇于累战之余……饷道无所从出,先臣乃刲尸继廪。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先臣指的是岳飞,“刲”是切割的意思,“廪”是粮仓的意思。
这段文献描述是岳飞指挥的泰州保卫战。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春,女真名将完颜兀术犯境,南宋朝廷匆忙应对。在大臣的举荐下,岳飞临危受命,以“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的身份火速增援泰州。同年八月中旬,岳飞带领将士抵达泰州,泰州保卫战一触即发。
泰州保卫战中,岳飞处在极度劣势状态。孤军奋战又没有充足的粮草供应,岳飞自然不是女真名将完颜兀术的对手,岳飞只能带着将士拼死抵抗,且战且退。这场战役残酷到什么程度?由于宋军没有粮草,只好拿战死的敌人来充饥。
或许,有人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此事,说岳珂是岳飞的亲孙子,他为了给祖父辩冤,会不会有可能夸大事实。毕竟,泰州保卫战已经过去一千年,谁也没有经历过那场战役,也无法对怀疑的问题作出有力的解释。但战场上吃敌人,绝不是只有岳家军。
“以同类充饥”不是新鲜事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以同类充饥”真的史不绝书。每逢战争或旱涝引发的大饥荒都会出现“易子相食和卖儿鬻女”的情况。这种事情在二十四史中,比比皆是。《史记·白起王剪列传》记载说: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阴是偷偷的意思)
公元前260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秦国主帅白起把赵军围困在荒山野岭长达46天,赵国的粮道也被秦国截住。赵国将士为了活命,经常三五成群暗地里把战友干掉,以此来充饥。
晋朝郭颁曾著《魏晋世语》说: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郭颁的这段记载更令人害怕。早年,曹操的实力还没有做大做强,外出打仗经常为粮草犯愁。
有一回,他经过程昱所在的郡县,吩咐程昱给自己提供三天的粮草。程昱一时半会拿不出那么多粮草,怎么办呢?他暗地里命人给曹操军队提供“肉干”。曹军一看,别的郡守都是提供粗粮,只有程昱太够意思了,居然给大家准备这么多肉。
但是此事过去后,有人向曹操密奏说,程昱供应的肉干实际上是人脯。曹操听后,瞬间对程昱失去好感。虽然程昱也有社稷之才,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与这件事有直接关系。
为了生存的需要
“以同类充饥”在幸福祥和的日子里,听起来像是件天方夜谭。实际上,“以同类充饥”完全是为了活下去的需要。有句话说“千万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住任何的考验”,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人都快要饿死了,哪里还能受道德约束。粮食吃完了,鸡鸭鹅吃完了,野草树叶吃完了。除了不能吃的土块以外只剩下同类,这时候已经不再需要道德的遮羞布了。
此外,仇恨也能导致吃同类。明朝名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后,普通人不明白事情的真相,以为袁崇焕真做过通敌的事。袁崇焕被处斩的那天,道路两旁站满围观的人,大家争着去抢食袁崇焕。
明朝人张岱所著《石匮书后集》记载如下: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这种明目张胆地吃同类的行为,大多是源于内心充满仇恨。岳家军之所以要吃胡虏肉,抛开粮草短缺的要素外,也有仇恨掺杂其中。所以“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绝不是书本上解释的那样,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夸张手法,这是真实的战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