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国外悬崖上发现大量汉字,2017年中国专家查明:与《后汉书》有关

国外悬崖上发现大量汉字,2017年中国专家查明:与《后汉书》有关

国外悬崖上发现大量汉字,2017年中国专家查明:与《后汉书》有关在经过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一带时,不料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大雨,二人便就近躲到一处断崖石壁下避雨。杨方教授向记者补充道:“在《后汉书 窦宪传》中曾经记载

许久许久的岁月,形成了一点点的历史;

许久许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点点的文化;

许久许久的文化,才形成那一点点的文明……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不论是经历多少朝代的更迭,几乎每一次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必定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兴盛!

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一直是中国人的共识。

一件件文物的发现与挖掘,与史书的记载互相佐证,成为了华夏文明曾经强势存在的有力证据。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

01 发现文物

1990年,蒙古国的两名牧民像往常一样外出游牧。在经过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一带时,不料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大雨,二人便就近躲到一处断崖石壁下避雨。

雨水将石壁上的灰尘洗刷干净,让两名牧民无意间瞥见了石刻上好像有若隐若现的印记,像是有些年头了。

二人立即将发现上报给了相关专家团队,蒙古国的专家展开研究后,确认这是文物,并且已经时隔上千年了!

可是上面刻的内容却让他们无从下手,只能粗略判断出是汉字,至于石刻具体内容及其含义,他们实在为难,就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直到2017年8月,内蒙古大学的专家学者受邀与蒙古国的成吉思汗大学的学者合作,共同破解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一处石刻。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

我国学者到达现场后,很快就确认了,这是汉隶。如果没有认错的话,应该是班固的《封燕然山铭》。

这可是个重大的发现,但考古是严谨的。国内其他专家也迅速赶到现场,复旦大学的教授杨方看后,激动地说:“如果真找到,就对上了!”

经过对拓片的反复确认,再和史书上《封燕然山铭》的内容进行比对,结果一字不差,终于确认了这就是《后汉书》里提到的那块石刻!

在场的专家学者不无感慨万千,有几位专家望着悬崖石壁热泪盈眶:“终于找到了,中国人可是找了1000多年啊!”

杨方教授向记者补充道:“在《后汉书 窦宪传》中曾经记载了东汉时期,朝廷派出窦宪与匈奴大战并取得了胜利,一同前去的史学家班固便当场在燕然山上写下了这首《封燕然山铭》,命人刻在了石壁上,可是后世没有办法确定燕然山的位置一直没有找到这块石壁,今天终于找到了!”

后汉书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国内的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这一喜讯,不免有朋友对此不明觉厉,为何这么一块石壁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

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02 历史背景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擅长骑射,战斗力十分强悍。这点在影视剧中也常有体现,匈奴人经常挑衅中原的政权。

从秦始皇时期就有记载,编入课本的《过秦论》中就曾记录过和匈奴的战争“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匈奴人骑着马在边境挑衅,有机会就侵犯打劫一番,打不过就跑,十分狡猾。边境百姓都是靠着耕地过活,也没法像匈奴人一样把家当带走,所以不堪其扰。

汉代历代皇帝不管是和亲还是出兵,都只能维持一时的平稳,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决心出兵镇压匈奴。18岁的霍去病封狼居胥,一举击溃匈奴的防线,收复了河西走廊,这是很多人熟知的故事。

可是真正地为汉朝解决匈奴问题的那一场大捷,正是窦宪勒石燕然的这一次。

03 燕然勒功

窦宪势力极大,嚣张跋扈无法无天。可是他十分有头脑,利用自身势力,把一个个窦家的人推到了重要的位置。找不到窦家人管理的职位,他就把一些无能的人推举上去,方便自身掌控。

据说当时窦家直接霸占了当朝公主的一所宅院,而公主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可见其势力之大。

形成了文臣十分忌讳的“外戚弄权”,窦家一时风头无两。所以国舅窦宪向来嚣张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

东汉章和二年,汉章帝驾崩。汉和帝即位,此时他才年仅十岁!这样一来,便只能由窦太后监国,掌握朝政。

而窦宪就是窦太后的亲弟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此时皇帝年纪尚小,姐姐掌权,自己又手握重兵,窦家可以说是一手遮天。

此时宗室的齐殇王刘石带着儿子刘畅进京吊唁汉章帝,机缘巧合之下,刘畅成为了窦太后的情夫。

窦宪眼看刘畅借着姐姐的势力的壮大起来,害怕他瓜分自己的权力,就干脆杀死了刘畅,还把罪行嫁祸给了齐殇王的次子刘刚。

窦太后知道是窦宪下的黑手,大发雷霆地将他囚禁在内宫。原本罪行累累的窦宪就让太后十分不悦,这次忍无可忍的她扬言要大义灭亲!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

这是窦宪始料未及的,为了自保,他便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希望能够将功赎罪免于死罪。而窦太后也确实还是舍不得弟弟,算是给个台阶下。

此时南匈奴也表示出依附于汉朝,并且请求朝廷出手帮忙攻打北匈奴。于是窦宪顺势成为了车骑将军,率领大军攻伐北匈奴。

《封燕然山铭》的作者班固作为窦宪的幕僚,也就随军出发了,他担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虽说窦宪专横跋扈,可也确实是个军事人才。这一仗他带领大军势如破竹,斩杀大小部落首领一万三千多人,生擒活捉者不计其数,俘获了牛羊数万头。

最大快人心的要数燕然山这一仗了,把北匈奴打得溃不成军,从此向西逃窜。于是班固创作《封燕然山铭》来记录此事,命人将内容刻在燕然山的石壁上以宣扬大汉国威,昭铭盛德。

这场战役先后有不少大小部落首领主动投降,共计二十余万人。客观来说,战果比霍去病还要略胜一筹,这一仗是空前绝后的胜利。

后汉书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04 北伐匈奴的后续影响

战功赫赫的窦宪班师回朝,自然是免于之前的死罪,可是权倾朝野的他也有了谋反的势头。

少年天子汉和帝虽然年纪小,但是也同样杀伐果决。他暗中清除了窦氏党羽,在14岁时就成功扳倒窦宪,把他赶回封地,赐令窦宪自杀。

跟随窦宪的一众人等自然也没能幸免,包括班固也受到株连锒铛入狱。在狱中受到小人谋害,等汉和帝发现时已经冤死狱中。

那向西逃亡的匈奴残党呢?

有历史学家曾经这样比喻“汉朝人就像锤子,匈奴是被锤子敲打的钉子,而欧洲人就是被钉子戳中的那堵墙,”北匈奴经此一役元气大伤,起初他们蛰伏在西域妄图反击,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强大的汉帝国让北匈奴望而生畏,于是他们只能向西逃亡。

公元4世纪的一天,匈奴人在游牧时为了捕杀动物,无意间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当他们穿越漫长的沼泽地时,发现了一片物产丰富的大草原——乌克兰大草原。

于是匈奴残部决定定居这里,骁勇善战的匈奴人打败了原住民“东哥特人”。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匈奴人又发展壮大起来了。

日益壮大的匈奴人口迅速增加,疆域也迅速扩张,最终建立了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的匈奴王朝,昔日的罗马帝国在这样的威胁下逐渐消亡了。

后汉书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2004年,2500多位公民向匈牙利相关人权组织申请成为“匈奴族”,尽管被官方予以驳回,却还是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匈牙利在很多风俗习惯与历史上的匈奴异常吻合,比如脱帽致谢,崇尚日月,敬天地鬼神等习俗。

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古墓群,其中的陪葬品与匈牙利王室的古墓群陪葬品高度相似,似乎也证明了匈奴人与今天的匈牙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

站在今天的视角上回看窦宪燕然之功,不仅仅是解决了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甚至还无意中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那么纪念燕然山这一场大捷的铁证——《封燕然山铭》的石刻,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仅证明了匈奴西迁这一史实,还是中国悠久历史和大汉强盛国力的证据之一。

所以燕然山石刻的发现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齐木德道尔格也说:“这是人类的一个历史记载。”它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一时之间,立刻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可是其中也不免产生了一些误解和谬误。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

05 格物致知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先生认为,自己作为学者有必要用公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对“燕然石刻”作出学术界应有的说明和认识。

首先从知识层面来说。

唐代以后,在刊刻碑石时会普遍地请书法名家亲自上手刻制。如果按照这个判断当时的情况来说,班固应该就是刻石的最佳人选了。

所以不少说法是班固亲手刻的石壁,可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时候,绝对不能简单地想当然。

不得不提的是,在汉代,因为在石上刻书的人是不能标记自己姓名的,这对文人来说带有一种莫名的屈辱感。所以对碑刻历史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东汉时期,往石头上刻字是一个非常低贱的职业。

可是创作《封燕然山铭》内容的班固在当时可是“高干”,在汉代属于“二千石”,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干部。

所以基于汉代石刻历史的判断,真正在石壁上刻字的人绝不会是班固本人。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

还有值得一说的点在于,当时班固所写的其实是《燕然山铭》,现在提起时称为《封燕然山铭》是因为南梁太子编录文选时添加的“封”字。

那么太子萧统又为什么要特意加这么一个“封”字呢?

辛德勇教授猜想之一是,这个“封”字或许有“起土界”的意思,也就是表明在燕然山上标识了汉朝的疆界。

而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在汉代这样“封某某山”的用法指的都是“封禅”。事实上,窦宪也确实是在燕然山上举行了“封禅”典礼的。

“封”是表示帝王和天的接近和对天的礼敬,这是具有神圣意义的。包括我们熟悉的“封狼居胥”的“封”也是在表示皇帝行封礼。

这样看来,这个“封”字只是联系了封禅这个活动本身,而与其内容无关。依据其地点,称作《燕然山铭》要更好一些。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然后是大众对“燕然山铭”的评价。

有不少历史爱好者提出,既然燕然山战役取得了那么大的丰功伟绩,那么窦宪完全可以被看作英雄啊!

通过辛德勇教授对《后汉书》的研读,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其一是窦宪起初领兵出征的目的并非民族大义,是为了摆脱自身陷入的一种困境,可以说完全是出于窦家的家族政治利益进行考量的。

其二是此时的北匈奴势力已经比较衰弱,并且多次向东汉提出想要归顺于朝廷。这意味着窦宪讨伐的对象对东汉王朝并没有太大的威胁。

其三是当年窦宪北征时,蓄意制造舆论。不仅带了班固这样的大文豪,一个行军打仗的队伍,还带了文人和上石、刻字的工匠,所以能在大获全胜的时候,在燕然山临时留下石刻。

而此后对这场战役的评价都是根据班固写的这一篇《封燕然山铭》来定调的,给了窦宪无比正面的评价。

后汉书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最后是灭掉北匈奴对于汉朝的实际意义。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帝国之间的关系:中原王朝的征服基本上是以农业耕种区域为界限的。

因为对于汉人的生活习惯来说,种不了地的地方没办法控制。那么控制不了的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草原上维持一个弱势政权。

作为中原王朝,需要考虑和选择的无非就是维持一个弱势的政权还是一个强势的政权,直接把他灭掉显然是不明智的。

原因是,那个地方你汉人居民没法长期驻扎,是非常适宜游牧民族生活的。你灭掉一个游牧民族的政权,就会有另一个。

而比较弱的北匈奴存在,恰好是比较合适的局面,尽管也会骚扰边境,但是有南匈奴与之相互制衡。把较弱的北匈奴灭掉,必然会引来一个更强的游牧民族成为隐患。

从后面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北匈奴被灭使得后期鲜卑强势起来,为之后的祸患埋下了祸根。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06 关于作者

后人常用“燕然山”作为建功立业的象征,窦宪也因为这一仗成为“英雄”。班固作为幕僚先后撰写了《窦将军北征颂》《燕然山铭》,对窦宪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站在汉朝的视角上,从长远角度看窦宪并非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战争带来的伤害是不可忽视的,不禁让人怀疑,班固为此歌颂的时候心中是否念及了天下苍生?是否把握好了手中的笔?

根据记载,班固出身儒学世家。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他从小也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文学天赋,九岁的时候便“能著文,诵诗赋”,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十六岁就到洛阳入太学,博览群书。

在他笔下客观地写尽了历代王朝的兴衰,笔下的《世祖本纪》《东观汉记》等史书都十分优秀,展现出他本人极高的文学造诣。

后来父亲死后,家道中落的班固也没有就此消沉。他还是一心一意做学问,完成了《汉书》的编撰,这部著作也是班家两代人的心血。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_后汉书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不仅如此,班固还是优秀的赋作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对后世影响极大,甚至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和左思的《三都赋》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这篇典范也被萧统选做《文选》的第一篇。

在小说方面,他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也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启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样一位“写尽一朝兴废事”的文学巨匠,你必然无法因为“洗白窦宪”就全盘否定其人,他的身上仍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以及那耀眼的才华。

同样的,即使窦宪发动战争的目的不纯粹,你还是无法否认其人在军事上的能力。秦始皇没能赶走匈奴人,汉武帝也没能赶走匈奴人,他窦宪却做到了。

后汉书_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_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你在史书上所看到的短短几行字,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生。故而人是复杂的,评价也不能是单一的。

所以,大概研读历史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增强人的思辨能力,避免“二极管思维”。思辨能力让人不会随波逐流,能够独立思考,难怪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参考信源人民日报(2019年1月29日):《中蒙考古学者通过联合考察发现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摩崖石刻——考古是我们的共同语言》光明日报:《封燕然山铭》之经典化北大教授辛德勇著作《发现燕然山铭》

上一篇: 司马迁到底是怎么死的?
下一篇: 把《聊斋志异》读透用活的毛主席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