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子兵志小说类著录“张道陵《峨嵋山神异记》三卷”,注曰:“《通志·艺文略》:三卷。”
《补后汉书艺文志》张道陵(?—156年),一名张陵,字辅汉,生年不详。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据《神仙传》等道教典籍记载,陵为汉留侯张良八世孙,建武十年(34年)生于吴之天目山,既长,为太学书生,博采五经,从学者千余人。寻中直言极谏科,拜巴郡江州令。叹其无益于年命,弃官,隐洛阳北邙山,修炼形之术。章帝以博士征,不赴。和帝即位,召为太傅,封冀侯,亦不就。乃杖策游淮,入鄱阳,上龙虎山,合九天神丹。访西仙源,获制命五岳、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于璧鲁洞。俄往嵩山石室,得黄帝九鼎丹书。及道既成,闻巴、蜀沴气为人灾,锐意入蜀。初居阳平山,迁鹤(一作鹄)鸣山,感玄元老君屡受以经箓之法,于是分形示化,复立二十四治,增以四治,以应二十八宿。妖厉为之衰熄,如发咸泉、破鬼城之事甚多,不能备载。
清刻本《神仙传》永寿二年(156年),复迁渠亭山,出三五斩邪雌雄剑二、阳平治都功印一,授嗣天师衡,使世世相传,乃与妻子乘云升天。《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一引《上元宝经》云:“太清正一真人张道陵,沛国人,本大儒,汉延光四年(125年)始学道也。”与《神仙传》等所说不同。而《蜀记》载云:“张陵入鹄鸣山,自称天师。汉熹平(172—177年)末,为蟒蛇所噏。子衡奔出,寻尸无所,畏负清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鹄足,置石崖顶。到光和元年(178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米民之山僚,遂因妄传,贬死利生逆,莫过此之甚也。”据《后汉书·刘焉传》,张陵顺帝时(126—144年在位)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世谓之“米贼”。又据文同《奏为乞改陵州州名状》曰:“右臣自到本州岛,求州之所以得名之由。
明吴勉学刻本《后汉书》据《地志》云,自秦至齐本犍为,与蜀二郡之地;在梁常为怀仁郡;西魏时始改为陵州,因境内有陵井,故名焉。陵井始后汉,张陵开兴,因陵名遂以名井,后复因井名以名其州。”则张陵顺帝时入蜀,不徒学道、传道,还开掘陵井,为当地民众提供井盐,造福于当地百姓。唐天宝七年(748年),朝廷册赠张道陵为太师;中和四年(884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1068—1077年)中,加号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大观二年(1108年),册号正一靖应真君。子孙历代相传,皆有封号。明清仍令传袭正一嗣教真人之封,秩视二品。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著录张道陵《峨嵋山神异记》,依据为《通志·艺文略》。此书北宋初年《崇文总目》道书类实已著录,为“《峨嵋山神异记》三卷,张道陵撰”。
《通志》《通志·艺文略》又著录有张道陵《中山玉柜神气歌》、《刚子丹诀》、《神仙得道灵药经》各一卷。《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方伎志神仙类亦著录,为一书两见。姚振宗《后汉艺文志》集之类附录道书著录以上三书,并著录《峨眉山神异记》三卷,案云:“白云霁《道藏目录·洞神部》本文类云:桓帝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太上降蜀临邛,授天师张道陵《北斗延生经》一卷。又有《南斗度人经》、《东斗护命经》、《西斗护身经》、《中斗保命经》,其即世俗道流所谓《五斗金章寿生经》者欤?又《太元部》有《上三天正法经》一卷,亦云太上道君授天师张道陵。此皆陵所作道书之散见者,其真伪莫得而详已。”
《蜀梼杌校笺》据今人王文才《蜀梼杌校笺》考证云:“嘉庆县志《典籍》著录:‘《峨眉山神异记》三卷,张道陵撰。道陵,留后六代孙,曾得黄帝《丹经》,琅函玉笈之书。’此亦道士伪托之书,妄为之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