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研读《三国志》须把握哪些重点?

研读《三国志》须把握哪些重点?

研读《三国志》须把握哪些重点?做秘书工作,可细读其中智囊人物的传记

裴注什么意思_裴注_裴注三国志国学导航

全文字数:2400字

预计阅读时间:3 分钟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依时代序列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之后为第四。这四部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均为上乘作品。《三国志》作者为西晋史家陈寿,蜀汉人,父亲仕于蜀,其本人为蜀汉光禄大夫、经史学家谯周的弟子,入晋为著作郞。陈寿离三国之世不远,学识渊博,奉敕修撰,得到政府资助,一手完成《三国志》,所以这是一部良史。刘宋时代裴松之曾为《三国志》作注。读《三国志》要同时读裴注,还要参考《后汉书》。

陈寿写《三国志》,虽然用“三国”来命名,但并不是评说“三国鼎立”的断代史,而是评说“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小通史,效法的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通史规则。《三国志》立传的英雄人物二百多人,70%是汉末战乱时期的英雄,即乱世英雄。三国英雄产生于乱世,这叫“时势造英雄”;诸葛亮“一对定三分”,即诸葛亮为刘备争天下,提出“隆中对”,导向三分天下而后走向统一,这叫“英雄造时势”。《三国志》生动鲜活地评说了“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历史,这是读《三国志》要把握的最大特点,也是《三国志》有别于其他二十三史的最大特点。

那么,研读《三国志》还须把握哪些重点呢?

其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要追原其始、察究其终,即考察其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有何影响等。三国鼎立,是怎么来的、怎么终局,是《三国志》全书的主题。

其二,详今略古,详变略渐。以《史记》为例,该书共五十二万余字,述史三千年,可秦汉之际百余年历史,篇幅却占全书之半,此为详今略古;《史记》所写战乱之世约三百年,篇幅占80%,升平之世两千余年,篇幅只占20%,此为详变略渐。《三国志》述史近百年,汉末战乱三十年,篇幅占70%,是典型的太史公笔法。因为战乱之世,波涛汹涌,人际关系最复杂,最有借鉴价值。汉末战乱三十年恰处于三国鼎立形成之前,《三国志》详述此段历史,就是探索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其三,形势分析,纵横比较。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隆中对”是形势分析的代表作。形势分析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天时指人心归向与全局态势,占有天时是制定策略的基础;地利指据有地盘与形胜两个方面,占有地利才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人和指内部团结与招贤纳士两个方面,占有人和才能有精准的施政纲领。把握了形势分析,就把握了大局和争天下的策略。以《史记》为例,《淮阴侯列传》写韩信拜将,回答刘邦楚汉相争之策略,就是形势分析,可称之为“汉中对”;《大宛列传》写张骞回答汉武帝之问,讲如何断匈奴右臂,就是更大范围的形势分析,可称之为“西域对”。陈寿记载的“隆中对”,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纵横比较,是指评说事件和人物,要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史记》中的合传、类传,把不同时代人物归类比较,或将同代人物归类比较,开创了纵横比较的方法。《三国志》评说诸葛亮,与管仲、萧何作比较,此为纵向比较;评说蜀国法正,与魏国智囊荀彧、程昱、郭嘉作比较,此为横向比较,即同时代人作比较。《三国志》又将曹操、刘备、孙权作比较,指出三位英雄高下,其所建立的国土大小就是一面镜子。陈寿把纵横比较运用于全书。

其四,人谋规划,聚合群贤。打天下不是靠所谓“真龙天子”一人之力,而是靠聚众智、合众力,贤人为之辅。诸葛亮“隆中对”是预见三分天下,还是人谋规划三分天下?如果是预见,有无“隆中对”,必然会有三分;如果是人谋规划,没有诸葛亮,没有“隆中对”,就不会有三分天下。改朝换代,必然规律是前朝瓦解、群雄混战然后走向统一,而东汉末的群雄混战导致天下三分,之后再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特例,即偶然现象而非必然,说明三国鼎立是人谋规划的历史变局。《三国志》之所以详说汉末三十年的战乱史,正是探索人谋规划三分的历史,此为读《三国志》必须把握的要点,也就是要把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何以有三分?原因是多样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末战乱人才三分,出了曹操、孙氏(包括孙坚、孙策、孙权)、刘备等英雄。曹操文武兼资,但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未能笼尽天下英才,导致人才三分。曹孙刘三方的军事斗争、外交斗争等也是形成鼎立的重要因素。

其五,《三国志》可以与《三国演义》并读。《三国演义》有许多细节的夸张、虚构,把诸葛亮写成第一主角,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十分中肯。但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对历史大关节处人谋运用的描写可以看作是对《三国志》的补充。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辩论场面是罗贯中的遥情想象,而非向壁虚构。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孙权群臣一边倒主和,最后孙权决心抗曹,拔出佩刀砍断几案一角,说敢再言主和者与此案同。这一段文字精彩至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三国志》的理解。有人作过比对,《三国演义》的文字有63%来自《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三国演义》历来是用兵打仗、纵横商场的教科书,由此可知,读《三国志》原著,大可助人增智慧、长见识,是一部有益修养的教科书。

其六,读《三国志》要有针对性。比如做秘书工作,可细读《三国志》中智囊人物的传记。《三国志》突出写人谋规划三分,所以三分之一的人物为智囊人物,如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刘晔、诸葛亮、庞统、法正、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等,均为当时人杰。

他们的特点主要为:其一,洞察事势,提供决策建议;其二,协调人际关系;其三,下情上达,并注重方式方法,使主上乐意接受;其四,过归于己,功归于主,分责分忧,前途无量。反之卖弄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杨修、许攸之流,必不免杀身之祸。

总之,《三国志》评说乱世英雄的历史,积淀了太多的人世沧桑,储藏了太多的经验教训,是一部开卷有益、值得人人精品细读的典籍。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上一篇: 朱锐泉:评刘勇强著《话本小说叙论:文本诠释与历史构建》
下一篇: 社卫中心主任升区人民医院院长,他是怎么做工作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