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司马懿抢去却不会用,反而白白赔上了一万多石粮食。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故事,这件事在《三国志·卷三十五》中也有记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在《三国志》出现之后、《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之前,还有一本影响较大的三国故事书,它的名字《三国志平话》,那本书里讲的木牛流马故事更为有趣:抢来木牛流马却不会用,司马懿心生一计:把周仓灌醉就能套出秘诀。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要笑了: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失荆州,周仓也横刀自刎,现在关帝庙里还有他的塑像呢,难道是周仓死而复生,又跟着诸葛亮去打司马懿了?
读者诸君请注意,咱们今天说的是《三国志平话》而不是《三国演义》,在宋朝就已经广为流传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单战吕布》、《三出小沛》里,后汉三国第一条好汉就是张飞张翼德,赵云被张飞六十回合击败,吕布更是被揍得连貂蝉都认不出他来了。最后吕布见了张飞就哆嗦,一看张飞冲杀过来,马上吩咐手下:“将征旗遮住我面皮,俺往左手下过去,让他右手出阵去吧!”
既然在宋元时期的平话杂剧中张飞可以击败赵云痛打吕布,周仓活到诸葛亮伐魏,也就没啥稀奇了:“司马懿师行离寨无三里,见汉将周仓使木牛流马运粮。使步陟将邓文,引军三千,夺木牛流马十数只。”
从“汉将周仓”四个字中,我们就知道在宋元两朝,一直是以刘备为正统的,称刘备麾下为汉将汉军,而不像《三国演义》那样称之为“蜀军”,更不会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刘备身后的大旗迎风招展,上面露出一个大大是“蜀”字——刘备见了一定会被气得吐血三升:我明明是大汉天子,怎么成了小蜀之君?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话说司马懿抢夺木牛流马也是早有预谋的,并且已经观察了好几天了。司马懿才不管是不是诸葛亮的发明专利,他拿到木牛流马的第一件事就是拆:“令营内木匠拆开木牛流马,觑长短高下、尺寸方圆,依法造数百余只。”
司马懿山寨完木牛流马,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打一木杵能走三百步,我依样画葫芦,怎么打一打一下只能走几步?
正在司马懿百思不解之际,丢了木牛流马的周仓又来了,而且是喝醉了之后来的。周仓此行不是要讨还木牛流马,而是替诸葛亮来下战书跟司马懿约架:“军师教我下战书来迎敌,见输赢。不战即合纳降。尔为魏之名将,何为闭门不出?”
这才叫刚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司马懿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约架的事儿暂且不说,快拿好酒好肉请周将军享用!”
眼看周仓已经醉得“墙走我不走”了,司马懿开始套话儿:“多拿金珠财宝来,我有事儿要向周将军请教——诸葛木牛流马,打一杵可行三百余步,我造木牛流马,打一杵只行数步。有甚法度,你说与我,我与你万万贯金珠,可受满家富贵。”
周仓真是“喝大了”,他“醉眼迷离”地告诉司马懿:“军师木牛流马,提杵人皆念木牛流马经。打木牛流马者,皆是我管。今夜入寨写牛流马经献与元帅。”
司马懿大喜过望,马上拿了三十贯金珠和两匹好马当首付,约定三天后一手交钱一手交经。
周仓很守信,三日后送给司马懿一卷真经,也拿走了司马懿承诺的报酬。司马懿一手提着木杵,一手展开经卷,诸葛亮那熟悉的字体呈现在眼前:“自古将材,无五人会造木牛流马。尔为魏之名将,问我学木牛流马经,后人岂不笑耳!”
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司马懿还不知道自己被诸葛亮和周仓组团忽悠了,那他也只能去当厨子或者卖拐去了。
于是《三国志平话》用五个字结束了这场笑剧:“司马碎其纸。”
司马懿丢了粮又丢了脸,这个故事看似结束了,但是在民间传说中,这个故事还有后续:诸葛亮在那封信上也动了手脚,并且就此要了司马懿的老命。
在民间传说中,那本“木牛流马经”不是一张而是几页,相互之间还有点粘连,司马懿只好用手指沾唾沫去翻,结果翻着翻着就口歪眼斜——中毒了!
当然,《三国志平话》不可全信,《三国演义》不可全信,甚至连《三国志》也不可全信,所以最后就需要读者诸君慧眼辨识了:困扰专家学者多年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东西?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史学家陈寿,应该亲眼见过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