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唐宋年间,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相继出现。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写道:“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凝结有沙者为沙(砂)糖,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为石蜜、为糖霜、为冰糖。”到了清代,糖更是受到帝后的青睐,翻阅清宫档案在节日、祭祀、赏赐等活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宫里受欢迎
元旦(即正月初一日)为一岁之始,作为三大节日(元旦、冬至、万寿节即皇帝生日)之一备受清廷重视。元旦前后,御厨会用大量的糖来制作蜜饯、点心、小吃等。《燕京岁时记》中就记载了满洲饽饽糖缠(即萨其马)的制作方式,“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清光绪三年(1877)下半年,内务府便开始准备“自本年十一月十八日冬至前一日起至次年正月初九日”制作元宵所用的食材,并预计每天消耗白糖元宵760个,“每个需用盆糖陆钱肆分、桃仁叁钱贰分”;奶油元宵400个,“每个需用盆糖肆钱捌分、桃仁贰钱肆分、奶油贰钱肆分”。
皇宫内祭祀也会用到大量的糖。祭祀用糖被分为盆糖、白糖、冰糖、八宝糖、黑糖、核桃粘,并且祭祀用的奶饼、糖糕、攒糖等供品也是需要糖来制作。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奉先殿、寿皇殿及各寺庙等处供奉,盆糖3953余斤,冰糖2027余斤,八宝糖1991余斤,核桃粘1991余斤,白糖68864余斤,黑糖345余斤。光绪十一年(1885),奉先殿、寿皇殿、慈宁宫、御花园、各寺庙等处供奉,外加皇太后、皇帝、嫔妃等分例及内、外茶膳房各处应用之需,共用盆糖55235余斤,冰糖2496余斤,八宝糖2109余斤,核桃粘2109余斤,白糖82125余斤,黑糖2624余斤。历经几代,清宫祭祀用糖的种类基本没有变化,但糖的使用量却在增加,反映出清宫祭祀活动规模的扩大。
其实,在清代帝后、嫔妃、皇子等人的分例里也有糖。为管理宫中用糖,内务府下属机构内管领处专门设置糖仓,仓掌1人。翻阅清代档案,嘉庆元年(1796),糖仓仓掌克升额呈报皇太后等盆塘、白糖分例清单记载:“皇太后分例每日盆糖八两,每觔(斤)时价银三钱,白糖二觔(斤)一两五钱,每觔(斤)时价银一钱二分;皇后分例每日盆糖四两,每觔(斤)时价银三钱……贵妃分例每日白糖三两,每觔(斤)时价银一钱二分……”从此可以看出宫中等级森严,等差有别。同时,也说明了糖是宫廷生活中的必需品。

清嘉庆元年(1796),糖仓仓掌克升额呈报皇太后等盆糖、白糖分例清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除了分例,有时也会出现额外用糖的情况。据清同治十年(1871)清宫档案记载:“慈安皇太后点心局储赏克食壹份,每日传用盆糖壹斤捌两,由本年拾贰月初壹日起至明年正月贰拾玖日共用盆糖捌拾捌斤捌两。”“慈禧皇太后懿旨每日随早膳添小吃伍品,每品用盆糖肆斤,由本年拾贰月初壹日起至明年正月贰拾玖日共用盆糖壹千壹百捌拾斤。”
宫外明赏罚
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国外的糖果开始进入清宫。清乾隆十七年(1752),葡萄牙国王遣使来华。使臣所携带的贡物中就有洋糖。在各地进献的贡品中也时常会出现糖的身影。如清道光元年(1821)十二月,盛京将军松宁进献熊、野猪、鹿尾等土产,此外还有9匣麻糖。

清乾隆朝制红漆描金福寿纹桃式攒盒 故宫博物院藏
赏赐是皇帝安抚臣僚百姓、怀柔天下的常用手段,而糖是赏赐的常见物品之一。清顺治元年(1644),索伦等部来京进贡,返回时头目、跟役每5天赏糖饼5个。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二月,按年例赏闽浙总督福康安“福”字、荷包、金银八宝,并油糖1匣、鹿尾3个、鹿肉野鸡1份。嘉庆十七年(1812)除夕之日,嘉庆帝在保和殿赐宴群臣之余,另赏给没能来京赴宴迎新的两江总督百龄筵宴糖、果各1盘。百龄接到赏赐后,欣喜若狂,直言“赐从天上,恩重难胜”。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十一日,慈禧皇太后通过外务部赏送美国使臣康格、日本使臣内田康哉之妻各糖2盒、花篮2个。
有人受赏,就会有人受罚。嘉庆元年(1796)正月,两淮盐政苏楞额本应按例进贡土产风猪肉100块、皮糖8匣。他为了讨取嘉庆帝欢心,便加倍进贡,却遭到皇帝的严厉指责:“盐政、织造、关差等备进备赏之物,早经明降谕旨,只许照例呈进一分(份),以备赏用。乃苏楞额转加倍进呈,其意何居?”为避免取巧进贡的不良风气扩散,嘉庆帝连降苏楞额三级,从宽留任。
道光十九年(1839)九月二十九日,适逢雍正朝孝敬皇后的忌日。自九月二十三日起,泰陵内管领吉庆便开始命人准备祭品。二十六日,值班的人在泰陵西朝房里用大火煎制糖蜜,不料炭火爆燃,倏尔间烤煳了包裹房间大梁的油麻。半夜时分,大梁爆裂处的油麻复燃。直到烟味四漫,值班的人才发现起火,慌忙扑灭。煎糖准备祭品本是例行之事,虽然未酿成大祸,但陵寝重地非同等闲,吉庆被革职留任,8年不准复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