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其实有很多网友对“南阳”这个地名是一知半解的,尤其是对历史接触不深的朋友。
笔者经过认真研究,仔细查证,将东汉末年的南阳与今天的南阳作个辨析。有疏漏之处,请朋友们指点指点。
南阳,在东汉末年史料中通常为郡名。
因此在关于东汉末年历史资料中,将所有出现的“南阳”后加上“郡”之后缀,毫不违和。如南阳城,即为南阳郡城。
《后汉书·地理志》载:
南阳郡,秦置。莽曰前队。属荆州。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万二千五十一。县三十六:宛,故申伯国。有屈申城。县南有北筮山。户四万七千五百四十七。
这里对南阳郡及宛县的记载很清楚。
南阳郡为天下第一大郡,辖36县(又有史料称37县)。
宛,为首县,为南阳郡治。
所谓郡治,即一郡之治所,一郡之最高长官郡太守办公之处所。
东汉末年,南阳太守坐镇于宛城,在太守府邸内处理南阳郡之所有公务。
——
南阳市,是今河南省西南之南阳地级市。
当今南阳市长南阳地区(地级市)最高行政长官。
一市之长,当然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南阳市的市正府,即市长办公处所。市正府,就相当于东汉末年的宛城郡治。
现南阳市正府所在地,设在卧龙区。
南阳市现划分两个区。而卧龙区,还设立有区正府,管辖卧龙区。当然宛城区也设立了区正府,管辖宛城区。
卧龙区与宛城区,又细分为辖区和中心城区。卧龙区和宛城区辖区比较大,面积相当于一个县。
卧龙区和宛城区,以白河为界(在宛城区中心城区处,以人民路为界),各分开管辖白河西、东的众多乡镇(市郊区,未来近郊将逐步被扩展为中心城区)。
但卧龙宛城两区的中心城区却并不大,相当于一镇之面积,合起来称南阳市中心城区。
卧龙、宛城区正府当然不会在郊区,显然都设立在两个中心城区内,市正府则在卧龙区中心城区内。
如果拿现在的南阳与东汉末年的南阳作比对,则如下图所示:
南阳郡≈南阳地级市(南阳地区)
宛县≈南阳市区(卧龙区〈含下辖乡镇〉+宛城区〈含下辖乡镇〉)
宛城≈南阳市城区(卧龙城区+宛城城区)
太守府≈市正府
占地范围大小排列:
南阳郡>宛县>宛城>南阳太守府
南阳地级市>南阳市区>南阳城区>南阳卧龙城区>南阳市正府
不同之处:
南阳郡,二级行政区,辖36县,简称南阳。
宛县 ,三级行政区,简称宛。
宛城,宛县城,亦简称宛。
南阳地级市(辖十县一市一区) 简称南阳。
南阳市区 (辖卧龙宛城、二区,含市郊乡镇),简称南阳。
南阳城区(辖卧龙、宛城二中心城区),简称南阳。
南阳卧龙城区,简称南阳。
如今的南阳,口头称谓上不区分大小,是造成认知混乱的关键。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的南阳,与如今的南阳相比较,行政区建制完全不同,地名不完全相同,辖区范围缩小近40%。
所以如今的南阳,不能简单地与东汉末年的南阳直接划等号。
——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的浅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在问题真相没有完全搞清楚,达成共识之前,这个“南阳”,认定为南阳郡,绝无差错。
理由有二:
一,东汉末年,南阳为郡名,是汉晋历史专业学术界的基本常识。
因此,东汉末年历史记载中的南阳,都为南阳郡,只是史料记载省略了其本应该存在的“郡”之后缀。
南阳人,即南阳郡人。
南阳宛人,即南阳郡宛县人。
南阳太守,即南阳郡太守。
引军至南阳,即带领军队进入南阳郡地。
南阳户口百十万,即南阳郡内居民户、口数达到十万百万之多。
南阳城南九十里有乐广戌,乐广戌在南阳郡城九十里处。
……
东汉末年的历史资料中,从未有南阳县之地名称谓,而南阳城当然就只能是南阳郡城,不可能为南阳县城。
二,南阳郡为二级行政区,比宛县宛城要大。
南阳郡,可以统称其下辖所有县地。发生在任何县之事件,均可称发生于南阳郡。但反之则不然,发生于南阳郡内之事,不可断然称发生于某县(宛县也不例外)。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诸葛亮在南阳这个天下第一大郡之内隐居躬耕。
当然,诸葛亮不可能在南阳整个郡内遍地开花,耕种于每寸土地。
如同我们说,某南阳网友在南阳上班。一个人不可能在南阳地区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上班,不可能整个南阳地区都是其上班之工作单位。
因此,正确科学的理解方式,应该是,诸葛亮在南阳(这个郡内,其中的某个位置)种地。
如南阳网友的上班地点,只可能在南阳地区的某个县或市某个位置。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网友在南阳上班,都是一种简炼概括性的表达方式。都是只表述了一个大致范围,并没有点明详细位置。
这个详细位置,到底在哪里?只有表述者心知肚明,外人都只能猜测或找更多的信息来分析。
因为只是大致范围,就是强调了这个详细位置被框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详细位置被锁定在南阳郡这个框内。
网友在南阳上班,详细位置同样被框定在南阳地区这个框内。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宛城最能代表南阳,所以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宛城。这是以偏概全。
凡南阳郡下辖的37县任意一地,都在这个框内。
诸葛亮在这个框内任意位置种地,他都能说躬耕于南阳。
南阳网友在宛城区上班也好,在邓州上班也好,在新野上班也好,都可以称在南阳上班。
有南阳人说,在南阳人眼里,只有宛城区卧龙区所在的市区,才能称南阳。
这也对,宛城区卧龙区合称南阳市区,简称南阳。
在南阳地区之内,这种说法没问题。
但在南阳地区之外来看,
新野、唐河、邓州等十县一市,这些地方合起来,又称什么呢?
还不是也称作南阳。
这就是小南阳、大南阳不同之处。
你自己所站的位置,决定了你理解的南阳地名的大小。
所以说,现在南阳此地名不分大小,就容易出乌龙。
襄阳说并不否定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也没有声称“诸葛亮躬耕于襄阳”。
南阳网友称襄阳篡改历史,是没有依据的曲解。
襄阳说的观点一直都没有变过:
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在南阳邓县隆中隐居躬耕。
因此,他称躬耕于南阳,是很正常的,丝毫没有违和感。
因为朝代更替,统治者调整了行政区划。隆中被划到了襄阳。如今,隆中被襄阳管辖 ,是既定事实。
总结:
诸葛亮躬耕于东汉末年的南阳,是历史事实。
所以诸葛亮躬耕文化,本质上是属于东汉末年南阳郡的。
尽管如今的南地级市比较东汉末年的南阳郡,有大幅度的缩水。但当今的南阳市,继承了当时南阳郡的主体,象征着当时的南阳郡。
夸张点 讲,哪怕缩水到只剩一县之地,也同样具备象征意义。
因此现在仍然可以称诸葛亮躬耕文化属于于当今的南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诸葛亮躬耕于如今的南阳地区,大致的理论可以说是对的。
这就是教科书对“南阳”有比较宽容的注解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当然是为了和谐。
南阳朋友对襄阳的偏见,最多应该称襄阳“共享”了南阳的“诸葛亮躬耕历史文化”,而不是“抢夺”了诸葛亮的隐居躬耕地。
本来就在此处,何言抢夺?
南阳卧龙岗,其实应该称“诸葛亮文化”纪念地,与隐居躬耕事实无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