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阁体代表人物——“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
2. 山林诗——庄陈体
3. 冯梦龙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并称为四大奇书
《三国志演义》:罗贯中,历史演义
《水浒传》:施耐庵,英雄传奇
《西游记》:吴承恩,神魔小说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世情小说
4.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5.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兴起于成化,弘治之际
6.嘉靖八才子中的唐顺之,王慎中以唐宋古文为宗,推崇欧阳修,曾巩,和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茅坤一起被称为唐宋派。
7.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相传为王世贞门人所作的《鸣凤记》,并称
明中叶三大传奇
8.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核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竟陵派:锺惺,谭元春
9.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高启声名最著,成就最高,甚至被认为是“明诗冠冕”,诗歌风格现实性较强,豪放。
10.宋濂,刘基 “并为一代之宗“
宋濂被推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是“当今文章第一“。宋濂为后世称赏的散文主要是传记文和记叙文。
11.“前七子“又称”弘正七子”
核心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文学理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12.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篇章结构包括题头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和股对部分。股对部分为文章主体,正格由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等构成,每比分二股,共八股。
13.“三灯丛话”是翟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三部传奇小说集的合称。
14.“三灯丛话”一方面继承了唐人传奇以辞章手法写传记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接受了宋代传奇以话本手法写传记的影响。
15.《三国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
16.《三国志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三国英雄志传》、《三国全传》,简称《三国演义》。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历史资料、民间故事、文人改编。
与三国故事有关的历史资料,主要是(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方式,主要是“说话“(讲故事)和演戏。
17.《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和《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隋唐系列历史演义
18‘《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它的问世,标志着英雄传奇这一章回小说类型的成熟。
19.《水浒传》的故事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事件。
20.水浒故事在民间繁衍的主要形式:一是说话,二是演戏。
21.《水浒传》分为繁本和简本。(从文字详略,描写细密来分)
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
简本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另,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22.徐渭,著有杂剧《四声猿》。《四声猿》包括四种杂剧《狂鼓史》,《玉禅师》,《花木兰》,《女状元》
23.汤显祖——“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24.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
25.《牡丹亭》:
26.【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27.《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
28.唐太宗贞观三年,青年和尚陈玄奘为了辨明佛经真伪独自一人经过百余国,跋涉五万多里,到达天竺(今印度)取回梵文佛经657部。其弟子辩机根据玄奘讲述写成《大唐西域记》。另两个弟子慧立,彦悰所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颂赞师傅,弘扬佛法,夸张地描写取经事迹,一部分故事已近于神话传说。西游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丰富、发展、离历史上真人真事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
29.《西游记》现存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本。
30.《西游记》刊行之后,在其带动和影响之下,神魔小说的创作迅速形成高潮。
在晚明神明神魔小说中,较为突出的是《封神演义》《西游补》。
31.《封神演义》又名《封神传》《商周列国全传》。全书共一百回。它的作者,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
32.《金瓶梅》堪称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写实小说(白话小说),标志着长篇小说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型。
33.《金瓶梅词话》初刻本卷首欣欣子序,称小说作者为“兰陵笑笑生”。
34.《金瓶梅》最先刊行的是《金瓶梅词话》,简称“词话本”。有东吴弄珠客序,无欣欣子序,廿公跋
35.《金瓶梅》假托北宋末年为时代背景来反映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生活。他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敷衍开去,以西门庆的生活史为中心线索,向四面八方伸展,“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
36.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殿军,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寄托故国之思。这两部书是著名的小品文集。
37.《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8. “三言”“二拍”: “三言”指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其中一部分是根据“宋元旧篇”修订而成,约占三分之一;一部分是明代话本或明代文人拟作,约占三分之二。“二拍”指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
39.冯梦龙:(有印象)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古今小说》卷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卷三二)。
《范鳅儿双镜重圆》(《警世通言》卷一二)。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古今小说》卷四○)。
《杨八老越国奇逢》(《古今小说》卷一八)。
《大树坡义虎送亲》(《醒世恒言》卷五)。
《老门生三世报恩》(《警世通言》卷一八)。
40. 冯梦龙编辑的《挂枝儿》和《山歌》。二书的共同特点,用冯梦龙自己的话说,就是“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叙山歌》)。
41. 纳兰性德,号楞伽山人
42. 纳兰性德的悼亡之作《浣溪沙》: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43. 李玉(清初)早年的剧作以《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最著。
44. 李玉晚期的代表作是《清忠谱》
45. 李渔在戏曲方面的贡献,尤在于所著的《闲情偶寄》。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有成熟戏曲以来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两个方面的经验,揭示出了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基本理论原则。
46. 康熙剧坛上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南洪北孔:南指浙江杭州;北指山东曲阜
47. 《长生殿》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习称天宝遗事。
48. 《桃花扇》 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亡的历史面貌。
49. 《醒世姻缘传》署名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全书一百回,是继《金瓶梅》之后传世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全书依佛教的阴阳果报观念
50.才子佳人小说(有印象):发端于唐人传奇,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多为世俗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重情欲而违礼教,由此导致种种不幸。清初这一批才子佳人小说,多是叙述才子佳人才色相慕,中经波折,终成理,而且才子还往往要中甲第,奉旨成婚,夫荣妻贵,与已往小说中表现男女情欲的爱悦与礼俗规范冲突的题旨、意趣迥然不同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作家都是断绝了科举仕途之路的下层文人。
51. 《聊斋志异》 既有如同六朝志怪小说记述奇闻异事、粗陈梗概的短章, 也有如同唐人传奇小说篇幅曼长、记叙委曲的篇什, 纪昀曾从文体的角度,批评《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 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里称之为“拟晋唐小说”。(了解)
52. 蒲松龄《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有印象)
53.《儒林外史》:科举派生出一种假名士
54.《儒林外史》广泛地运用了互见对照之法。
55. “徽州府烈妇殉夫”王玉辉鼓励女儿“寻死殉节”。
56.《红楼梦》共80回,高鹗补写后40回,共120回,简称“程甲本”。次年,高鹗,程伟元
二人又“补遗定讹”,“略为修辑” 重新排印,简称“程乙本”。
57.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领袖)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三人,世称“桐城三祖”。
58. 龚自珍是开一代气的思想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59.龚自珍的艺术特色是表现自我的意象,比较常见的是“剑、箫、心”
60. 曾国藩更是私淑姚鼐,友于梅曾亮,另辟“湘乡派”,人称桐城“中兴”。
61.(选择)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又名《施案奇闻》、《百断奇观》);
石玉昆:《三侠五义》(包公故事的集大成者)
儿女英雄小说:俞万春:《荡寇志》;文康:《儿女英雄传》
狭邪小说:陈森 《品花宝鉴》;魏秀仁《花月痕》;俞达《青楼梦》;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成就最高)
62. “汉魏六朝诗派”又称作“湖湘派”
63.“中晚唐诗派”
晚清诗坛上的“中晚唐诗派”,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二人诗歌写作转益多师,但宗尚更近晚唐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挥洒藻采,追求典丽谐婉的风格。
64. 黄遵宪的“新派诗”,以西方写新思想。
65. 梁启超在创作“新文体”的过程中,开始思考文体革新的问题, 就在提出“诗界革命”(1899年11月23日)之后的第三天,他又提出了“文界革命”(1899年11月26日)。
66. “小说界革命”的提出: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小说乃改良群治的最有力工具;
其二,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67. 鲁迅早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拈出《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作为代表,称作“四大谴责小说” 。
68. 辛亥前后的小说写作,言情蔚为大宗,形成了被后来的新文学家们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群体,徐枕亚、包天笑、李定夷、李涵秋、吴双热、周瘦鹃、陈蝶仙、蒋著超、徐卓呆、王钝根等是其中的代表。
辛亥前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小说写作,在故事题材、情节叙事上渐趋模式化,大抵写一对青年男女真心相爱,由于外在的阻碍,或因为心中的戒条,最后有情人难成眷属,以悲剧结局。
69. 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成就最高,最具典型性,有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称。
论述
一、《三国志演义》的史家笔法。
主要表现在叙事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
Ⅰ、人物语言以理性化见长,而个性化程度较低。
现代小说理论一再强调人物语言必须个性化,但历史著作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并不看重。历史著作的这一特征表达了史家的一种人文立场:历史著作的职能是经由对事实的记叙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相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智慧。如《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之”论“。
Ⅱ、通常不对人物作直接心理描写。
从实录的立场出发,只能记叙那些能看见的事,可以听见的话,至于人的心理活动,如果没有表现为说出来的话或做出来的事,史家便没有理由去写。
Ⅲ、不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特点是:作者不再是全知的讲述人他所讲述的信息是从小说中某个人物那儿来的,并且只能从他那儿来。这样一种叙述方式是不符合史家要求的。史家需要的是宏大叙事,是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局的把握。史家的写作以充分占有史料为前提,全知是他的权力也是他的责任。如《三国志演义》写董卓集团和曹操集团,基本不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
Ⅳ、“去瞽传诙谐之气“。诙谐是一种入俗的风格。
当演义作者有意采用雅驯的语言,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宗旨,并力图表现元末明初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的时候,实际上已同平话的诙谐告别。这经历了由俗到雅的过程。如:《三国志平话》主要强调曹操”奸“的一面,而《三国志演义》多侧面地反复展示他的远见卓识和阔大气量。
二、《三国志演义》的小说家笔法。
Ⅰ、大量采用并不影响历史进程的虚构情节。
例如,《三国志演义》中写赤壁之战,作者用一系列并不影响历史进程的虚构情节,成功突出刘备集团尤其是诸葛亮的重要性。
Ⅱ、经常使用悬念手法,以造成神秘感和传奇色彩。
例如,《三国志演义》中写诸葛亮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采用悬念的机会。方式有二:一为锦囊妙计,二为如是如是。
Ⅲ、较多运用直接心理描写与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技巧。
例如,《三国志演义》反复写刘备误以为他人是诸葛亮,旨在将诸葛亮这一超常人物保持在模糊状态,从而显得他更加神奇。
Ⅳ、努力追求诙谐的风味。
例如,《三国志演义》写刘备集团,仍保留了对诙谐的兴趣,仍热心于将历史人物喜剧化,如张飞和刘备的对比,孔明与鲁肃的对比,“排调“风味十分浓郁。
三、《水浒传》与说话中的“小说“传统
Ⅰ注重细节描写。
例如,鲁智深初出场时描写他外貌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此后小说不断抓住鲁智深‘胖,大“的外形特征构成富于个性的细节。
Ⅱ、人物形象塑造的卓越成就。
一方面善于从发展中刻画人物,如林冲,另一方面善于写出人物之间的区别,即使是性格相近的人物,也能写得个性分明。如鲁智深和武松。
Ⅲ、悬念手法的生活化。
例如,武松为兄长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等人,被刺配孟州,与差拨抬杠,非但没被处决,反而几次三番被热情款待。
Ⅳ、《水浒传》的叙事语言、描写语言、和人物语言。
表现在叙述上,以明快、风趣见长,常有评书的诙谐和节奏感;表现在描写上,以生动、准确见长,显示出精细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表现在人物语言上,以充分的个性化见长,众多好汉各有其”声口”,各有其性情。
四、《西游记》的审美特征(举例)
Ⅰ、极幻与极真。
《西游记》充分体现了幻想小说的特点:无一事不幻,无一事不真,亦幻亦真,具有假想的真实性。例如环境奇特的流沙河、火焰山;神奇的武器芭蕉扇、金箍棒等。一方面,无论这个幻想世界怎样神奇,他毕竟有着一定的现实生活的依据;另一方面,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法宝和谐统一,幻想世界自身的这种统一性也给人真实感。
Ⅱ、幽默诙谐的游戏风格。
《西游记》不乏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但在一种戏谑性的氛围中,我们领略到的是一部轻喜剧,以过于沉重的心态来读会造成理解的隔阂和失误。例如,在塑造孙悟空和猪八戒时表现的格外明显。孙悟空是作者喜爱的人物,但并不妨碍作者为他设计一副可笑的面容。八戒的外貌和贪吃也是多次使用的笑料。
Ⅲ、结构和语言。
《西游记》的情节是游记性的,行动和奇遇构成主体部分。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和中篇的串联组合,但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师徒四人的活动贯穿全书始终,他们一直处于故事的中心,另一方面各个不同故事的主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例如,铁扇公主,红孩儿,牛魔王就是亲属关系。《西游记》的语言运用也有特色。往往在描写人物交锋前用韵语表明双方身份,交手后用韵语渲染气氛,例如,孙悟空自称“俺老孙”猪八戒“装呆”口口声声说“我老实,不晓得”
五、《金瓶梅》确立了世情小说的审美特征(举例)
Ⅰ、《金瓶梅》去英雄话,去传奇话
例如:《金瓶梅》借用《水浒传》中的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大肆生发,铺写其家庭、市井间的日常生活,人是寻常的人,事是平淡无奇的事,凸显出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Ⅱ、《金瓶梅》的白描与反讽
《金瓶梅》作为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虽然仍时常穿插作者的议注重呈现、注重白描的特点已论和评断,但相当突出。比如,小说对人物的讽刺主要是通过情节和场面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含蓄而生动。韩道国是小说中重点讽刺的人物之一,为了金钱利益,默许自己老婆和西门庆上床。
Ⅲ、《金瓶梅》的语言、结构及影响
《金瓶梅》的语言,以口语化、俚俗化见长。以“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为主,大量使用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等,酣畅淋漓,生活气息浓厚。《金瓶梅》的人物语言,极富个性。例如第三十回潘金莲说:“耶泺呀,紧着热剌剌的挤了一屋子的人,也不是养孩子,都看着下象胆哩!”
《金瓶梅》结构完整。《金瓶梅》以一个家庭的盛衰贯穿全书,围绕主要人物描写市井琐屑和其他种种日常生活,规模巨大,其完整性建立在小说意义的人物和情节之上。《金瓶梅》为长篇小说结构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若干新的动向:首先是大量笔墨纯净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诞生,如《平山冷燕》《吴江雪》;其次是大量艳情小说的出笼,如《绣榻野史》《肉蒲团》等;其三是相当一部分世情书具有浓郁的说教意味,如《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
六、狐鬼故事的社会人生意蕴 (聊斋)
Ⅰ、科举失意的悲愤
书中作者自况写心的作品,是写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的篇什。浦松龄一生饱受科举考试的折磨,一次次铩羽而归的沮丧、悲愤,屡屡宣泄于诗
Ⅱ、现实缺失的精神补偿
例如:《白秋练》写白鳍豚精与书生慕蟾宫相爱,由吟诗生情,以吟诗为爱情的纽带和生命的支柱,就是作者编织的以精神的爱悦为主要内容的爱情婚姻的诗化样板。
Ⅲ、关照世情与思考人生
书中有许多篇是观照世情,鞭挞不义,讽谕现实的。如《席方平》借阴司写人间官吏贪赃枉法,施虐无辜,篇中二郎神对城隍、郡司、冥王的判词。实为声讨现实中赃官污吏的檄文。
七、《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
Ⅰ、游移视点的内在理路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缺乏整体的连贯性,各种人物、情节一闪而过,显得松散、单薄,不能视为最好的长篇结构。但全书有个明确的主题,有着特定的观照范围,游动的人事图像背后隐伏着错综而大体明晰的理路。
Ⅱ、如实叙写读书人生存实况
书中叙写的是作者现实经验中的读书人的生存状况。小说中没有掺入任何虚幻怪异的成分,纷至沓来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情节都是极为寻常的事,缩小了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
Ⅲ、客观叙事
《儒林外史》全书叙述,包括写景状物,通用白话散文,也就消除了话本体小说遗留的痕迹,人物相貌不再是脸谱化的,环境描写不再用通常的套话。尤为根本性的是叙事方法的改变,叙述者不直接介人发表议论,不对所叙人物及其言行作出褒贬;叙述话语不进行过度形容,只是如实描写出社会人生的实况,让人事自身呈现出其美丑意义,让读者心领神会。这种再现性的纯客观叙事,标志着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进步,具有了近世写实主义的审美特征。
八、《红楼梦》的艺术叙事
Ⅰ、如实描写手法和真实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是写实小说,全书只是开头几回说明创作缘起,预示主要人物命运和总体的悲剧基调,极个别章回中涉笔虚幻。鲁迅评价《红楼梦》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主子们呼奴唤婢,养尊处优,并不都恣意地作践下人,各房的主子与贴身丫头大都关系融洽温和。
《红楼梦》打破了以前小说类型化、概念化的写法,人物不再是或善或恶的某种单一素质的载体和道德观念的传声筒,而是如同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人保持了社会中人的个体的鲜活性和多面性。例如,王熙凤容貌极美,心性机巧,行事泼辣,对下人严厉,构成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凤姐,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物。
Ⅱ、叙事的新境界
《红楼梦》的写实性叙事,不只是如实叙写现实生活的实况,展示出这种富贵家族的真实面貌,而且是在解析、说明现实人生,如实描写出的生活情节里蕴含着超情节本事的意义。《红楼梦》就是通过真实叙出的纷繁平凡的人事,揭示出了制约着这种贵族家族的宗法结构规范-一宗亲、嫡庶、主奴名分和联姻社交规则的悖谬,写实叙事达到了至真至深,读之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个中流淌出社会批判的倾向性。
《红楼梦》的写实叙事又融合进了诗的审美方式,在真实叙写的人生图像里添加了诗意情韵,增加了艺术审美的魅力。例如:小说开篇几回预叙的石头幻形入世、绛珠还泪和太虚幻境的“神话”,是以象征、寓言的方式作出的导读性的说明书,预定了全书的悲剧基调。
Ⅲ、多视点的灵活转换
《红楼梦》叙事的创新还表现在有意识地突破传统叙事者独白式的叙事模式。在小说开头叙述者说明写作缘起、真幻两重本事、创作的写实原则,介绍主要人物和预示其各自的命运,分别由“作者自云”、石头自况、僧道评说、旁观者冷子兴演说叙出,叙述者成了一位述而不作的叙述者。
《红楼梦》的叙述者尽量隐藏在幕后,不直接出面发议论,评判是非,也不明白说出人事背后的隐情,以前小说的叙述者的种种职能,大都转交给所叙人物的话语、感觉,或隐伏在所叙人事的共时或历时的映照中,其中还有着意味蕴藉的反差。
Ⅳ、高超的语言
《红楼梦》用北方口语叙事,较之前出之白话小说,进一步摆脱了话本叙事的语言程式格调,更加自然、鲜活、深细人微,大事繁杂却能有条不紊,脉络清晰;细节真切如绘,声情毕现。例如:王熙凤要算是最会说的人,客套话、奉承话、谎话、骂人话,应机而出,造出超能的效果。虚虚实实,婉转动听,而有斩钉截铁之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