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带着孩子在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中国国家版本馆首批捐赠入藏典籍《棠湖诗稿》(上)、《西楼苏帖》(下)。资料图片
今年暑期,国内“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成为不少年轻人必打卡之地,不少博物馆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同时,荧屏之上,一批文博类节目也“各显神通”,通过故事性讲述、综艺化表达、新技术赋能,创新节目形态,带大众识文物、知宝藏、晓文明,持续掀起文化热潮。
文脉悠悠,一眼千年,生生不息的传承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在风雅延绵中让更多人看见悠久而绚烂的文化中国。
中国国家版本馆首批版本捐赠入藏
几天前,中国国家版本馆首批版本捐赠入藏仪式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有关公藏单位和民间藏家捐赠的12万余册/件实物版本和42TB数字版本正式入藏国家版本馆。
国家版本馆开馆一年来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版本包括古籍原件、原大仿真影印本、精品出版物等,受捐的历史典籍中善本比例接近80%,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数据库”“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库”“辞海云平台数据库”等,均为各有关公藏单位精心制作的数字版本。
其中,《棠湖诗稿》《西楼苏帖》等100余种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棠湖诗稿》是部怎样的书,为什么如此珍贵?《棠湖诗稿》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岳珂,是一部珍贵的宋刻本,曾被明代著名藏书家毛晋定为宋本甲等。
岳珂是宋代名将岳飞的孙子。《棠湖诗稿》收宫词百首,旨在追思北宋东京文物典章之繁盛及圣君贤相之懿范;面对当时南宋偏安的半壁江山,寄托丧国哀思,以此来规劝当朝统治者效法北宋的文治武功,以振兴国家。
“五原塞上款呼韩,春草新迷拜将坛。从此车书三万里,边臣日日奏平安。”
“狄家天使夜行边,穆卜亲占百字钱。五岭共看蕃落马,便将时雨洗蛮烟。”
上面这两首诗,都是出自岳珂的《棠湖诗稿》。
岳珂除了是岳飞后裔,还是南宋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著述有数十种,其中六种被收入《四库全书》。在南宋时,刻书以赵、韩、陈、岳、廖、余、汪七家为最,岳就是指岳珂,《天禄琳琅书目》将岳珂列为两宋私家刻书七大名刻家之一。
岳珂因侄子自汴从军而归,追想东京盛时,写下了一组诗以寄哀思,这组诗就是《棠湖诗稿》。
这部宋版书历经七百余年,被众多藏书家秘藏,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在天津古书店。当时周叔弢先生本想将这部书买下,后来让给了天津人民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周叔弢不仅兴办民族工业,还醉心于古籍收藏,从1952年到1972年,他先后4次将几十年收藏的宋元明清善本及其他珍贵图书计3.6万余册和历史文物1200余件全部献给国家,被誉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入藏国家版本馆的另一部《西楼苏帖》,也是大有来历。《西楼苏帖》是宋人汪应辰搜集的苏轼书法集帖拓本,收纳了苏轼的行书、草书、楷书诗文、信札等。
《西楼苏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很多人都知道宋代文与可擅长画竹,苏轼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西楼苏帖》中就有《与可画竹赞帖》:“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
《西楼苏帖》不仅是重要史料文献,也是书法精品。
拉近历史与现代的距离
暑期的文博类节目,如《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第二季等,以体验与探访拉近文物与大众的距离,让沉睡的文物走出博物馆、走向大众。文艺和技术赋能文博,拉近历史与现代的距离,让千百年前的场景仿佛又在眼前重现,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也让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文化可触、可感。
8月13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联合策划的文化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播出第七期,带领观众真切感受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国音”。
后有连绵不断的巍峨青山,前方是一望无际的丰收田野,潺潺的流水汇入一汪澄碧的湖水中,这一切都笼罩在四季分明、湛然如洗的蓝天下,我们的古人一下子就看中了这里,并开始营城建都的兴建工作。这里,就是北京。
2021年12月19日,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最新发掘的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卣。青铜卣上的铭文以文字资料实证了三千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
七百多年前,忽必烈看中了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深受忽必烈信任的汉臣刘秉忠担任了大都规划设计的总负责人。刘秉忠按照华夏传统,以儒家治国安邦的理念兴建了大都。元朝在营建大都时参考的是中华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形态。今天乘坐北京地铁,有“安贞门”“健德门”。其实这两个名字的由来,与中华典籍息息相关,安贞门取名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健德门,则取意于《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明代在延续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在建设和布局上又有创新。清代完整承续了明代中轴线,同时又创造性地将至圣先师孔子置于中轴线。这一举措,在突出中轴线地位的同时,丰富了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梁思成曾经说:“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一个“中”字,看似简单,所体现的则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人生追求。
“中”字的形象,就是一面大旗。经学者考究,“中”本来是一面意义特殊的旗帜,作为召集部族民众的标志。人群集合时,这面大旗被围在中心。大旗飘扬在部落中央,既是部落的标志,也是指引部落成员外出归家的方向。“中”此后便延伸出中央、中心、最重要等意义。
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7.8公里长的中轴线,标记着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这条历史文脉如同一道金线,串起永定门、故宫、景山等一个个“历史珍珠”。
携手同行天下大道
日前,由上海博物馆领衔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打动了前来参观的观众。今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而匈牙利是首个加入这一倡议的欧洲国家,选择在匈牙利举办展览自然意义不凡。
秦汉时期,中国已有通往南海诸国的海上运输线,西汉开始,逐步形成联通西域的陆上运输线。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横跨海陆、迤逦万里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大陆文化交流、文明进步的桥梁,不仅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商品流通和贸易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汉朝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成为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赓续不断的象征。数千年来中国人对汉语汉字的使用、文化艺术的发展皆不曾断绝,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为全面展示汉朝风采,上海博物馆为展览甄选馆藏汉代文物,包括玉买地券、“四灵纹”玉胜、吴向里车马画像镜、“长陵丞印”封泥等。展览分为“生活的艺术”“敦睦的智慧”“信仰的光芒”和“丝路的繁盛”四个部分,从通俗易懂的角度,多方位生动展现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推进海外观众对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此次展览特地展出了一件汉代“四灵纹”玉胜。玉胜一词,出自《山海经·西山经》,是指古代玉制的发饰。“四灵纹”则是两汉较为流行的纹饰,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神。《三辅黄图》记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四灵纹”玉胜十分罕见,中央上端以透雕手法雕出“朱雀”,下方则为龟蛇相交的“玄武”,外侧两边各琢刻苍龙和白虎各一,隔柱上浅刻“长宜子孙,延寿万年”八字篆书,有辟邪压胜、拂除不祥、追求长生之意。
还有一方“茂陵尉印”,也是颇可玩味。茂陵即汉武帝的陵园,“尉”是军尉,通俗说茂陵尉是掌管茂陵安全的官职,“茂陵尉印”就是长官所用印信。因为印面文字端庄,被许多篆刻爱好者奉为西汉印文的经典。
不一而足,除了玉器,漆器、陶器、青铜器、印章、石刻、钱币等百余件(组)文物精品,传递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引领海外观众从西汉启程,穿梭千年光阴,一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华章。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在交流互鉴中促进不同文明民心相通。“执大象,天下往。”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