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恶意“薅羊毛”行为,冲击了电商公平交易秩序。
近日,网传中华书局的某商城自营网店出现近10分钟系统bug,疑误将部分历史套装书籍价格设置太低,被“羊毛党”下单哄抢。网传截图显示,套装历史古籍的支付价格在1元至2元之间,有网友还晒出0元购买套装书籍的截图,而图书原价则在数百元左右。中华书局工作人员称,此次系平台设置金额出现问题,店铺图书已恢复原价,损失肯定会有,将会有官方声明。
在不同销售渠道、不同促销活动中,图书原价只是参考价格,读者实际是以优惠价格购书,如今书店闹出乌龙事件,情急之下将价格调回原位,是中断销售、及时止损的自保之举。但如果不参照平日销售价格,而以相对“虚高”的图书原价认定店方损失,其实不太符合图书交易的实际状况。
当然,图书走向市面交易流通,涉及版权购买、印刷发行、销售物流以及售后保障等诸多环节。若按订单支付数量正常发货,单论邮费支出,店方也要赔钱不少,遑论客观存在的图书成本带来的损失了。
本来,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薅羊毛”,是理性利己精神的正常体现。但近年来,有些商家 “手滑”定错价格,结果被 “羊毛党”围堵哄抢,店铺被“薅”得片甲不剩。比如,此前,有店家因发布“4500斤脐橙卖26元”的错误信息,经由网络主播诱导助推,“羊毛党”大量涌入下单,通过投诉店家,瓜分商家的经营保证金。在一些案例中,“薅羊毛”变成有预谋和组织的恶意攻击行动,不少网店不得不为一时失误付出较大代价,最终无力经营、被迫关张。
这起乌龙事件中,不排除有长期关注套装古籍的书友,受价格降幅“诱惑”,不假思索、率性下单,但也不排除其中有人“趁火打劫”,收货后将近乎空手“薅”来的图书辗转售卖、套现获利。
恶意“薅羊毛”的人或许认为电商平台或出版社经营规模大,占来的便宜不过是其营业额的九牛一毛。况且,这是在公开渠道下单,纯系对方失误,自己只是“薅羊毛”人中的一员,“法不责众”又能奈我何?所谓你能“薅”我也能“薅”,不“薅”白不“薅”的心理,使恶意“薅羊毛”人士寻得自我开脱的理由、卸下道德压力。
按合同法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或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情形,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在此次事件中,平台固然失误在先,但由于其中存在明显交易不公,经营者或可申请撤销合同、挽回损失。很多纠纷判例中,若卖方已充分告知价格错误,“羊毛党”依旧恶意下单,商家也可予以否认,不予发货。
网络购物交易是在远程、匿名的环境中进行的,以往新闻中,一些恶意“薅羊毛”的人,甚至利用技术手段故意制造规则漏洞,除了“薅羊毛”获利,他们还参与刷单炒信,与店家“合谋”搞虚假宣传,存在涉嫌诈骗、进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显然,这些行为冲击了正常的电商公平交易秩序。而商家的优惠措施被恶意“薅羊毛”者瓜分殆尽后,也会极大影响其他用户的购物体验。同时,价格优惠信息的调整和变动必须透明,这也攸关商家和用户的互信关系。商家的价格信息设置出现失误,除了会使自己利益受损外,也会让用户的购物体验打折扣。有的商家故意制定虚假优惠规则,当获取顾客信息、获得订单量后,便以“价格失误”为借口,拖延发货、取消订单,无视规则约定、损害公平交易。
防范恶意“薅羊毛”现象,除了要明确法律责任、完善交易规则、及时止损保护商家利益,也要让商家遵守规范、尊重消费者,毕竟,商家是杜绝出现价格信息失误的源头。与此同时,平台也要进一步完善对双方权益的保护机制。若商家因失误被“羊毛党”盯上,那就有必要及时关闭交易通道,保护商家利益。对那些肆意破坏规则、违背诚信原则的商家,平台也有责任站出来,不让其滥用优惠规则解释权,维护用户权益。
此外,对有组织、有规模的恶意“薅羊毛”团伙,平台要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识别,并通过封号、拉黑等措施打击其嚣张气焰,营造良好的网络交易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