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的健康状况与体内的湿度、血液流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往往是因为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痰湿"与"瘀血"这两种病理产物,在很多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所谓“痰”,并非指西医中的呼吸道分泌物,而是中医学术语,泛指机体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粘稠状物质。“湿”则表示一种重浊而黏腻的状态,两者结合形成“痰湿”。它们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各种机能障碍和病变。与此相对的是“瘀血”,指的是血脉不畅、血液停滞不通的病理状态。由于种种原因如气虚推动无力或外伤等造成血液循环受阻,从而产生局部或者全身性的淤堵现象,表现为紫绀、肿胀、疼痛等症状。面对这种情况,中医推荐两味药材——半夏和丹参。半夏是一味祛痰药,特别擅长清除胸膈以上的痰湿,并且能化解因痰湿引起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问题;另一方面其辛散之性又能调通气血以活血化瘀,对改善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有良好效果。丹参作为一味常用的活血药,则长于疏通脉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症状。它不仅可用于治疗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胸痛,还能用于妇女月经不调以及跌打损伤后的恢复调理。综上所述,无论是解决复杂的病理问题还是日常养生保健,“半夏”、“丹参”的使用都是值得重视的方案。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任何药物都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辩证施治才能获得最佳疗效。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诸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原因使得更多的人可能出现痰湿瘀血同存的情况。因此,普及此类知识并指导正确用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研究将更深入地探讨这类中药的实际效用及其机制所在,为人们的健康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选择。
正文
痰瘀互结危害大
中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上本无病,只是痰和瘀。
中医有一种证型叫痰瘀互结,就是一个人体内既有痰湿又有瘀血,痰湿和瘀血搅和到一起了,最终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身体里出现各种包块,像结节、肌瘤、囊肿、息肉,乃至肿瘤。
当然了,痰瘀互结不一定会长包块,当你发现自己的舌苔很腻,像刚刚喝完牛奶一样,舌边舌尖有瘀斑,舌头一翘起来,舌下静脉粗大,像珊瑚树一样向四周怒张,这就是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提示你体内已经有痰湿,有瘀血了。
这个时候可能还会伴有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痰湿,痰湿有什么表现?头面出油,喉咙黏腻不清爽。
瘀血有什么表现?嘴唇乌暗,脸上有黑斑,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疼痛感,像针扎一样,白天轻,夜里重等等,即使这些症状没有马上出现,大家也要重视起来。
当痰瘀一同出现,怎么办?化痰,陈皮不错,化瘀,三七不错,那么,当痰瘀一同出现了,怎么办?就两味药一起来用。
现代研究表明,三七能加快血管中血液的流动速度,就像一条淤堵的河流,如果水流变快,自然就能把河道中的淤泥、垃圾冲刷干净,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就像那河道里的垃圾,三七就能给它化掉。
三七是必备的,因为它不光活血,还能止血,把三七粉敷在伤口处,出血的,它能止住,瘀血的,它能化掉。所以明代大医李时珍才会在《本草纲目》里说三七是伤科圣药。
三七活血止血只是它一半的功能,另外一半是补血,用的时候一般要炒一下,炒过以后补血养血的效果更好,如果活血,那就生用。
陈皮就是橘子皮,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橘子皮,把橘子皮晒干以后,再经过三年以上的陈化才能叫陈皮,陈皮可以化痰,五脏六腑的痰都可以化,尤其擅长化肺里的痰和脾胃的痰。
如果说平时总是吐清晰的白痰,或者说感冒好了以后,咳嗽迟迟好不过来,咳的同时又有一点小痰,赶紧把陈皮找来,泡水喝也好,嚼着吃也好,慢慢地,那痰湿就化掉了。
而且它又是食物,药食同源,非常平和,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都可以吃一点。
痰湿瘀血又怎么办
大家可以想一下,痰湿瘀血是怎么来的?很大程度都是从气上得来的,一个人生气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胸口这块儿堵得慌,用手揉一揉,顺一顺,感觉会好一点,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气结。
打个比方,就像一根绳子上打了结,摸上去就不那么顺畅了,津液、血液走到那里,堵住了,过不去,慢慢地在局部形成痰湿,形成瘀血,用两个词来概括,叫气滞血瘀,气滞痰凝。
陈皮可以理气,陈皮去到体内以后,能把这个气结打开,然后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一气周流,所以陈皮它有点儿像什么,像交通警察。气结打开了,痰湿和瘀血会更容易化掉。
方子:三七和陈皮按照1:3的比例,假如三七的用量在10克的话,陈皮可以用到30克,两味药打成细细的粉末,每次取陈皮粉3克,三七粉1克,温水送服。
容易上火的人再加10克西洋参,三味药是这么一个比例,三七、陈皮、西洋参1:3:1。
西洋参性凉,三七性热,三七是热性的,跟人参有点像,清代有本药书叫《本草纲目拾遗》:“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
西洋参名字里虽然带一个参字,但它却是凉性的,反倒是三七越吃越热,再加上陈皮本身也是偏温燥的,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这两味药吃到后面可能会热的受不了,加一点西洋参进去,养阴清热,刚好解决这一弊端。
温胆汤:湿热、湿寒、痰湿皆可用
对于痰湿有没有预防或者治标又治本的方子呢?有!它就是温胆汤。湿热、湿寒、痰湿都可以用。
温胆汤:茯苓30克,半夏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竹茹6克。
这些组方是如何相互作用,各种挥发相应的作用呢?
第一梯队:用一味枳实来破气下行。
我们知道行军打仗都是要讲究策略的,攻城需要先锋部队,而枳实在这个方子里就是打头阵的。所谓不破不立,要想重新建立平衡,先要将原来的“气郁痰阻”的状态打破,枳实破气,从肺胃开始往下攻,将胆胃的气机打开。
第二梯队:半夏+陈皮。
半夏化痰祛湿,配上化湿理气的陈皮,是最常见化痰湿的哼哈二将。这两味药是这个方子的主力军,枳实将城门攻破以后,靠半夏加陈皮来主攻敌军主力,靶向就是胆胃里的痰湿,半夏的气机也是降的,降的也是胆和胃,浊阴出下窍,半夏就是把中焦的痰湿化掉之后往下降,意图从下窍排出。
第三梯队:茯苓+竹茹。
茯苓健脾渗湿,竹茹化痰清热,这两味药是这张方子的善后力量,半夏+陈皮把痰化掉之后,成为比较容易排出的湿浊,这时候茯苓和竹茹接过这些湿浊,一鼓作气将湿气从下窍排出。
《黄帝内经》说:浊阴出下窍,痰湿是属于浊阴,要从下窍排出。
枳实攻破第一道防线,作用力向下;半夏和陈皮为进攻主力,作用力向下;茯苓和竹茹是善后部队,清扫战场。
三支力量分工不同,但目的统一,目标明确,就是要将体内气机打通,将痰湿这类浊阴从下窍排出。
最后一味炙甘草,甘草又称和事佬,负责调和这几个梯队药物的。
简而言之:
法半夏,辛温善散,辛能理气开郁,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枳实、陈皮化湿行滞气,竹茹行气和胃,清浮火而不伤中阳,加茯苓以利湿并宁心安神,甘草则是直接补脾的,补充脾胃的津液气血。
全方可通降胃气,疏解肝胆之郁,温阳行气,祛湿化痰,以调畅全身气机,又特别有助睡眠,这六味药,都是常见之物,没一味名贵中药,但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发挥神奇的功效。
另外提醒下,温胆汤一般都是用来煮水泡脚的,不是这药不能喝,而是喝的效果不如泡的好,因为痰湿重的人都脾虚,吸收不好,而脚底经络丰富,对药物的吸收更充分,泡脚见效更快些。
温胆汤还可以调理包括脚气、失眠、痛经、湿疹、鼻炎、牛皮癣、抽动症、胆囊炎、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咳嗽、脱发等诸多病症,都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现代人,易阳虚
随着时代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现代生活方式中,有相当一部分行为都是背自然规律存在的,久而久之,不少人就发展成了阳虚体质。
尤其是当你有如下几个习惯时,危险系数加倍:
01
贪凉伤阳
如长期在空调环境中生活或工作,或长期睡凉席,冬季保暖不足等。
02
爱喝冷饮伤阳
如爱吃雪糕、冰淇淋,爱喝冷饮和冰水等。
03
常饮凉茶伤阳
夏季很多凉茶饮料比较受欢迎,不少人甚至将其作为日常饮品,殊不知喝多了很容易损伤人体阳气。
04
汗过多伤阳
中医认为,气随汗脱,天热的时候如果出汗过多会导致阳气耗散。
05
经常晚睡
比如看球赛、打牌、玩游戏等到深夜,甚至通宵。
中医认为“阳气者,烦劳则张”。
所谓“张”就是往外散,正常情况下,阳气在夜晚应该内收,长时间熬夜就会使阳气慢慢耗散。
晒背,夏日保健好方法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有多条阳经通行,而巡行于当中的督脉,更有“阳脉之海”之称,可统摄一身之阳气。
夏日常晒背,可使阳气充盈,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也会提高。
平时,我们常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农民的辛苦,但是农民中很多人健康且长寿,从中医角度来看,与其经常在太阳下劳作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的背部皮下蕴藏着大量的免疫细胞,通过晒太阳可以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达到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调和脏腑、祛寒止痛的目的。
怎么晒、什么时候晒?
晒太阳也要挑准时间,得选阳光比较充足,光线也比较柔和的时候,时长可因人而异,注意做好面部防晒。
01
什么时候晒
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选择紫外线偏低,阳光较柔和的时间段。
02
晒多久
因人而异,中老年人每天晒1小时、每次20~30分钟即可。
中青年人身体的新陈代谢较强,钙质流失较快,需补充较多的维生素D,每天一共晒1~2小时左右为宜。
03
怎么晒
到户外,让太阳直射后背,最好不要隔着玻璃晒,有条件时还可脱去上衣直接晒,但后颈处皮肤较为脆弱,要注意做好此处皮肤的防晒工作。
晒背时达到“微微汗出”即可,不要追求大汗。晒背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带好遮阳帽,不要直晒头部,以预防中暑。
晒背完毕后,不要马上进入空调房,最好在室温环境中休息20分钟,再乘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