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史记(1)黄帝也拼爹:哪有草根逆袭,没有王炸剧本,走不了帝王路

史记(1)黄帝也拼爹:哪有草根逆袭,没有王炸剧本,走不了帝王路

史记(1)黄帝也拼爹:哪有草根逆袭,没有王炸剧本,走不了帝王路黄帝,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至圣先王,闭着眼睛都能数出他的生平大事:战蚩尤、并炎帝,娶嫘祖嫫姆,开五帝之始。尽管正史里对帝王的描写多比较正面,但只要细

黄帝,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至圣先王,闭着眼睛都能数出他的生平大事:战蚩尤、并炎帝,娶嫘祖嫫姆,开五帝之始。尽管正史里对帝王的描写多比较正面,但只要细心,还是能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帝王来。

史记_史记吴太伯世家_史记的作者是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二代出身,幼年开蒙

提起黄帝,咱们先报一下家门。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黄帝不是他的名字,是他当上“天下共主”后的谥号。因为黄帝征战四方,平定天下,有土德之瑞,土又是黄色的,所以就以”黄“为号。《易纬坤灵图》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说明黄帝是为天下人征服了天下,而不是为一己之私。实际上这都是誉美之词,懂的都懂。

不过,能培养出黄帝这么优秀的儿子来,他爹娘也绝非凡人。接下来咱们好好说一说黄帝的爹娘。

黄帝的爹姓公孙,号少典,是有熊氏部落的酋长。重点是他娘,叫附宝,来自有嬌氏部落,跟少典应该是政治联姻。那时候,没有国家的概念,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利益捆绑也比较原始,一般通过婚姻,把陌生的部族变成亲戚,这就是血缘政治。

附宝是一个神奇的女人。不管真神假神,反正按照一些史料的说法,她是与神耦合生下的黄帝。据说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附宝不在家好好待着,着了魔似的,突然跑到祁地郊外的一片森林中。上面打着雷,她在地下跑,身旁掠过的就是高大的灌木。这得多吓人!

这进,只见天空中一道巨大的雷电死死地绕住北斗星,附宝正好在雷电包围圈内,她就被这道巨大的雷电吸引了,只觉身体一阵震颤,一股无法言说的畅快流遍全身。过了一会儿,附宝踉跄地走出了树林,脸颊含苞带笑。二十四个月后,她生下一名男婴,就是黄帝。

虽然故事有点扯,但有一点不容忽略——黄帝的身份很高,官二代只是一个起平。

他并没有被“二代”这个身份束缚住,安于现状,反而非常努力,他要拥有的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属于自己的时代。这一点从他成为“黄帝”之前的帝号就可以看出来——轩辕。

这两个字都跟车有关。轩,在古代泛指车;辕,是车前驾牲畜用的木杆,在先秦时期也用作连接车轱辘的曲木,多用于战车。没错,黄帝治军的过程中,战车应运而生。据说这种战车在当时的对战中,帮助黄帝战无不胜,也成为黄帝大军的标志,成就了黄帝的另一个ID。

咱们重点是要说说下面这句: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xùn)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古人对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称呼,襁褓之时称为弱,取柔弱之意;总角之时,也就是十岁以前,称为幼,取幼小之意;及长之时,也就是十几岁,称为长,取长成之意;成年是指二十岁弱冠。

黄帝感光而生,身世出奇,襁褓之时就能说话了,“徇齐”是敏慧之意,是说他稍大一些就显示出了比一般孩子的聪慧之处,少年时更是机敏敦厚,弱冠时英明果决。

太史公一句话概括了黄帝的前二十年。徇齐、敦敏、聪明,这三个词大同小异,都是说人聪明之意。其实,黄帝不仅聪明,开蒙还很早。他从小获取的教育资源是顶级的,至少在有熊氏部落内部,他是被当成未来酋长培养的,对他的教育自然不同于其他孩子,要顶级,要最好的,最多的,只有这样人们才放心把部落的未来交到他手上。所以,史书上写黄帝比同龄孩子早慧,并无夸大之词,实属正常。

史记吴太伯世家_史记_史记的作者是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拼爹少年,揭竿起义

当然,二代的身份,不仅给了黄帝顶级的教育资源,也给了他拼爹的机会。就在黄帝接手有熊氏部落、成为“轩辕大帝”后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一件地动山摇的大事。

《史记·五帝本纪》载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这位神农氏是谁呢?按《史记》的说法,他就是炎帝,正牌的“天下共主”,全天下的老大。不过,现在这个老大不太行了。随着神农氏学管天下日久,一代不如一代,再加上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会种庄稼的部落越来越多,对神农氏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不服他们家族的部落开始蠢蠢欲动。于是就出现了太史公说的“诸侯相侵伐”一幕。

不过,事件的重点不在群起的四方诸侯,而在于神农氏“弗能征”,作为全天下的老大,却没有能力剿灭叛乱,这是不是一种失败呢?也正是因为神农氏的失位,才给了黄帝崭露头角的机会。

很多人觉得黄帝的事业起点是兼并炎帝部落,实则不然。如果没有小战役的磨炼,作为小部落、附属之邦的有熊氏是不可能兼并天下老大的。即使神农氏部落再没落,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拼爹这档事是有传统的。很多时候,不是这个人想拼爹,而是身份把他架在这个位置上了, 不拼爹也得拼。诚如黄帝,少典给他留下的有熊氏部落,既是他的第一笔政治资源,也是他甩不掉的责任。所以不拿部落说事儿,是不可能的。

当然,黄帝这位拼爹少年的揭竿起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史记·五帝本纪》载道:“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黄帝的聪明在这个时候派上了大用场。他没有像其他部落酋长那样,扯杆大旗就做虎皮。而是打着“以征不享”的旗号,行正义之师。

什么是“不享”?“享”在古代是指祭献,一般是由诸侯向天子献祭财物牲畜,甚至是人,以表明自己效忠天子的决心。而“不享”自然是指诸侯不再向一辈子献祭,也就是不再承认天子的合法地位。这样一来,天子和诸侯就只能兵戎相见了。

但是此时的神农氏已经日薄西山,伐师无力,只能依靠锐气的黄帝部落来平息战乱。这样一来,黄帝不但名正言顺地征服了这些叛乱的小部落,还一举成为“天下共主”的得力助手。为日后登上更多在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因为当时的共主并不是世袭制,而是由部落联盟会议选举产生的。

此时的黄帝虽然年轻,但手上已经积累了一众兄弟,轩辕氏小联盟就此诞生;而黄帝也将踏上真正的扶摇之路。

史记的作者是谁_史记吴太伯世家_史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第一桶金,兼并炎帝

现在咱们可以说一说黄帝政治资本的第一桶金了——兼并炎帝部族的阪泉之战。

提起阪泉之战的起因,有一点特殊,并不是因为炎帝,而是炎帝当时的劲敌——九黎族大酋长蚩尤。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他也是日后黄帝的死敌。

《史记·五帝本纪》载:“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在众多揭竿而起的诸侯中,九黎族的蚩尤是最厉害的。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一是蚩尤部落已经学会冶铁术,制造出了很多精良兵器,与中原部落对抗,简直是降维打击;二是连当时的炎帝部族也“莫能伐”。蚩尤部落不仅蹂躏其他中原部落,还把炎帝这个“正统共主”赶跑了,自己取而代之,称炎帝,俨然成了新兴政治势力。

这么说,炎帝不是成了受害者吗?怎么黄帝族还要打他们呢?千不该,万不该,炎帝部落干了一件错事。

《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被赶跑的炎帝部落一时失了根据地,全族老小总得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啊!往哪儿去呢?起初,炎帝部落并没选好地方,当时南方一片烟瘴之地,不适宜生存;而蚩尤部落又从东方攻来,东面也不安全,便一路向西北行进。一边走一边与沿途的小部落发生战争,其实就是侵凌。一来是为了补给,二来也在不断吸纳附庸的小部落,以图东山再起。

可惜,今非昔比的炎帝已经失去了号召力,加之侵凌小部落的行径令人不齿,使得一些小部落倒戈了黄帝这棵大树。这也引起了炎帝的注意。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咱们应该恭喜黄帝,他终于成了“一哥”的入幕之宾。

那么,此时的黄帝在做什么呢?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黄帝在搞军备啊!注意自身德行,整治军队以加强守备,按四季时节修撰历法,教归附的民众种植谷物以实现自给自足,并做好贮备;“度”就是丈量土地,巡查边关,安抚边民。最重要的是以“教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作为幡号,建立自己的军队。

这一番准备,并不是为炎帝准备的。实际上,阪泉之战是一场意外。黄帝深知,作为一方小霸主,只有不断扩张,进军中原,得到“天下共主”的认可,才是乱世生存之道。所以,他从开始就没把炎帝当成敌人。

《史记·五帝本纪》载:“三战,然后得其志。”

按太史公的说法,这场战争打了三次。

在五千多年前的华北平原上,有一个叫阪泉的地方。这里毗邻涿鹿,沃野千里,物华天宝,乃中原腹地。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这里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一位是率众东迁的炎帝,一位是杀向中原的黄帝。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一望无垠的旷野上,一场鏖战拉开了帷幕。

此时的黄帝虽是一位热血青年,但治军严肃,将旗下部众分为六路,分别以“熊、罴、狼、豹、貙、虎”六色旗为号令,统率六军;反观炎帝部众,虽然人多势众,但军纪略显散漫。

一军精巧,一军势众,阪泉的旷野上厮声阵阵。大战一共打了三场:

第一场,“炎帝”这边以火攻先发制人,引得浓烟滚滚,黄帝军寸步难行只得强行回阪泉谷内休整,以图再战。

第二场,黄帝吸取教训,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军不善阵法,果然失利,躲回营中,坚壁不出。

第三场,这一回战线最长,双方僵持三年之久,黄帝军以星斗七旗阵作掩护,日夜掘进,竟在“炎帝”营地后方挖通了一条隧道。挖通之日,黄帝军从隧道涌出,突袭大营,“炎帝”军终告失败,不仅图腾被摘,还被黄帝一族收编了。从此,炎、黄二族合为一族,不再分彼此。

史记_史记的作者是谁_史记吴太伯世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什么是“志”,就是标志,炎帝部落的标志。在古代两军交战中,图腾往往作为战利品,表示臣服。可见,黄帝“得其志”的精神意义远大于军事征服。

兼并炎帝部族,迅速增强了黄帝部落的实力。从这一刻起,黄帝才真正有了跟中原地区那些大佬掰一掰手腕的实力。

上一篇: 《二十四史》不比抖音好看吗?
下一篇: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