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召南原
马召南原古战场,今位于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南约三公里处的高岗之上。自古以来,马召南原一带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秦汉至民国以来,发生在这里大大小小的战争近乎百余起。
在这片神奇而又令人畏惧的高冈之上,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曾在这片热土上留下足迹并书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在这些历史故事和美丽传说中,最著名的当属西周时期周穆王为爱妃盛姬在南原之上所建的“重璧台”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南原之上写下的著名诗篇《观刈麦》。
周穆王西巡
据史书《穆天子传》戊寅篇记载:西周戊寅之时,周穆王的都城在东都洛阳,他却喜欢时常携带爱妃盛姬在西部一个叫泽(古称仙游泽)的地方避署狩猎,并在此建有行舍。一日,穆王爱妃盛姬在此遇寒得病,想饮水解疾,穆王怜香惜玉,命人取泽中泉浆让盛姬饮之。由于盛姬病情严重遂殡去,穆王伤心至极,于黑水西山毂丘(今称南原)之庙没奠祭祀。甲辰之时,穆王将盛姬以帝后之礼安葬在黑水乐池(今称仙游潭)之南。今在仙游潭南有盛姬墓一座至今尚存。
盛姬
盛姬本姓姬,周穆王爱妃,盛伯(郕国)的女儿,史称盛姬。穆天子封盛伯作姬姓的族长,位在诸姬姓小国之上,因此称为“盛门”。周穆王为了表达自己对盛姬的爱慕,就在自己喜欢避署狩猎的黑水西山之上为盛姬建造一所观景台,取名曰:“重璧台”。
相传周穆王携盛姬于黑水西山毂丘之庙设奠祭祀之后,便一同登上重壁台远眺黑水四周山河的大好风光,两人相依相偎,眺望夕阳。忽见西北方有凤凰比翼,飞鸣而来,盘旋鸣叫,片刻离去。穆王大喜曰:“凤凰,瑞鸟也,此现必圣王出,吾当是矣!”即令侍从飞奔跟踪,追查其宿,侍从见凤栖于石上,禀告穆王,随赐此石名“栖凤石”。遂之令天下能工巧匠在此建宮一座,赐名“凤凰宫”,以求其祥瑞之气。
栖凤石
北宋著名史地学家、藏书家宋敏求在其《长安志》卷十八记载:“隋宜寿宫在盩厔(周至)县东南三十三里”。其引用《隋地理志》载:“盩厔(周至)此地有凤凰宫”。
凤台遗址
到了唐代,凤凰宫由于年代久远,逐以废毁,“重璧台”也失去昔日风釆,只留存高台一座。当地人们为了祈求凤凰为之带来的祥瑞,便在此高台之上结木为庐,以之纪念,取名曰:“凤台庐”。凤台遗址今在马召镇武家庄村正南。
唐末五代道教领袖,著名文人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文中曾记述:“凤台庐在京兆盩厔(周至)县萧史宅”。
萧史与弄玉
关于唐人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书中记述萧史之故宅在周至南原之记载,现以无法考证。但萧史与弄玉的爱情故事,至今流传于周至,这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聪明美慧而擅长吹箫,声如鸟叫,又比凤鸣。时任周朝管音乐演奏的史官萧史,居于黑水西山象岭之上。其人风流俊逸,才华出众,亦长于品箫拔弦。一日,萧史出宅赏景,忽听岭下传来天籁之音,便闻声寻觅,不觉来到演乐洞前,见一奇女子吹萧似凤鸣。萧史上前,慕拜弄玉吹箫之声,二人逐情投意合,以箫成缘,结为夫妻。两人经常在演乐洞前吹箫拨弦,悠扬动听的箫弦声引来祥龙瑞凤。后来,他们双双结伴乘龙跨凤成仙而去。这就是“乘龙快婿”典故的由来。史书《列仙传拾遗》:“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清乾隆《周至县志》记载:“玉女洞在仙游潭北,秦弄玉吹箫于此”。关于萧史与弄玉的历史传说,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在周至记述赞美过这个爱情故事。
演乐洞
演乐洞又名玉女洞,今位于周至县马召镇武家庄西山象岭之中。如今这里己成为陕西十大爱情传说胜地之一。因这里曾是周穆王命乐工奏广乐三日不绝的演乐之地而故名演乐洞。
周穆王在历史上是个多情且重情的人,他时常携爱妃盛姬一同西征巡游,于周至黑水仙游一带避署狩猎,并在此地建有行舍。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征犬戎,凯旋而归,乘八骏、穷万里,朝发昆仑,暮饮瑶池。携盛姬会西王母于芒水(即黑河)西山瑶池,树青竹于水滨。命乐工奏广乐于玄池(即黑龙潭),三日不息,曾经使得凤凰来仪,鱼龙起舞”。因此,此地故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历史典故至今留传于周至。
仙游寺南凉堂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于周至仙游寺写有《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一诗,诗中题到:“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诗中之“秦女”指的就是秦穆公之女弄玉,“仙台”指的是黑水西山之上的“凤台”,“中峰”指的就是黑水之西山。“遗踪”指的是西山象岭之演乐洞遗址。
明清之际,在西山象岭高冈(今之南原)之上,原有一座唐代寺院中兴寺,为仙游北寺。有殿宇二十余间。正殿东南有大房三间,相传为宋朝文学家、诗人苏东坡的读书处,门前有清朝道光年间书写的“苏公藏书处”匾额,后毁于文革。
白居易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也正是白居易时任盩厔(周至)县尉的第二年。在这年五月夏收之际,三十六岁的白居易为了完成县府交给他征收捐税的任务,他便亲自率领衙役来到小麦成熟最早的“关中第一镰”马召南原之上体查民情,查看当地小麦收获情况。
当白居易来到马召南原之上,看到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的情景时,由感而发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篇《观刈麦》。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表达了对造成当地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并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切同情的之心。
在此诗:“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一句中,"南冈”之地名,据考证应为马召之南原。
观刈麦
关于马召南原古战场的历史记载,经笔者查阅史书,在此地域发生的战争不下百余次,但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则发生在明未之际的南原之战。
明崇祯七年(1634)正月,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疇率领总兵曹文诏等,先后在关中一带围剿农民起义军闯王高迎祥部,初战明军大获全胜,起义军遭重创。李自成、张献忠等率残部由武功渡渭河逃往盩厔(周至)避险。八月,朝庭诏令豫、楚、晋、蜀四省兵力分四道入陕围剿起义军,高迎祥、李自成等率众退入周至南山马召仙游寺驻营扎寨。十月,闯王高迎祥率义军从周至青化镇复出,渡渭河至武功驻军修整,伺机夺取西安。
当时驻扎在关中地区的起义军有多部人马,其中最有影响的只有十支力量。其中以高迎祥部最为强悍,人员众多。高迎祥自称为闯王、蝎子塊,此部对大明朝庭最有威胁。
终南山黑水峪
明崇祯八年(1635)冬十月,陕西总督洪承疇率大明军队于武功以西与起义军大战,起义军不敌明军。战败后,闯王高迎祥率残部自周至、武功分道渡河又退入周至终南山驻军休整。
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孙传庭主动请缨出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农民军。该部在榆林建军,号为秦兵(明末最精锐、最强大的部队之一)。秦兵的主力,大都来自陕西榆林,个性彪悍,作战勇猛。
孙传庭部“秦兵″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三月,高迎祥与李自成分兵,由郧襄入兴安、汉中与张献忠会师。七月,闯王高迎祥率主力出汉中,越南山折回关中,谋攻西安。当高迎祥部进入黑水峪,企图从周至偷渡渭水,然后奇袭西安占领陕西。然而,由于道路狭窄,天降大雨,闯王高迎祥的大军走了好几天,才走了一半路程,人困马乏,物资损失严重。当该部艰苦行军终于到达周至马召黑水峪的时候,却发现早已有两万秦兵埋伏在此。 秦兵之所以在马召黑水峪埋伏等待,是因为统帅孙传庭预知,闯王大军艰苦跋涉完黑水峪之后,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农民军则是一支战斗力最脆弱的部队。
闯王高迎祥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七月十五日,闯王高迎祥率大军由汉中自黑水峪出,先屯兵马召仙游寺驻营。七月十六日,陕西巡抚孙传庭率明军赶到黑水峪口堵截。七月十七日,大司马洪承疇也以赶到黑水峪口。当日,起义军与明军大战于马召南原山下,闯王参将李遇春首迎明军被创,兵力稍减。七月二十日,两军又复战于马召南原之上,闯王起义军奋力抵抗,两军相持不下。大司马洪承疇则先设白旗招降起义军未果,然后设红旗迎战起义军。不料,此时大雨瓢泼,随后又起大雾。闯王所率起义军由于长途跋涉,粮草不给,士兵战斗力锐减,起义军头目乾公鸡、张二一、斗谷、黄龙等人见大明军队大兵压境,战势凶猛,只好下马投降。然而,闯军大将贺人龙正气凛然,不愿投降,他见明军势头凶猛,起义军不愿恋战,只好率余部掉转马头向南退却。洪承疇见贺人龙不知下马投降,便张弓以射其马,贺人龙坠马落地,后混入向南奔逃的士兵之中,由于身着甲胄行动不便,计无复之,便慌忙脱下甲胄弃之荒野,遂将全身潜藏于蒿草之中。时有本邑人张驴子,为孙传庭乡导(向导),此人素悍多力,熟悉地形,他发现蒿草之中有异样,便及忙上前探寻,遂将大将贺人龙生擒,献于孙传庭请功。在激战四天后,陕西巡抚孙传庭率领的秦兵大胜闯王起义军。闯王高迎祥、李自成等不敌明军,后随起义军残部向南一路败退。
仙游寺
崇祯九年(1636)七月二十日,马召南原之战后,身负重伤的闯王高迎祥由亲随背携从马召南原逃至黑水峪西山的演乐洞中养伤。他将闯将李自成诏到近前,当众言道:“本王身家难保,若后不侧,自当闯将继承闯王名号”。遂令自成速率余众退入南山休整,来日召集余部再取西安,闯将李自成领命含泪率众离去。第二日,秦兵搜山,闯王高迎祥不料被明军发现被俘,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他的心腹将领总管刘哲及领哨等亲信。高迎祥被俘后被送入京师并凌迟生割1560刀处死。纵横天下七年之久的闯王高迎祥,就此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在过去的七年中,闯王高迎祥曾驰骋西北,扫荡中原,但终究未能成功。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收其余众,并被复推为闯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
重建仙游寺与法王塔
马召南原上的历史故事与美好传说,给周至历史文化涂抹了一笔重彩,同时也为人们探寻南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遐想的空间。如今这里虽然荒草琪琪,沉埭百年,但千年古刹仙游寺的改迁,又给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带来了新的朝阳。随着法王塔的整体搬迁与千年古刹仙游寺的重建,追忆畅想,在不久的将来,这片神奇的土地又会以渐新的尊容喜迎四方来客到此觅踪寻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