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
一事不知
心如明镜
唐·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
【原文】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
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中山宰相。
【成语故事】
南朝齐、梁之际的陶弘景(456 ~ 536),字通明,丹阳郡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古代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著名的隐士和养生家。
陶弘景出身大族,他小时候就不同一般人,幼年即有特殊的节操,好学深思,四五岁时,常以芦苇秆做笔,在草灰上学字。
十岁时,看到魏晋名士葛洪的《神仙传》,昼夜研读,日夜研究推理,于是产生了学道之志,立下了养生的志向。
对人说:“仰青云,睹白日,不以为远(仰看天空,观看太阳,不感到是很遥远的事了)。”
陶弘景的父亲被妾所害,他立志终身不娶妻。
他读书万余卷,若有一件事不懂,自以为是大耻辱(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他善于弹琴下棋,草书、隶书写得很好(工草隶书法)。
他曾为刘宋诸王的侍读,陪同王室年轻人一起读书,做小老师。
入齐任左卫殿中将军,后遍历名山,游历许多名山,寻访仙药,寻找访求仙药。
陶弘景由于家贫,请求做县令(求作县令),没被恩准,一气之下,脱掉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归隐茅山。
自此以后,陶弘景隐居于句容县内的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苏省西南部),寄情山水之间,身健心清。
他特爱松风,有时独自一人去游览泉石,别人远远望见,宛若神仙。
陶弘景为人圆通,谦虚谨慎,处于幽明之间,心如明镜一般(心如明镜),遇到新事物便了然明白。
齐梁禅代之际,萧梁初起兵,陶弘景听说商议禅让的事,陶弘景按图谶推论,推算一“梁”字,于是陶弘景派弟子迎候萧衍,引用图谶,认为萧梁必定会拥有天下。
萧衍很早就与陶弘景有交往(武帝既早与之游),同他是好朋友,后来萧衍即位当了皇帝,就是梁武帝。
梁武帝不忘他的推戴之恩,对陶弘景恩宠有加,对他更加礼遇和照顾(恩礼愈笃),不断地派使者致书探望(书问不绝),使节的车盖一个接一个,高官贵戚不绝于路(冠盖相望)。
朝廷多次派人请陶弘景出山到朝中做官(屡加礼聘),都谢绝了,均坚辞不出。
他画两头牛回复,一头在水草间无拘无束悠闲地吃草;另一头戴上金笼头,被人牵着缰绳用鞭子驱赶。
梁武帝知道了他的心意,也不再勉强他。
但梁武帝萧衍时,每逢吉凶未卜、军事一类的大事,每国家遇有吉凶征讨大事时,萧衍都要事先问陶弘景这位隐居者,常常派人到山中去征询他的意见,向他咨询请教,他们二人书信来往不绝,一月之中常有数封书信送到山中。
因他受到皇帝的信任,当时人们称陶弘景是"山中宰相”,意思是没有正式封赐的高官。
大同二年(536)逝世,终年八十一岁。朝廷下诏赠封太中大夫,谥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逸隐士。
【赏析】
“山中宰相”隐居在山中的宰相。指南朝齐梁间著名隐士陶弘景。
后用“山中宰相”指虽隐居不仕,而参与国家大事,仍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或用以比喻隐居的高贤。也称空有宰相之才而不被任用。
“一事不知”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指知识还有欠缺,尚有自己不懂得的东西。
“心如明镜”心像明镜一般。指人对事物人情十分通晓明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