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电影《冯梦龙传奇》剧照
壹
明末天启六年,浙江秀水。
城内最繁华的街头,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者,正站在摊位前,高声吆喝:
“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惊喜!”
“名师一对一,中举没问题!”
“专业应试三十年,包教包会,包中状元!”
天下读书人,苦科举考试久矣。
果然,这诱人的广告语,成功留住了他们的脚步。
大家迅速围成一团,挤到老者身旁,七嘴八舌地打听起来:
“怎么收费?贵不贵?”
“有没有万元包过班?”
“需不需要预付?可别收了钱就跑路!”
……
老者全程面带微笑,逐一做出回应,态度诚恳,言语中听,深得围观者好评。
“OMG!”突然有人尖着嗓子,喊了一声:“所有考生,买它买它!”
一呼百应。
周围的书生,纷纷掏出囊中纹银,争先恐后地抢着报名。
场面即将失控。
“等等!”一位中年大叔,猛地叫了暂停。
只见他挤出人群,站到场地中心,面向老者,一字一顿地质问:
“敢问老先生,您可曾考取功名?是哪一榜的进士,哪一年的举人?”
满面红光的老者,眼神瞬间黯淡了下来:“老夫正在努力……”
“吁——”现场顿时嘘声四起。
大叔连忙怒斥:“光天化日之下,你竟敢招摇撞骗!”
老者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一个落魄文人,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办班招生?”
老者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接者便是一些绕口的话,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什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街道两旁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很快,人群便四散开去,只留下面红耳赤的老者,愣在原地,尴尬不已。
这个老者,便是冯梦龙。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几十年奔波,大半生挣扎,终究活成了别人眼中的笑话。
图片:电影《冯梦龙传奇》剧照
贰
公元1574年,冯梦龙出生于苏州,虽然天资聪颖,满腹经纶,赶考之路却极为不顺。
从未及弱冠,到年近花甲,足足四十余年,都始终卡在乡试一关,止步不前。
考场上连连碰壁,只好到秦楼楚馆间寻找慰藉。
幸运的是,古代没有拼团拼单、美颜瘦脸的假·名媛,只有天生丽质、多才多艺的真·名妓。
很快,冯梦龙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叫侯慧卿的女子。
此女花容月貌,国色天香,风情万种,善解人意。
落魄的冯梦龙,一直都视她为红颜知己。
尤其可贵的是,委身风月场所,终日灯红酒绿,侯慧卿的内心,却超乎寻常的冷静。
冯梦龙曾问她:“你阅人无数,可有芳心大乱的时候?”
侯慧卿微微一笑:“如何识人辨人,我的心间,自有一杆秤。”
冯梦龙很是好奇:“愿闻其详!”
侯慧卿继续回应:“颜值几何、财力几分、用情几许,对应客人三六九等。若要托付终身,首选最上等。不得其上,便转求其次。何乱之有?”
果然厉害。
杜十娘要是也有这般理智,又岂会怒沉百宝箱,含恨投江?
只是冯梦龙听后,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左算右算,自己的综合排名,绝对进不了前三。
事实证明,他算得很准。
图片:电影《天下第一镖局》剧照
叁
不久,冯梦龙赴南京应举。
他告诉侯慧卿,不论是否取得功名,这次赶考归来,一定要帮她赎身。
侯慧卿满口答应。
来年的五月初二,冯梦龙刚到苏州,就接到好友转交的一封信:妾已嫁人,君不必再等。侯慧卿。
冯梦龙措手不及。
最心爱的情人,却伤害我最深。
冯梦龙的脑海里,有一万个疑问: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别人?
直到他想起了侯慧卿心间的那杆秤……
即便如此,冯梦龙依然旧情难忘,相思无尽,为她写下多篇“怨离诗”和“怨离词”:
端午暖融天,算离人恰一年。相思四季都尝遍,榴花又妍,龙舟又喧,别时光景重能辨。惨无言,日疏日远,新恨与旧愁连。
——《黄莺儿·端二忆别》
年年有端二,岁岁无慧卿。事过境迁,物是人非,旧恨未去,新愁又连。最难忘,还是桃花人面,最忧心,明年今日又想念。
这五月初二,已然成了冯梦龙的“分手纪念日”。
对于冯梦龙来说,少了侯慧卿,青楼便失去了灵魂。
从此之后,他仿佛换了一个人,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子犹(冯梦龙)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
——明·董斯张
看得出来,他的这段感情,走肾,更走心。
图片:电影《冯梦龙传奇》剧照
肆
转眼,冯梦龙已到中年,无业、无钱、无田产,生计便成了大问题。
原本想办个科举辅导班,给孩子挣点奶粉钱。可自己逢考必败,年年名落孙山,哪里会有生源?
好在他满腹才情,在朋友圈中略有薄名,还能当个私塾先生,再帮人写写剧本,总会有点收入,可以补贴家用。
同乡的袁晋,《西楼记》刚刚写成,就找到冯梦龙,十分客气地请他斧正。
冯梦龙读完之后,却把书稿放在案头,不做任何评论。
袁晋一脸懵圈,但又不好相问,场面颇为尴尬,只得转身离去。
当时,家中已无米下锅,妻子着急万分,冯梦龙却相当淡定:“不用担心,袁晋晚上就会送我百两纹银。”
他还告诉孩子:“夜里别关门,最迟戌时,老袁必至。”
家里人都觉得很荒诞,却也希望能有奇迹出现。
袁晋回家后,苦思良久,等到掌灯时分,他当真取出百两纹银,再次迈入冯家大门。
冯梦龙已在书房等候多时。
袁晋大吃一惊,老冯却哈哈一笑,递过一叠书稿:“果然不出所料。剧本词曲俱佳,唯独缺少一出,现已补上,敬请过目。”
新增的剧目叫《错梦》。
袁晋接过一看,不禁大为叹服,当场就将纹银呈上。
果然,《西楼记》面世后,四十出的剧目中,坊间评价最高的,还是那篇《错梦》。
这个故事,源自清朝褚人获的《坚瓠[hù]续集》。情节可能有所夸张,但冯梦龙的贫穷与窘迫,应该与此相差无二。
图片来自网络
伍
1630年,冯梦龙的人生,终于迎来了转机。
57岁的他,以候补身份,成为岁贡生,被任命为镇江训导,主管文化和教育。
四年后,又升为福建寿宁知县。
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
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
地僻人难至,山多云易生。
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
——《戴清亭》
初到寿宁,他便以诗明志,希望可以如梅花般清正高洁、不畏风雪。
他说到做到。
到任的第一年,中秋节。
大财主柳必得,备上厚礼,前来拜会。
冯梦龙当场拒收。
柳必得却狡黠一笑:“大人请放心,此事断不会有人知晓。”
冯梦龙指着门上的牌匾,问道:“这里为何叫‘四知堂’?”
柳财主一脸茫然。
冯知县正言相告:“天知,地知,我知,你知!”
柳必得顿时明白过来,赶忙低头退下。
几天后,冯梦龙又自掏银两,将“四知堂”的牌匾,重新喷漆装裱,挂在门楣之上。
从此,再也无人敢起贿赂之心。
寿宁偏远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许多女婴刚刚出生,就被父母活活溺死。
冯梦龙在巡访路中,发现这一现象后,连夜赶回县衙,写下《禁溺女告示》,明令禁止弃婴溺婴,并捐出俸银,奖励收养弃婴之人:
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
况且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忤逆。
如今好善的百姓,畜生还怕杀害,况且活活一条性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
虽是政府公文,却是通篇白话,说得苦口婆心,冯梦龙的这一招,着实深入人心。溺婴弃婴的陋习,很快就销声匿迹:
自余设厉禁,且捐俸以赏收养者,此风顿息。
——冯梦龙·《寿宁待志》
图片:电影《冯梦龙传奇》剧照
陆
冯梦龙深知,寿宁人要想改变命运,读书仍是唯一的途径。
在知县任上,他关注的头等大事,便是兴教办学。
学舍损毁,他捐出俸禄,及时维修;无人授课,他亲自上台,传道解惑;缺少教本,他翻印自著的《四书指月》,人手一册……不到半年,学风便大为改观,“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
他善于处理民间纠纷,倡导以和为贵。同村的两头水牛,在吃草时斗角,导致一死一伤。
双方主人相互指责,各不相让,一直闹到大堂之上。
冯梦龙受理后,只在状纸上写下四句话:“两牛相争,一死一生,死者同吃,生者同耕。”
两头牛,分开算,剪不断,理还乱。不如变为共同财产,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完美。
两个村民心服口服。
他敢于打击山匪恶霸,力保一方平安。
财主陈伯进,与盗贼联手,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却依靠官员的掩护,逃脱制裁,逍遥法外。
冯梦龙掌握线索后,没有与县丞、县尉商量,就火速带上衙役,将陈伯进捉拿归案,同时处理了一大批“保护伞”,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赞。
此外,他还改革吏治、轻徭减赋、开垦农田、破除迷信、编修县志……短短四年,政绩斐然。
离开寿宁之时,自发送行的百姓,竟绵延数十里。
此情此景,却让冯梦龙面带愧色,心有不安:“余虽无善政及民,而一念为民之心,惟天可鉴。”
只可惜,这等好官,终其一生,也只做了一任知县。
回到苏州后,他便彻底退休,从此深居简出,潜心修书,再未踏入官场半步。
图片:电影《冯梦龙传奇》剧照
柒
1644年,李自成闯入北京,崇祯皇帝被逼自杀,随后清兵入关,多尔衮占领中原,大明宗室开始流亡于江南。
冯梦龙听闻噩耗,悲愤不已。
尽管已是71岁高龄,且无官职在身,他仍然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手中利器,自然还是如椽巨笔:
方今时势,如御漏舟行江湖中,风波正急,舵师、楫手兢兢业业,协心共济,犹冀免溺;稍泄玩,必无幸矣!况可袖手而闲诟谇乎?庙堂隐忧,莫大于此!
——《甲申纪事》
今天的形势,就如同漏水的小舟,行驶于江湖之中。
舵师、楫手都在小心翼翼,协心共济。
稍有松弛,必将舟覆人溺。
有些人却袖手旁观,只骂人,不出力。
朝廷最大的忧患,正在于此。
局势危如累卵,冯梦龙心急如焚,先后编印了《甲申纪事》和《中兴伟略》。
在书中,他不仅提出铸造新币、重用将才、改进武器装备等救国之策,还用大量笔墨,详细记录明末的文臣武将,在乱世中的事迹言行,并按照忠奸之别,将他们分为“死难”“刑辱”“幸免”和“从逆”诸臣,以区辨正邪,讴歌忠义,鼓舞士气。
次年,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
冯梦龙便效仿“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和杜甫,只身前往浙江,投奔新王。
真是一片赤胆忠心。
但大明气数已尽,面对清军的铁蹄,皇室后裔,却在各地自立为帝,争权夺地,根本无心抗敌。
冯梦龙失望至极,不久,便郁郁而终,享年73岁。
冯梦龙手迹
捌
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
这是清朝的《寿宁县志》,给予知县冯梦龙的五星好评。
而那句“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至今仍在寿宁,广为传诵。
冯梦龙的仕途,很短暂,也很绚烂。
但与政绩相比,冯梦龙的文学成就,更为耀眼。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蜚声四海,享誉天下,是明代通俗小说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多用俚词俗语,聚焦市井小民,呈现世间百态。
这在那些卫道士的眼中,明显是不务正业,庸俗且低俗。
既然如此,冯梦龙为何要执意坚持?
是因为才华有限、力有不逮,还是因为性格偏激、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都不是。
在苏州,他曾亲眼所见,邻居家的孩子,帮母亲切菜时,割伤了手指,竟然不喊疼,也不哭闹。
冯梦龙很是惊讶,小男孩却告诉他:“我听庙里的师傅讲《三国志》,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这点伤口,又算得了什么!”
冯梦龙当场就陷入了沉思。
《孝经》《论语》都是经典,但论起感染人、打动人的速度和深度,却远不如白话小说。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更加坚信,通俗文学,也能滋润人心、教化于民。
冯梦龙将三本代表作,分别命名为“明言”“通言”和“恒言”,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也告诉世人,文学创作的使命,应是开智导愚、适俗明礼,且要习之不厌,传之久久: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醒世恒言》
正是因为如此,冯梦龙的文字,虽然没有得到当时主流文坛的认可,却依然可以成为经典,流传千年。
纵观冯梦龙的一生,屡试不第,落魄沉沦,却笔耕不辍,以情化人;为官一任,即广施善政,造福于民;年逾古稀,仍心系前朝,忧国忧君。
如果有人问: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冯梦龙一定会这样回答:永远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无关身份,不论年龄。
主要参考书目:
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冯梦龙·《醒世恒言》《寿宁待志》
褚人获·《坚瓠续集》
陆树仑·《冯梦龙研究》
马汉民·《冯梦龙》
聂付生·《冯梦龙研究》
马步升 巨虹·《冯梦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