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澄城县党家庄村:护好大树让乡愁“有枝可依”

澄城县党家庄村:护好大树让乡愁“有枝可依”

澄城县党家庄村:护好大树让乡愁“有枝可依”来源:【渭南日报】记者 史王萍 通讯员 马瑞炎炎夏季,烈日当空,还有什么比老槐树下的缕缕清风更令人感到清爽与惬意呢?5月中旬,走在澄城县赵庄镇党

记者 史王萍 通讯员 马瑞

炎炎夏季,烈日当空,还有什么比老槐树下的缕缕清风更令人感到清爽与惬意呢?

5月中旬,走在澄城县赵庄镇党家庄村,深深浅浅的绿,星星点点的红,不由得让人心生欢喜,忘却忧烦。主巷道两侧都是国槐,漫步其中,放眼望去,满眼绿色,枝繁叶茂的“绿色隧道”,犹如撑起了一把巨大的绿伞,为来往的游人遮挡烈日。

槐树,也称国槐。在古代汉语中有“槐官相连”诸多说法,如槐鼎、槐位、槐卿、槐兖、槐宸、槐掖等。民间俗谚有:“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又说“院中一棵槐,幸福自然来”,故将其视为吉祥树。

“槐树的根扎得深,树枝壮,有的村民屋里的墙都让树根拱裂了,但大家没有砍一棵树,有的移栽,有的砍了碍事的树枝。这些老槐树,如今到了我们这代人手中,应该把它们守护好。”党家庄村支部书记杨苏民说,全村栽植槐树万余棵,党家庄人对槐树有独特的情感,在门前种植槐树,更是希望后人仕途顺达、平步青云。

根在洪洞,祖在老槐。党家庄以姓氏得名,成村年代与最初规模因党姓的变故已无从考证。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党姓因故亡,二世祖迁入党家庄定居,且继续沿用“党家庄”村名。据《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始祖(翰林公)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率子孙自山西洪洞县杨家沟迁徙至澄城县北,已有650多年。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

党家庄村巷道 通讯员 马瑞 摄

之后的岁月里,杨氏族人大兴土木,于后村和南村东衔接地带修建杨氏宗祠,村中各大户亦自修家庙祠堂;同时掘深井、挖池塘、建庙宇等。渐渐地,党家庄建筑规格规模逐渐扩大,村落安防守护固若金汤,民居排列布局规范合理,村际交通四通八达,水系网络智慧发达,排水三窖归一处,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庄,杨氏一族也成为澄城县北的大户望族。

沧桑的岁月从指间滑过,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寺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也在党家庄村得到承继,围村建造的土地庙、圣贤庙等庙宇就有11座。这些古朴的庙宇塔楼,有荟萃古今的建筑艺术,有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的壁面,它们承续着香火的供奉,承接着虔诚的礼拜,犹如艺术的殿堂,象征着党家庄昔日的昌隆,也反映出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变迁。

最让当地群众引以为豪的当属三余书院,这是党家庄作为历代渭北文化名村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该院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开工建造,1854年落成,是澄城最早的书院之一,与县城玉泉书院及西湖书院、王庄镇育英书院、冯原镇壶山书院等齐名,是澄城最早的学校雏形。书院以三国董遇读书“三余”命名,本身就包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

其三国时期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原文(节略)是: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其“三余”之意为: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平时的空余时间,当然是可以好好利用起来读书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党家庄昔日的景观,大多深深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成为刻在年轮里的光阴故事。但美好的印记,永远是党家庄人的骄傲与自豪。

“槐”与“怀”谐音,槐树也成为人们怀念故乡的树。党家庄村的在外人士杨贵合在外地打拼,仍不忘家乡发展,他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成同心园文化广场,戏楼、连廊、牌楼、六角亭、景观涝池错落分布,绿化植被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浮雕文化墙记录该村光辉灿烂的历史,堪为赵庄镇一新胜景。同心园广场的两副对联“六百载岁月峥嵘多少事,三庄人世代和谐古今情”“承先贤勤劳俭朴千秋富,启后辈博学笃行万代兴”,充分反映了党家庄村人和谐相处、勤劳朴实、互帮互助、团结一心的优良村风。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鸟儿尚且恋巢,何况人呢?离开家乡,在外漂泊和打拼的日子,堪称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了挑战与磨难的考验,同时也深切地感受着家乡的牵挂与温暖。每当疲惫不堪的时候,总会想起故乡的老槐树巷子,乡亲的音容笑貌。这些美好的童年记忆,总能给人以力量和勇气。”在外人士杨彬参加村文化艺术节时说。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党家庄的老槐树见证百余年岁月变迁,迸发着向上的凌然傲气,和村里的一砖一瓦一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最温馨的美好记忆,是当地群众最割舍不下的乡愁情思。

漫步在巷道里,记者也是欣欣然陶醉其间。既敬羡党家庄引以为豪的文明乡风,也情不自禁赞颂延续至今的淳朴民情。如今,党家庄村风禾尽起,枝叶扶苏。杨苏民说:“保护村里一草一木,加强槐树日常养护,为的是让我们的后辈从中体味出魂牵梦萦的浓浓乡情……”

上一篇: 《整齐世传:前四史人物列传编纂研究》简评
下一篇: 鬼怪传说 #民间灵异故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