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讲史以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为主。开始是口头讲述为主,由于不可能一次把一部历史故事说完,必须讲若干次,因此产生了分节讲述,每节用题目的形式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继而产生了上图下文的“平话”形式的讲史读物。讲史和小说话本的合流,作家对民间创作的加工提高,就岀现了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也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奠定了以后长篇章回小说的基础,并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以后一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作品。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战争并有独特成就的作品。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名《三国志通俗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西晋初年陈寿著《魏书》、《蜀书》、《吴书》等史书,记载这六十年的史实。
南北朝时裘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他引用魏晋人著作二百十种,其中所征引的一些史传杂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辑录了一些传说中的三国人物的奇闻佚事。隋炀帝时观看水上杂戏表演,其中也有木偶人表演的三国故事,如曹操谯水击蛟、刘备乘马渡檀溪等节目。唐代刘知几的《史道·采撰》说三国故事是“得之于行路,传之众口。”李商隐《娇儿诗》中描写了儿童在当时听说三国故事的情况,“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在唐代已经盛传。
宋代说话伎艺“讲史”中,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宋代舞台演出中,也出现了多种以杂戏形式表演《三国故事》的局面。如宋张《明道杂志》中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级之。…”又据宋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由此可见,三国故事在宋代的流播和影响,以及“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元代,《全相三国志平话》是民间传说的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入话,正话从桃园结义开始,到诸葛亮疗殁终。无论情节或人物评价方面,都为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画出了基本轮廓,但故莓情节离奇,文字粗略。元杂剧中三国剧目有数十种之多。从这些剧目的名称和现存剧本来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一些重要情节,如“桃园结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白帝城托孤”等等,杂剧舞台上都已出现,并且继续表现“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历史材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杂剧的故事,编写成了在封建社会后期广泛流传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平资料很少,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篇》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备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这段文字记载来推算,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时,贾仲明为二十二岁,罗贯中如果是五十岁左右,则罗贯中的生年约在一三一五年,卒年约为一三八五年。明王圻《稗史汇编》“院本”条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结合他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可以推想罗贯中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物。
他的作品,现存杂剧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152)刘本,题“晋平阳侯除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是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
清康熙时毛宗岗对嘉靖本又进行了加工修改,全书艺术水平有所提高,但同时封建思想也有所增加。此后毛宗岗的修改本成为通行的本子。《三国志通俗演义》主要是写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以及在斗争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活动。记事起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寄托了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作品成功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并且描写了国之间众多的军事斗争,其中包括历史上若干著名的战役。
《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称三国,写了三个统治集团的矛盾斗争,但着墨最多的是曹魏与蜀汉的矛盾。作者有意将曹操与刘备进行对比,写曹操着力于揭露他的奸险机诈,残暴害民,写刘备着力于歌颂他的诚信天下,宽仁爱民。对于这组对立矛盾的双方,《三国志通俗演义》又以刘备集团的兴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作品所歌颂的理想人物,主要是刘备集团的君臣。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是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刻划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而其中更以诸葛亮的形象最为突出。《三国志通俗演义》共写了一百一十一年的历史,全书二百四十则,后编成一百二十回。
诸葛亮出世前,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诸葛亮死后写得更简略,仅仅用了不到七分之一的篇幅。而诸葛亮活动的二十七年,作者用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其中又有一半的章回是专门用来写诸葛亮事迹的。这在全书中,没有第二个人能与他相比。诚如郑振铎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所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民间说唱中,他成为一个半神半人的形象。《三国志平话》介绍诸葛亮说:“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丽,撒豆成兵,挥剑成河。”《三国志通俗演义》把诸葛亮恢复到人的位置,塑造成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诸葛亮是作为一个贤相来描写的,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对刘备竭尽忠诚。他与刘备互相了解,君臣相知,为了共图王霸事业而奋斗一生。
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每次重大的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关系。诸葛亮不仅有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一个智慧的化身。诸葛亮隐居隆中,对天下大势却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博望坡出奇制胜奠定了他在刘备集团内部的威信赤壁之战,他孤身到吴,身临危境,舌战群衢,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贯彻了联吴抗曹的哉略,在战役部署各个环节上都胜过曹操和周瑜的见识和才能。
刘备死后,又集中描写了诸葛亮对蜀汉集团统一大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最后诸葛亮积劳成疾,大业未成,而死于征战之中。“孔明秋风五丈原”一节写诸葛亮之死妻楚悲凉。诸葛亮之死,可以说是一个为自已投身的事业奋斗一生的英雄的死,是理想未能实现的悲剧性结局。诸葛亮临终时所发出的“攸攸苍天,曷此其极!”的悲叹,既是诸葛亮一生未能完成统大业的慨叹,也是罗贯中自己发自心底的呼声。诸葛亮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作者心目中向往的政治理想,而作者同情失败的英雄,赞美他的事业,这本身也就表露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抒发了作者满怀的不平。
这种仁君贤相的理想,对于罗贯中来说,在当时并不是超时代的。然而,就是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黑暗现实里,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而只能是作者思想的一种寄托,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剧。诸葛亮除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贤相的形象之外,还被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完美的知识分子形象而塑造的。在塑造过程中,自然渗透了作者自己的遭遇与思想情感,并与之共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