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旧唐书》中有所言:
“以铜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秦朝,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的庞大帝国,其内部的政治构建对后世朝代而言意义非凡,为其所借鉴。
在秦朝内部政治构建中的官僚选拔制度,“御史大夫”这一举足轻重的官职脱颖而出,吸引了后世学者不断为其探寻的步伐。
其主要负责协助丞相,处理全国事务。随着其逐步的发展与完善,御史大夫逐渐演变成监察百官,肃清朝纲,对于国家内部治理有着重要作用。
两千年风云,追寻秦官制
始皇即位后,为加强其自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治体系中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而其中太尉掌管军事部门,其地位形同虚设,专为皇帝所控。而其中的丞相负责全国数以百计的行政事务。
此时,御史大夫的设立正是为了协助丞相。但随着机构体系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御史大夫的职能有所转变,从原来的行政事务到后来的监察百官职能,对后世影响颇深。
而御史制度这一由来,也可追溯深远。
从已出土的大量金文铭文可知,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最初的“史官”。
而史官这一职位,其自身涉及到的管辖领域范围广,种类颇多。在此其中,御史处于较低的等级,类似于后世中尚书这一职位。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令人无法预料。
随着西周后期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以及共和执政和平王东迁等历史事件相继发生后,此时御史这一官职等级越升越高,甚至能够在百官中显出脱颖而出之势。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所记载道:
“载秦赵渑池之会,有御史书其事”。
从此,御史大夫这一职位在春秋战国后得以渐渐确立。
秦朝在开创之初,废分封,行郡县。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三十六郡。
将御史大夫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大体系,将地方御史称作“监郡”,受到皇帝直接委派,执行皇帝命令,其与地方百官一起行使地方权力,为秦王朝的地方政治构建起到了推动性作用。
两千年风韵,细究秦官制
虽然有关秦代选官政治制度的大部分史书内容已经随着年代的久远早已模糊不清,但是后世的学者根据秦代后世的王朝史官的演化做出了大体的相应推断。
御史大夫的选拔方式大多较为严苛,秦代大部分御史大夫的出身都是家族世袭制,这一点很类似于后世逐渐形成的文官选拔制度。
而御史大夫从一众史官中被选拔委派,由皇帝亲自挑选任命,可以凸显此时秦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通过后世的考古发掘,我们不难发现秦代的御史大夫的办公地点统称为“御史府”。而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对其行使着最高权力。
而其中的一些较低的御史官吏负责御史大夫的办公日常,以及搜索全国性的地理气候、人口户籍以及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资料,以便国家统一管控。
秦代御史大夫的权力较大,其自身职责较为广泛。秦御史大夫负责掌握国家的图集律令,这一点我们从《汉书》中的记载可以略知一二。
刘邦在汉初伊始,命萧何为相国,并向秦御史大夫积极了解掌握国家内部的图集与律令。由此,我们可知秦时的御史大夫是国家图集与律令的集大成掌握者。
秦代御史大夫的第二职责主要体现在监察百官,而这一点也为后世所沿袭。其监察百官的对象范围也较广,上至权臣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为其所监察对象。
通过《资治通鉴》一书可知,平民百姓的日常基本生活受到御史的监察,如有发现反动性行为,一经御史的检举与揭发,即被立刻绳之以法。
而民间的商业贸易以及相应的盐铁制造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御史的管控与监管。
《史记·始皇本纪》中有记载,即使位高权重的官吏也会惧怕手握监察权的御史大夫。
其对于肃清朝政,整顿百官,弹劾任免官吏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御史大夫能影响秦朝时期的司法与刑狱,秦代时期的御史大多具有能够要求司法官员复核案件的权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御史大夫并没有被赋予像丞相的高级地位,但是其自身手握的权力深深影响了整个国家机构,其威力不容小觑,并深受皇帝信赖,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体现。
而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都要两面看待,秦朝的御史官制也不例外。
御史制度的弊端在当时期也尽有彰显,秦短暂的二世而亡也离不开这个重要影响因素。
秦朝的御史大夫大多作为皇帝自身的亲信存在,由皇帝直接委派和下令,不受到其他国家机构的权力制衡。
因此,久而久之,御史大夫一定程度上会被有心之人所利用,造成权力机关贪污腐败和结党营私的现象,并且加剧皇权与相权以及百姓之间的阶级矛盾,最终造成秦帝国的覆灭。
秦朝御史自身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与制衡机制,我们在前文中有所提及,秦朝的御史有权干预国家的司法与刑狱。
因此,于秦代御史而言,直接的制衡约束权力来源于皇帝本身,如果缺乏人为管控,其自身权力很容易过度膨胀,最终造成僭越结果。
抑或是深受当朝皇帝过于偏激的执政方式,其自身行使权力时也过于偏激导致政权体系日益僵化,使得人人自危。
最后一点也是秦朝御史的通病,其自身的选拔方式极其简单。从世袭而来的史官中皇帝亲自挑选,缺乏了层层考核的必要项目。
势必会造成很多官员自身缺乏道德与素养,唯皇帝马首是瞻,缺少对百姓人民的关怀,这也是对秦代御史官吏制度的破坏。
两千年风华,细品秦官制
秦代的御史制度虽然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存在很多明显的弊病,也是推动秦王朝走向覆灭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此其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秦代御史制度有很多的时代性意义,对于后世我们思考也十分有益。
虽然秦王朝的选官制度,已经尽可能的避免了西周王朝延续几百年来的“世卿世禄制”,尽可能的避免世代相传,但是在秦代御史制度这里仍旧无法回避。
因此,在当今的国家官员选拔中,我们也应尽量优化人用人的体系,尊重人才,让能者出,庸者让,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这对于构建现代化国家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当下的中国,大力提倡构建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
通过了解秦代御史制度,我们也可了解到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严格恪守法律,尊法守法。
国家公职人员更应明法遵法,两袖清风,一心为民。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法治氛围。
当我们透过历史的一角时,我们也可发现秦代的御史官渗透到了秦代的司法与刑狱。
因此,我们以史为鉴可知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中,要尽可能确保司法独立性,不能掺杂着其他人为主观意识形态。
这对于确保案件的审理与社会的公平治安而言意义非凡,严格落实司法机关自身的监督运行职责,确保政府公开透明,一心向民。
在秦代时期,御史官职相当于起到了将皇权与大臣与百姓沟通的渠道。
而在当今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中,我们应利用政府、媒体以及社会群众多方主体,采用科技化的手段,加强彼此间的链接程度。
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让违法乱纪行为及时得到曝光处理,让一心为民的群众喜闻乐见之事及时深入百姓,深深让人民彰显信任感、安全感与幸福感,为我们构建新时代良好社会风尚起到了关键作用。
结语
穿梭两千年风韵,深入走进秦王朝的御史官制,细究其中的得与失,对于当下我们的思考十分有益。
秦王朝的御史官制,对于后世王朝的官吏制度影响深远,我们不可否认,其在监察百官,构建完善国家政治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历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依然不可忽视其中所彰显出的弊端问题,秦代的御史官在一定程度上渗入到了国家的司法体系中。
这很大程度的导致了国家司法权的搁置,造成御史权力的膨胀,导致国家逐渐走向腐败没落,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凝聚力与向心力。
因此,我们在反观秦代官制时,也应思考在当下如何构建尊重知识,透明阳光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资料:
《史记》
《资治通鉴》
《竹书纪年》
《汉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