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葛继勇,文学博士,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亚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有关唐代名臣魏征的言行录,尤其是魏征逝世后由他人所编的《魏文贞故事》与《魏郑公谏录》两者关系,后世著录相异,学界也众说纷纭。实际上,王方庆所《魏文贞故事》(《魏文贞故书》)与《魏文贞公故事》《魏征故事》为同一书籍。至南宋,《魏文贞事》十卷被再编为《魏郑公谏录》五卷。日本类书《明文抄》中引用的《魏文贞故事》四条佚文,与现存《魏郑公谏录》的相关内容一致。传入日本的《魏文贞故事》六卷应是王方庆《魏文贞故事》十卷中的一部分。
关键词
《魏文贞故事》;《魏郑公谏录》;书名演变;中日书籍交流
据藤原佐世(847-898)《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收录唐代名臣魏征(580-643)谏言及其与太宗问答的《贞观政要》《魏文贞故事》于九世纪之前已传入日本。其中,吴兢(670-749)所著《贞观政要》原本大体保存完好,日本学者原田种成已进行详细研究,在此不再赘述。但是,由于《魏文贞故事》早已散佚,杨志玖等早年撰文率先进行探讨之后,鲜有学者对其深入探讨。近年,日本学者会田大辅对《魏文贞故事》佚文与现存《魏郑公谏录》进行了梳理,孙猛也对《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的记载进行了详细考察,关于《魏文贞故事》的书名、佚文等,仍留下诸多未解之谜。此外,藤原孝范(1158-1233)编撰的《明文抄》所引汉籍中除《魏文贞故事》之外,还有《魏文贞政书》。然《魏文贞政书》究竟为何人所撰,至今尚未有人予以关注。基于此,本文通过考察魏征言行录的书籍名称、编者,梳理《魏文贞故事》的有关佚文,借此探讨《魏文贞故事》与《魏文贞政书》的关系以及在日本的流播情况。
一、魏征言行录与编者
魏征言行录大致分为两类,即由魏征本人所著、魏征逝世后由他人所编。首先,关于魏征本人所著书籍,《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载:“征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可知,魏征本人记录了与太宗的多次谏言并将之展示给同僚褚遂良。同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中有“《谏事》五卷(魏征撰)”,可知《谏事》五卷为魏征本人所撰。除此之外,《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记载,魏征所著书籍中,有《谏事》五卷、《时务策》五卷、《魏征集》二十卷等。遗憾的是,此三本书皆佚失。《时务策》则于八世纪传入日本,至镰仓时代已广为流传。清王灏(? -1888)所著《畿辅丛书》收录有《魏郑公文集》三卷的内容。魏征被封为郑国公,故《魏郑公文集》为魏征文集。《魏郑公文集》卷一收录了“谏太宗十思疏”等谏疏;卷二收录了“明堂议”等朝议;卷三收录了“群书治要序”等序言。《魏郑公文集》三卷分别摘自《全唐文》卷一三九、一四〇、一四一,当为《魏征集》二十卷的一部分。
其次,关于魏征逝世后他人所编书籍,《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故事类”载有敬播(? -663)《文贞公传事》四卷、刘祎之(630-686)《文贞公故事》六卷、张大业(出生年月不详,高宗武后时代之人)《魏文贞故事》八卷、王方庆(? -702)《文贞公事录》一卷等。此外,《艺文志》“杂传记类”著录有王方庆“《魏文贞故书》十卷”。其中,王方庆《文贞公事录》《魏文贞故书》出现在同一卷中,故两书为不同书籍,并且因“书(書)”与“事”字体近似,故王方庆的《魏文贞故书》原名恐为《魏文贞故事》。遗憾的是,上述诸著作均已散佚,其内容难以详究。
关于王方庆所撰《文贞公事录》,庆历元年(1041年)成书的《崇文总目》卷二《传记类》中可见“《文正公事录》一卷”。绍兴十五年(1145年)成书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史类故事”中,载有王庆方(“方庆”之误)的《魏征传》一卷,《宋史》卷二〇三《艺文志》载有“王方庆《魏玄成传》一卷”。因“玄成”为魏征的字号,因此推测王方庆的《魏征传》一卷、《魏玄成传》一卷与王方庆的《文贞公事录》一卷为同一作品。另外,宋司马光(1019-1086)所撰《资治通鉴考异》卷十贞观六年正月“魏征谏封禅”条载有“王方庆《文贞公传录》”,《文贞公事录》应为王方庆《文贞公传录》的别称。
此外,关于刘祎之《文贞公故事》,先于《新唐书》成书的《崇文总目》卷二“传记类”中著录有“刘祎之《文正公故事》三卷”。“魏文正公”即魏征,因避宋仁宗“赵祯”讳而改“贞”为“正”。不过,卷数与《新唐书》所载的六卷相比少了三卷。另宋陈振孙(1183-1261)所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载:“《魏郑公谏录》五卷,唐尚书吏部郎中琅邪王綝撰。……所录魏公进谏、奏对之语。”《宋史》卷二○三《艺文志》中有“王琳《魏郑公谏录》五卷”。王綝,字方庆,故“琳”为“綝”之误,《魏郑公谏录》五卷为王方庆所撰。
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一《艺文志》“唐魏征《谏事》、《谏录》、《时务策》”条载:
志杂家:魏征《谏事》五卷(旧志同)。别集《征集》二十卷。又《时务策》五卷(《书目》:《时务策》一卷,凡答问百篇)。《中兴书目》:唐《魏郑公谏录》五卷,吏部郎中王綝撰,集征谏太宗一百三十事。
其中的“志杂家”指《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所载的《谏事》五卷。据此可知,《魏郑公谏录》五卷为王方庆所撰,由魏征的谏言一百三十事组成。其中的“《中兴书目》”为淳熙五年(1178 年)陈骙(1128-1203)所编《中兴馆阁书目》。
据《四库全书提要·魏郑公谏录》记载,元翟思忠撰有《魏郑公谏续录》二卷,明彭年撰有《魏郑公谏录补》一卷。《魏郑公谏录》五卷与《魏郑公谏续录》二卷现存,收录于《四库全书》。最近,赵国亮、姜振月指出,《魏郑公谏录》五卷为刘祎之《文贞公故事》与王方庆《文贞公事录》合编而成。然而,若摘自刘祎之与王方庆二人所撰书籍,仅冠王方庆一人之名,则令人费解。郎洁则指出,王方庆的一卷本《文贞公事录》扩大至二卷后,又于南宋时代被补增,成为《魏郑公谏录》五卷。但卷数差别较大,多次被增补的做法明显难以说通。
综上,可以明确的是《文贞公事录》应为王方庆《文贞公传录》的别称,与《魏郑公谏录》为不同书籍。
二、《魏文贞公故事》与《魏郑公谏录》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卷十贞观元年十月“遣李公掩慰谕冯盎”条载有“《魏文贞公故事》”。另同卷贞观六年正月“魏征谏封禅”条载:
《实录》《唐书·志》及《唐统纪》皆以为太宗自不欲封禅,而《魏文贞公故事》及王方庆《文贞公传录》以为太宗欲封太山,征谏而止。意颇不同,今两存之。
文中出现了“《魏文贞公故事》”和“王方庆《文贞公传录》”。其中,《魏文贞公故事》在《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中共出现四次,但均未记载编者和卷数。张煦侯指出,《魏文贞公故事》为张大业所著《魏文贞故事》。而赵吕甫则认为,《魏文贞公故事》是刘祎之所著《文贞公故事》。以上说法皆未详细论述理由。
前述《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中未提及《魏文贞公故事》的编者,但记载了《文贞公传录》的编者是王方庆。杨志玖注意到这一点,指出《魏文贞公故事》并非王方庆所著。会田大辅、郎洁对《魏文贞公故事》和《魏郑公谏录》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然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载:“《魏郑公谏录》五卷,唐尚书吏部郎中、琅邪王綝撰。…… 又名《魏文贞公故事》。”清卢文弨在《直斋书录解题》注释曰:“末八字疑《通考》所益。《唐志》自有王方庆《文贞公事录》,在故事门。”也就是说,卢文弨认为,《唐志》即《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故事类”著录“王方庆《文贞公事录》一卷”与《魏文贞公故事》为同一本书籍,故与《魏郑公谏录》非同一书籍,进而对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魏郑公谏录》又名《魏文贞公故事》之事表示怀疑。不过,《文贞公事录》是否真的与《魏文贞公故事》为同一书籍呢? 卢文弨并无实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四七《经籍考》也有《魏郑公谏录》又名《魏文贞公故事》的类似记载。《魏文贞公故事》是王方庆所著《魏郑公谏录》的别名,并非与《文贞公事录》为同一作品。另外,从《资治通鉴考异》卷十引用的《魏文贞公故事》佚文与现存《魏郑公谏录》的相关内容一致来看,或如陈振孙、马端临所言,《魏文贞公故事》为王方庆所著,与《魏郑公谏录》是同一书籍。当然,此处存有疑问,即《魏郑公谏录》(五卷)与《魏文贞故书(事)》(十卷)在卷数上不符。《魏郑公谏录》首次出现是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成书的《中兴书目》中。绍兴年间迁都临安的南宋王朝为了丰富政府书库,收集民间藏书并藏于朝廷馆阁。之后成书的《中兴馆阁书目》是基于此民间藏书编辑而成。或许,王方庆编《魏文贞故书(事)》十卷当时完本不存,从绍兴年间至淳熙五年把留存下来的五卷冠名为《魏郑公谏录》。
关于《魏郑公谏录》,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成书的《爱日精庐藏书志》卷十三《史部》收录南宋李彦颖的跋文如下:
《魏郑公谏录》五卷,唐艺文志以为《魏征谏事》,司马文正《通鉴书目》以为《魏元成故事》。盖一书也。陈叔进舍人得本,以属予客马叔度校正,凡谬误一百四十五字,刊于斋。淳熙己亥十月上澣,吴兴(下阙)。
跋文中的“予”为李彦颖(1119-1199)。也就是说,淳熙六年(1179年)刊刻《魏郑公谏录》时,李彦颖将《魏郑公谏录》与《魏征谏事》(《新唐书·艺文志》所载)、《魏元成故事》(《通鉴书目》所载)视为同一书籍。
此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谨案《魏郑公谏录》五卷,唐王方庆撰。方庆名綝,以字行。…… 此乃所录魏征事迹,《唐书》艺文志以为魏征《谏事》、司马光《通鉴书目》以为《魏元成故事》,标题互异。惟洪迈《容斋随笔》作《魏郑公谏录》,与此相合。
文中抄录了前述跋文,只添加了“惟洪迈《容斋随笔》作《魏郑公谏录》,与此相合”一句。查阅洪迈《容斋随笔》可发现卷七“魏郑公谏语”条载:“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 此语见于《谏录》及《旧唐书》。”书名确为《谏录》(《魏郑公谏录》)。据此可知,洪迈《容斋随笔》的记载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相同,均为《魏郑公谏录》。但是,如前所述,《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谏事》五卷为魏征所著;《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中也记载着其为魏征所撰。因此,李彦颖把“《魏郑公谏录》五卷”与“唐艺文志以为魏征《谏事》”视为同一书籍的观点并不妥当,恐怕是将“谏录”误为“谏事”所致。此外,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中不见《魏元(玄)成故事》。《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中《魏文贞公故事》出现四处,《魏征故事》出现一处。因此,赵国亮、姜振月认为,上述《魏元成故事》或为《魏征故事》(《魏文贞公故事》)的别称。
据前述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一《艺文志》“唐魏征《谏事》《谏录》《时务策》”条可知,《中兴书目》所载的书名不是《魏元成故事》,而是《魏郑公谏录》。《魏元(玄)成故事》为《魏文贞公故事》(《魏征故事》)的别称,故其与《魏郑公谏录》为同一书籍,均为王方庆所作。
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卷十《史部》“传记类”载:
《魏郑公谏录》五卷,抄本,唐王方庆集。……淳熙己亥,吴兴李某得本于陈叔进舍人,属其客马万顷叔度校正谬误于郡斋。正德二年,吴中刻本有马、李跋。
此处的“吴兴李某”为南宋湖州德清人李彦颖,“陈叔进舍人”为《中兴书目》的编者陈骙。由此可知,淳熙六年《魏郑公谏录》的刊行,与陈骙、马万顷、李彦颖三人有密切关系。
综上可知,《魏文贞公故事》与《魏征故事》为同一书籍,原为十卷,南宋时经陈骙、马万顷、李彦颖之手,被再编为《魏郑公谏录》五卷。
三、东传日本的《魏文贞故事》及其佚文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旧事家”载有“《魏文贞故事》六卷”。但未记载《魏文贞故事》六卷的作者。藤原通宪(1106-1160)所撰《通宪入道藏书目录》第二十三柜中记载“《魏文贞故事》(见六卷)”。由此可见,当时通宪入道的藏书《魏文贞故事》仅可见六卷,故本来的卷数应该是六卷以上。若如此,该书应是张大业《魏文贞故事》八卷或王方庆《魏文贞故书(事)》十卷其中之一。
遗憾的是,东传日本的《魏文贞故事》早已散佚。幸运的是,藤原孝范(1158-1233)编撰的《明文抄》卷一《帝道部上》、卷四《人事部下》、卷五《武事部》引用了《魏文贞故事》的佚文:
(1)太宗命公围棋赌,公再拜曰:“臣无可赐之物,不敢烦劳圣。”太宗曰:“朕知君有物,不须致辞。”公固言无物堪供进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胜,朕与物。君若不如,莫亏今日。”遂与棋。才下数十子,太宗曰:“君已胜矣。”赐尚乘马一匹,并金装鞍。仍赐绢千匹。《魏文贞故事》(《明文抄》卷一《帝道部上》)
(2)太宗曰:“三人谋,从二人之言。”《魏文贞故事》(《明文抄》卷四《人事部下》)
(3)千石弩,不为鼷鼠发机。大国之帅,岂为蛮夷动众。胜之不武,不胜为笑。《魏文贞故事》(《明文抄》卷五《武事部》)
会田大辅将上述内容与现存王方庆所撰的《魏郑公谏录》进行比较后指出,虽然错字漏字很多,但是两者的内容一致。也就是说,(1)与《魏郑公谏录》卷五《文德后载诞侍宴》一致,(2)与《魏郑公谏录》卷二《谏处张君快等死》一致,(3)与《魏郑公谏录》卷一《谏讨击冯盎》一致,并且(3)在上述《资治通鉴考异》所引的《魏文贞公故事》中也出现过。即(3)引用了王方庆所撰的《魏郑公谏录》(《魏文贞公故事》)。由此可见,正如会田大辅所述,《明文抄》所引的《魏文贞故事》可能与王方庆所撰的《魏郑公谏录》是同一书籍。
值得注意的是,神宫文库藏本《明文抄》卷二《帝道部下》中还收录有《魏文贞政书》佚文:
(4)秦穆饮盗马之酒,楚庄赦绝缨之客。《魏文贞政书》(《明文抄》卷二《帝道部下》)
然会田大辅、孙猛等并未提及上述佚文。不过,《魏文贞政书》的上述佚文与《魏郑公谏录》卷二“谏内出高昌妇女与薛万均对事”条所载如下内容相同:
或告大将军薛万均平高昌日,与高昌妇女有私。勅大理卿孙伏伽推鞫,万均不服。内出高昌妇女对问。公谏曰:“万均兄弟诚款蚤著、奸私之事,虚实难明。若罪状显然,录付伏伽自了。若事无指的,万均必是有辞。遣大将军与破亡妇女对辨奸秽辞,既不伏听者必疑。臣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实则所得者轻,虚则所失者重。故秦穆公饮盗马之酒,楚庄王赦绝缨之客。且楚庄、秦穆并夷狄之诸侯,列名五伯,垂芳千祀。况陛下以万乘之主,道高尧舜,作之不法,何以示远。”太宗纳其言而罢焉。
可以发现,除个别字以外,《魏文贞政书》的上述佚文(4)与《魏郑公谏录》上述文章的划线部分完全同文。因此,(4)很可能源自《魏郑公谏录》卷二“谏内出高昌妇女与薛万均对事”。如前所述,《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杂传记类”载“王方庆《魏文贞故书》十卷”。“政”和“故”的字形易混淆,故《魏文贞政书》的正确书写应是《魏文贞故书》。因此,东传日本的《魏文贞政书》很可能是王方庆的《魏文贞故书》。前已有述:“书(書)”和“事”二字易混淆,《魏文贞政书》原本应该是《魏文贞故事》。也就是说,(1)(2)(3)与(4)均源自《魏文贞故事》。
综上可知,东传日本的《魏文贞故事》与王方庆撰《魏郑公谏录》是同一书籍,原本应是《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杂传记类”中记载的王方庆《魏文贞故书(事)》十卷。由于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旧家事”载“《魏文贞故事》六卷”、《通宪入道藏书目录》第二十三柜中记载“《魏文贞故事》(见六卷)”,可知《魏文贞故事》仅有六卷流存于日本。
王方庆于永淳元年(682年)在任吏部郎中,《魏文贞故事》(《魏郑公谏录》)为“尚书吏部郎中”王綝(王方庆)撰,故《魏文贞故事》的成书时间在永淳元年(682年)前后。又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于日本仁和四年(888年)至宽平三年(891年)之间,故《魏文贞故事》东传日本的时间当在唐永淳元年至日本宽平三年之间。从日本养老二年(718年)或者景云年间(704-708)归国的遣唐使携带魏征相关书籍《魏征时务策》至日来看,《魏文贞故事》可能与《魏征时务策》一同被日本遣唐使携带至日。
《明文抄》成书于贞永年间(1232-1233)。编者藤原孝范是藤原南家藤原永范(1102-1180)的养子,历任文章博士、大学头、宫内卿,继承了文章博士藤原永范的学统。仁木夏实指出,藤原永范作为当代一流的儒者,由藤原南家的藤原通宪举荐,成为后白河天皇的侍读;在藤原通宪失势后,仍然成为二条天皇、高仓天皇的侍读。因此,《通宪入道藏书目录》第二十三柜中记载“《魏文贞故事》(见六卷)”,或许就是《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旧家事”所载的皇家藏书“《魏文贞故事》六卷”的原本或其抄本。藤原通宪和藤原永范、孝范都是藤原南家出身,故藤原孝范利用的《魏文贞故事》可能是藤原通宪的藏书或是其抄本。
据宫内厅书陵部藏的藤原南家本(建治本)《贞观政要》卷一后记载:
安元三年二月五日,奉授主上既讫。
正三位行宫内卿兼式部大卿权播磨守藤原朝臣永范。
永久二年仲春廿五日,点讫。良兼。
合证本等又加自点毕,秘本也。
永范建久第五年九月廿一日,诣三品李部大卿书阁读合毕,有秘说等。
匠作员外少尹藤孝范。
据此可知,藤原永范于安元三年(1177年)二月五日,为高仓天皇侍讲《贞观政要》,之后,对“秘本”的《贞观政要》进行了点校。其子藤孝范即藤原孝范于建久五年(1194年)九月二十一日,在三品李部大卿的书阁内读了《贞观政要》。三品李部大卿指的是正三位式部大卿藤原永范。由于藤原孝范在父亲的书阁内读过《贞观政要》,因此应该也见过《魏文贞故事》。或许,藤原孝范同时也阅读《魏文贞故事》并进行抄写,与《贞观政要》的“明文”(名言佳句)一起收录入《明文抄》中。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如下几点:(1)记录魏征言行录的书籍中,王方庆《文贞公事录》与《文贞公传录》是同一作品,王方庆《魏文贞故书(事)》与《魏文贞公故事》(《魏征故事》)是同一书籍。(2)《资治通鉴考异》所引的《魏文贞公故事》和《魏郑公谏录》内容一致,两书当是同一书籍。至南宋,王方庆《魏文贞故书(事)》(《魏文贞公故事》)十卷被再编为《魏郑公谏录》五卷。(3)《明文抄》中引用的《魏文贞故事》共有三条,与现存王方庆《魏郑公谏录》的相关内容一致。传入日本的《魏文贞故事》六卷或为王方庆《魏文贞故书(事)》(《魏文贞公故事》)十卷中的一部分。(4)《明文抄》卷二《帝道部下》所见的《魏文贞政书》应是王方庆《魏文贞故书(事)》,与卷一《帝道部上》等三处所引的《魏文贞故事》是同一作品。《通宪入道藏书目录》和《明文抄》中出现的《魏文贞故事》,或为《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旧家事”所载“《魏文贞故事》六卷”原本或其抄本。
今后,有必要仔细查找日本古籍中有关《魏文贞故事》的佚文,在复原王方庆《魏文贞故书(事)》的同时,深入探讨《魏文贞故事》在日本的流播与影响。
篇幅有限,注释从略
文章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发表评论